一、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句。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在现代,我们根据教育外延的大小,将教育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教育起源的学说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3.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五、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适应自然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教育,分为原始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虽然期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征并没有改变。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2)教育没有**性;
(3)教育水平低下。
2.古代学校的教育
(1)古代中国
中国在夏朝就出现了学校教育形态;正式的学校诞生于商朝;西周以后形成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的私学规模*大,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西汉时期教学内容独尊儒术;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减缩为《四书》、《五经》,《四书》被作为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固定为八股文;清朝末年开始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该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教中的僧侣是**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
(3)古代埃及
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的场所。中王国以后,出现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和官员子弟,也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古代埃及设置*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欧洲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即教会教育。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承担,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次是骑士教育,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击剑、投枪、游泳、下棋、吟诗、打猎。
真题释疑
【多选】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性B.道统性
C.功用性D.专制性
E.刻板性
【答案】ABDE。解析:古代学校教育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死记硬背,故没有功用性的特征,其他四项都是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二)近、现代教育
1.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2.现代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重视学前教育,并强化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第二,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六,各国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