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词填空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的能力。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虚词主要考查的是关联词的用法,实词考查的侧**是近义词的使用和非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年来江西省考行测试卷中选词填空题量一般在10—20道,难度不是很大,但成语辨析渐渐成为必考题型。同时,虚词辨析题目的题量也有一定的增加,考生应有计划地复习这几种题型。
片段阅读的题量和题型与国考渐趋一致,难度也逐年增大,不仅考查了考生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更考查了考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这其中既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的能力,又包括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准确含义的能力。此外对于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对语句进行重组、排序等方面能力的考查难度也在逐年提升,这些考点对于考生来说都值得高度重视。
文章阅读题型通常情况下是给定一篇文章,根据文章进行5道题目的作答。可以说文章阅读这种题型相对来说难度较高,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阅读大量的文字信息,同时进行准确的题目判断。尽管近几年文章阅读已经不是江西省考行测试卷的必考内容,但从一些仍将这一题型作为行测考试内容的省市来看,文章阅读的题型分类也从以前的考查点逐渐辐射到片段阅读中所涵盖的所有题型,因此考生有必要对文章阅读的题型特点加以了解和练习,将片段阅读与文章阅读结合起来综合复习,这对片段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语句表达不是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的常考题型,2009年、2010年江西省考行测试卷中均只出现一道病句辨析题(在阅读理解题型中),2011年未考查语句表达这一题型,2012年语句表达又重新出现在江西省的试卷中,并且出现了3道题目(1道错别字辨析,2道病句辨析),而2013年并未考查此类题型。但其作为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题型之一,考生仍有必要对此类题型进行全面了解。
第二节言语理解与表达复习提示
作为一名公务员,在现代社会中运用语言文字准确有效地交流、沟通和完成工作的能力尤为重要。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主要用来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理解、分析以及使用、表达的能力,因此在应对江西省公考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解文意,推断结论
“理解文意”是指从文段(文章)提供的语言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筛除干扰信息,然后根据试题的提问,对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推断结论”是指文段(文章)本身并无直接、现成的结论,而是需要通过间接性的推断得出,推断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推断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文段(文章)已经提供的信息进行的合理的判断,这其实是一种逻辑思维。
此种类型试题的提问方式,常见的有:“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根据这段话,以下正确的是”“对以上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根据这段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段话想说明的是”“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段话意在表明”等;当然也有一些逆向型的提问:“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不符合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的是”“不能从这段话中推出的一项是”等。我们不难发现,此种类型的题目在提问时,惯用的一些词和短语是“通过这段话”“根据这段话”“理解(不)正确”“意思是”等。
(二)把握文段(文章)的观点和态度
文段(文章)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段(文章)所表达出来的立场,既指整个文段(文章)的态度立场,又包括文段(文章)中局部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这些观点和态度有的直接表达出来,有的融在文段(文章)中,这就需要考生对那些表示立场性的词语、句子有足够的敏感度,而对文段(文章)中引述的别人的观点需要特别小心,必须弄清楚作者对所引述的观点是持肯定、否定还是其他态度,即要分辨它们是否一致。另外,要特别提醒的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只能通过给定的文段(文章)材料来把握,而不能随便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断和感觉。
“作者”“观点”“态度”“针对”等字眼在此类问题的提问中经常出现,其提问方式主要有:“这段话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作者支持的观点是”“这段话直接支持的一种观点是”“这段话直接支持这样一种论点”“这段文字是针对下面哪种现象谈的”“这段文字批判的是”等。
(三)归纳主旨,概括**
这种类型的题目就是要在文段(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文段(文章)的主旨、**思想进行归纳、概括,然后选择表达得*恰当的一项。通常情况下,符合题意的选项,其表达可以做到全面、准确、简明。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是分析、归纳与概括能力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分析文段(文章)有几层意思,再对这几层意思加以归纳、概括。这就要求能够理清各句之间的关系,善于抓住**句。
此类题目惯用的提问方式为:“这段话主要讲述”“这段文字主要想说明的是”“这段话主要介绍”“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这段话的主题是”“*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这段话的**思想是”“*适合做这段话标题的是”等。其中,“主要”“核心”“主旨”“主题**”“概括”等是此类题型提问的标志性词语。
(四)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对象是一些对文意、主旨等有重要作用的词语、句子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和句子。词语类主要考查:(1)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指示代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作用。对于前一点,我们不仅应该理解词语的原意,更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对于后一点,则要依据上文,由近及远。一般来说,指代词的位置往往出现在指代的对象或内容之后,所以,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在上句(文)中,我们应当采用逆推法或顺推法,由近及远地找。然后将所找出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此外,一些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其意义往往是隐含的,不是字面的。
“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可以表明文段(文章)主旨或者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句子,以及文段(文章)的**句、过渡句或者“文眼”。要理解它们,就必须考虑它们在文段(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文段(文章)中起总领作用,就应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分析;如果在文段(文章)中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上文中去分析;如果起过渡作用,就要求从上下文中去分析。另外,这些句子同词语一样,往往是内涵丰富、多义的,所以答题时要参照文段(文章)的整体意旨来考虑。
(五)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现代汉语词汇十分丰富,是世界上表意*为**的语言之一,存在着大量近义词汇。一般来说,近义词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理性意义、色彩意义、搭配意义、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对词语的理解和辨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虚词的理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虚词,而每个虚词的用法又五花八门,再加上虚词的特殊性和缺乏系统性等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应该一个一个地学习,认真地掌握每一个虚词的用法。
总之,除了以上五点,在做题时要采取一些解题策略,一方面可以提高正确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做题速度,为其他类型的题目争取更多的做题时间。具体做法如下:
(1)建议考生先看问题,再看文段(文章),根据题型确定解题思路。
(2)文段首末句常是该文段的主旨,考生注意把握其内涵解题。
(3)做片段阅读题注意把握文段中出现的关联词,通常出现的表转折、递进、因果关系的句子是文段的主旨,考生可**品读该句子的后半部分。
(4)作答主旨题,考生可以在选项中直接寻找同义替换的句子;作答细节题,考生可直接将选项与原文对比,按要求选出正确(错误)的一项;作答推断题,选项完全是原文内容的不选;作答代词指代题,考生通常可根据临近原则,**围绕该代词瞻前顾后进行考虑。
(5)选词填空和文章阅读中出现的近义词填空可根据语境、词语的固定搭配和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作答。第二章知识要点与技巧梳理
第二章知识要点与技巧梳理
**节选词填空
选词填空在江西省公务员考试及多省联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中属于必考题型。在2013年江西省考中出现20道选词填空,虽然题量较上一年有所增加,且从考查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说,更加体现了公考题目设置的科学性,本部分对实词、成语、虚词等都有一定数量的考查,考生应全面掌握,不可有失偏颇。
选词填空主要考查考生对词语的应用能力,题型包括孤立段选词填空和多段选词填空两种,要填入的词语有一空、二空、三空(多空)。涉及的词语类型包括实词、虚词(关联词)以及成语。
一、核心知识归纳
(一)近义词部分
【安闲、安适】“安闲”重在“闲”——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适”——舒适,惬意。
【安置、安顿、安排】“安置”重在“置”,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或指对人或物的处置各得其所。“安顿”重在“顿”,妥当安排使有着落。“安排”重在“排”,分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有条不紊地处置人或事物,多指人事、任务等的处理。
【本领、本事】“本领”侧重于工作的技能,特殊的技巧。“本事”着重于活动的能力,如:他有本事。
【把持、操纵】“把持”是独占、独揽的意思,往往是公开性的活动。“操纵”是支配、控制的意思,多是幕后行为。
【颁布、颁发】“颁布”侧重于公布,对象往往是法令、条例等。“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常常是奖品或命令、指示等。
【辨别、鉴别】“辨别”侧重于把事物区分开。“鉴别”侧重于审定真伪或好坏。
【充斥、充满】“充斥”指到处都塞满,带厌恶色彩,是贬义词。“充满”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可指具体事物。
【才能、才干、才华、才智】“才能”表现在实践活动方面,如:办事才能;又表现在思维活动方面,如:文艺创作才能。“才干”指办事和实践活动能力,常用于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如:指挥才干。“才华”指表现于外的才能和智力,多用于艺术活动、科学文化等方面,如:才华横溢。“才智”多指创造、发明、判断等才能,多用于思维活动方面,如:聪明才智。
【出现、涌现】“出现”运用范围比“涌现”广,它可指人,如:出现好人好事;也可以指抽象事物,如:出现征兆。“涌现”指大量出现,多指具体的、好的、大量的,如:涌现大批积极分子。
【猜测、推测】“猜测”侧重于主观猜想。“推测”侧重于根据事理去推断。
【筹备、准备】“筹备”指筹划、考虑,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慎重而重大的事情。“准备”多指一般行动,预先安排。
【铲除、根除】“铲除”的对象除抽象事物如旧思想、旧意识外,还可指具体事物。“根除”比“铲除”程度重,对象多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
【采用、采取、采纳】“采用”重在“用”,采其可用的。“采取”重在“取”,从许多可用的事物中选择合适的,运用范围比其他两词广。“采纳”着重于接受意见、建议、要求等。
【踌躇、犹豫、迟疑】“踌躇”指人的外部表情不果断。“犹豫”侧重于人的内心活动,拿不定主意。“迟疑”指没有主见,行动迟缓,不果断。
【仓促、仓皇】“仓促”指时间匆促,行动忙乱。“仓皇”多指心里害怕,神色慌张,举止失措。
【草拟、起草】“草拟”指粗略地拟出草案,多指各种计划、工程设计、论文提纲的拟定。“起草”多指方针政策、规章等文件的拟稿。
【度过、渡过】“度过”用于与时间推移有关的情况。“渡过”专指从此岸至彼岸,也引申指“渡过难关”等。
【担当、担负、负担】“担当”语义比“担负、担任”重,它的宾语多是“责任”“任务”和“XX的工作”。“担负”着重于负责,它一般不与表示具体职务的名词搭配。“负担”意义跟“担负”相同,但它的宾语有些不同,除“工作”“责任”外,还与“生活费”等搭配,而且它还有名词用法。
【断定、确定】“断定”指由推理判断而下结论。“确定”指毫不含糊地明确决定。“确定”还有形容词用法,表示明确而肯定。
【遏止、遏制】“遏止”的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
【尔后、而后】“尔后”着重指从此以后,常做句首状语。“而后”着重于然后,即在某事之后,在句中做状语。
【分辩、分辨】“分辩”重在解释清楚理由。“分辨”重在区分、辨明差别。
【浮躁、急躁】“浮躁”侧重于不踏实。“急躁”侧重于没耐性。
【富余、富裕】“富余”是动词,指足够而有剩余。“富裕”是形容词,指东西多、手头宽裕。
【繁重、沉重】“繁重”着重于事情多而责任重。“沉重”着重于分量重,适用范围大,还可指程度深、关系重大,引申为心情不畅、精神不愉快。
【抚养、扶养、赡养】“抚养”兼指保护、教养和供养,一般指长辈对子女或晚辈的保护和教养。“扶养”指帮助、扶助、养活,一般用于平辈之间。“赡养”,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反复、重复】“反复”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多指不同的事物或动作的重复。“重复”着重于相同的事物或动作又重做一次。从次数上比,“重复”比“反复”次数少。
【肤浅、浮浅】“肤浅”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不透等。“浮浅”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
【干涉、干预】“干涉”着重于强行参与、横加阻挠,多指用粗暴强硬手段过问或制止,迫使对方服从,如:互不干涉内政。“干预”着重于过问别人的事,一般是给对方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过度、过渡】“过度”是形容词,指超过了适当的限度。“过渡”是动词,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地转入另一个阶段。
【坚苦、艰苦】“坚苦”指坚忍刻苦,常形容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艰苦”是艰难困苦的意思,常用来描述条件较差的客观情况。
【精华、精粹】“精华”指事物*精美的部分,比“精粹”更精美些。“精粹”含有去粗存精的意思,多指单一的事物,如:文章很精粹。
【精密、严密、周密】“精密”指准确精细,常形容仪器、机械、语言、测量、计算等。“严密”指客观事物间结合得毫无空隙,也指人们做事毫无疏漏,或形容组织、逻辑、结构等,又形容防卫性的行为,如封锁、防守、注视等。“周密”着重指处处照顾到,没有遗漏,不疏忽大意,常形容人的行为,如计划、部署、安排等。
【开辟、开拓】“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如:开辟航线。“开拓”是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对象一���是范围较大的,如:开拓新局面;用于比喻义时,对象可指领域,也可指胸怀,如:开拓人的心胸。
【夸耀、夸奖】“夸耀”一般是炫耀自己,常含贬义。“夸奖”一般是称赞别人,不带褒贬色彩。
【恳切、殷切】“恳切”指上下级、长幼及同志间的真诚希望。“殷切”多指组织对成员、长辈对晚辈等。
【领会、领悟】“领会”的对象多是精神、意图、心情等。“领悟”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多是含义、道理等。
【拉拢、笼络】二者都是贬义词。“拉拢”着重于耍手段,使人家靠到自己方面来,使自己得利。“笼络”指用不正当的方法拉拢人,使对方从思想上、感情上向自己靠拢。
【滥用、乱用】“滥用”指无限制地用,不必用也用,不该用也用。“乱用”指无条理、无秩序地用,该用这儿而用那儿。
【连续、陆续】“连续”多指事物或行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比较紧密、均衡。“陆续”指时间上有间隔,前后的连续不均衡。
【陌生、生疏】“陌生”的对象多是没有见过的人或物。“生疏”指可能是见过的,但长期不接触了,如:业务生疏。
【名气、名声、名望】“名气”,褒义词,多用于口头语。“名声”,中性词,口头语和书面语都用。“名望”褒义词,书面语。
【年轻、年青】“年轻”所表达的意义范围是相对的,用于两个人的年龄比较,在比较中,可以说60岁的人比70岁的人年轻。“年青”是指年龄相当于青年人这个阶段,并只能用于青年。从语法角度看,“年青”一般做定语,而“年轻”可做定语,也可做谓语。
【捏造、伪造、假造】“捏造”的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情、证据等。“伪造”着重指暗中模仿真的,造出假的。“假造”着重指无中生有,捏造或模仿真的。
【凝视、注视】“凝视”多指较长时间精神集中地看着,包括人或物。“注视”运用范围比“凝视”广,多指注意力集中地看着具体人或物的某一点,它还可用在抽象事物上。
【年龄、年纪】“年龄”指生存的年数,运用范围比“年纪”大,常用于人,也可用于动、植物。而“年纪”则一般只用于人。
【偶尔、偶然】“偶尔”指有时候,跟“经常”相对。“偶然”指事情发生意外,跟“必然”相对,它还有形容词用法。
【盘算、计算、打算】“盘算”一般用于事情发生前。“计算”可用于事情发生后,也可用于事情发生前,含有预先计划的意思。“打算”多指对行动的方法或将要办的事加以考虑。
【品味、品位】“品味”是动词,品尝、欣赏的意思。“品位”是名词,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数,含量的百分数越大,品位越高;现引申为对艺术品等或人的行为的评价。
【切实、确实】“切实”指事情本身符合实际,如:切实有效。“确实”指事情真实可信,毫无疑问,如:确实可信。
【强制、强迫】“强制”用于法律上,也用于其他,它的使动者是**、政府、组织。“强迫”除“强制”的用法外,还用于其他方面,它的使动者除组织、集体外,还可以是个人。
【缺乏、缺少】“缺乏”强调少或没有,消极色彩浓。它既可带抽象事物做宾语,如勇气、经验等;又可带具体概念做宾语,如书籍、布匹、人员、弹药等;还可带动词做宾语,如调查、观察。“缺少”指在数量上少一些,有时指没有,宾语是具体名词,如教师、用品等。
【轻率、草率】“轻率”常形容处理问题不认真严肃的态度。“草率”常形容办事敷衍了事。
【其他、其余】“其他”,是另外的意思,既指人又指事物。“其余”,是剩余的意思。
【侵略、侵犯】“侵略”指侵入别国掠夺、干涉、奴役人民,手段是武力或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等,对象常是**、主权、领土。“侵犯”指侵入别国领域,非法干涉、损害其利益,对象常是权利、自由、领海等。
【情景、情境】“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景象,多指感人场面、动人景色等。“情境”指境地、境况,如:欢乐陶醉的情境。
【诞辰、诞生】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词义相同。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终身、终生】终身: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多就事业说。
【企求、乞求、祈求】企求:希望得到。乞求:请求给予。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制定、制订】制定: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制订:创制拟定。
【终止、中止】终止:完全结束。中止:中途停止。
【反映、反应】反映:把客观事物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告诉别人。反应:受到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
(二)成语部分
【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精当,无懈可击。易误用为贬义。
【差强人意】差,稍微地。原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易误解为“不尽如人意”。
【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本词只用于自谦。
【屡试不爽】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
【道路以目】形容百姓慑于暴政,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敢怒不敢言,只能以目示意。
【悬壶济世】指行医救助生灵。壶,药壶也。注意该词的使用对象。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贬义词,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安之若素】安,心安;之,文言代词,代人或事;素,平常。对困窘的遭遇毫不在意,心情平静得跟往常一样。现在也指对错误的言论和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或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顾忌。
【百无聊赖】聊赖,依赖,精神上的依托。后来表示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无聊。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原指马陆这种虫子被切断致死后仍然蠕动的现象(《本草纲目·马陆》:弘景曰:此虫甚多,寸寸断之,亦便寸行。故《鲁连子》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用来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班荆道故】班,铺开;荆,黄荆,一种灌木;道,谈说;故,过去的事情。用黄荆铺地,坐在上面谈过去的事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
【抱残守缺】抱,坚持不放。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原来比喻泥古守旧,现在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也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
【陈言务去】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一定。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多指写作时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新。
【毕其功于一役】毕,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完成了。
【尝鼎一脔】品尝鼎锅中的一块肉就可以推知整锅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础润知雨】础,屋的基石。看到基石湿润就知道要下雨。比喻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
【吹毛求疵】求,寻找;疵,小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错误。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和雨。后用来指良好的教育。也常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春秋笔法】孔丘修订《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防微杜渐】微,细小,指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开端。在坏思想、坏事物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
【断鹤续凫】截断鹤的长腿,续接野鸭的短腿。比喻强行违反自然规律办事。
【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爱屋及乌】爱人而连带爱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为喜爱一个人而喜爱与之有关的人或物。
【行将就木】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首当其冲】比喻*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轻诺寡信】随便答应人,很少能守信用。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不能理解为“冷得不能出声”。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妨害。原指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雅,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情适中,没有过犹不及之处。
【敝帚千金】敝,破旧。自家的一把破扫帚,却把它看得价值千金。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非常珍视。注意“敝”的写法。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形容创业的艰辛。
【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这里比喻作文的布局构思。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开辟新路。
【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黄河。比喻地势险要。
【不逞之徒】不逞,不如意,欲望没能满足。后称犯法或捣乱闹事的人为不逞之徒。
【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