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个较新的管理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
社会技术学派的创始人是特里司特(E.L.Trist)及其在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生产问题的研究,发现许多矛盾的产生是由于只把组织看成一个社会系统,而没有看到它同时又是一个技术系统,���技术系统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重大影响。因此,他们认为,必须把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其代表著作有《长壁采煤法的某些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意义》《社会技术系统的特性》等。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组织既是一个社会系统,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并非常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同环境进行联系的中介。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主张为了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与管理效果,企业需要对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进行有效的协调。当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通常应在技术系统中做出某些变革以适应社会系统。该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如运输、产品装配和化学加工等技术系统与员工关系更为密切的工业工程学。
(七)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系统科学”、“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等术语充斥于管理文献之中。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密切的关系。近代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概念的是亨德森,后来发展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1948年,诺伯特·威纳创立“控制论”。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又尝试把控制论与信息论结合起来,并于1956年发表题为《一般系统论:一种科学的框架》的文章。1968年,路德维格·贝塔朗菲出版的《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更加全面地阐述了动态开放系统的理论,被公认为一般系统论的经典著作。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一种稳定的状态。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首先,这使得企业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也不至于忽略自己这个企业在更大的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的系统管理就是把信息、能源、材料和人员等没有联系的资源,结合成为一个达到一定目标的整体系统。按系统观点组织资源的企业,并不会消除企业的各项基本管理职能,但能把企业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有关部门的关系网络看得更清楚。计划、组织、控制和信息联系等基本职能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系统及其目标而发挥作用的。
(八)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学派,它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西蒙和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詹姆斯·马奇(JamesG.March,1916)。西蒙的许多思想自巴纳德吸取而来,他发展了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并提出了决策理论,建立了决策理论学派,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组织》《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提出决策过程包括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四个阶段;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优化”准则;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经常性的活动的决策应程序化以降低决策过程的成本,只有非经常性的活动才需要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