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过茅盾的故乡乌镇吗?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乌镇是一个水乡古镇。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早的党员之一茅盾同志就诞生在这个古老的水乡小镇上。
乌镇像一颗明珠,镶嵌在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上。镇上有一条自南向北的绿绸玉带般的市河,裹挟着金牛、白马两河的碧波,悄悄地、缓缓地流过市**,奔向太湖。波光粼粼的市河,把乌镇这个方圆数里的古镇分为东、西两半。茅盾出生时,河西岸称乌镇,河东岸称青镇。茅盾家在市河东岸。然而青镇人亦自称乌镇人,只在填写履历表时用青镇。有一首古诗是这样写的:“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塘,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这就是那时乌镇的写照。那时候,市河西岸乌镇归乌程县,而青镇属于桐乡县。清晨,碧水环绕的小镇,阵阵凉风伴随着歙乃橹声,随波而来,飘进人们的梦乡。人们推开小窗,雾霭中绰约可辨:小桥轻卧,人影浮动,幢幢木楼临河而立,宛如一幅水墨国画。如果你有兴趣,泛舟古镇碧溪,犹似贴着墙壁行走,别有一番江浙水乡隋趣。
乌镇历史悠久,名人胜迹很多。镇上有梁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乌将军庙、唐代银杏、寿圣塔、分水墩、三友亭等等名胜古迹。所以,从宋代至清朝,乌镇文人雅士咸集,流连小镇,寻胜探幽,用所谓“八景”来抒发自己的雅趣,赞美乌镇的地方风物,如“双溪皓月”、“双塔凌云”、“南郊春色”、“文石流觞”、“梁苑胜迹”等等。
由于乌镇地处两省(江苏、浙江)三府(苏州、湖州、嘉兴)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的交界,它便成了浙北重镇之一。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李乐的人把乌镇形象地说成“姑苏留都之前户,嘉湖浙甸之后屏,介三郡六邑之辏,有两墩翼然坟起,夹一溪而并峙”。生动地说出了乌镇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乌镇之所以那么令人神往,还由于它是茅盾的故乡。文学巨匠茅盾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留下了一代文豪早年生活的印迹……
1896年7月4日(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亥时),茅盾出生在乌镇观前街一个姓沈的家庭里。
沈家是乌镇的寻常人家。离茅盾家不远的市**,有一座小桥,叫“应家桥”,桥下碧波微漾,桥边木楼幢幢。桥北堍不远处,茅盾祖上开有一爿纸店,店名为“泰兴昌”,店名的三个字,字字含有吉祥兴隆之意。茅盾出生时,这“泰兴昌”正由茅盾祖父沈恩培(字砚耕)在经营,主要有纸张、蚕农们用的蚕花纸等,只是小本生意。茅盾呱呱坠地时,他的父亲沈永锡(字伯蕃)刚刚在家开张行医。尽管沈永锡看病非常认真,对医业也非常钻研,但是在乌镇行医的郎中实在太多,所以收入极为菲薄。加之沈家人丁兴旺,因此家庭开支十分拮据。大家庭由茅盾祖母高氏当家,她是从新塍附近���村高家桥出嫁到乌镇小镇上来的,会当家,所以在拮据中生活还能过得去。每逢要支出什么时,她总是扳着指头对儿女们说:“省点吧,我们过去……”
沈家添了个长房长孙,全家都十分高兴。茅盾父亲特地停业三天,守在妻子陈爱珠旁边。
“伯蕃,孩子的名字想好了吗?”**,陈爱珠望了望身边熟睡的孩子,抬头向丈夫问道。
“想过了,正想和你商量呢。”茅盾父亲端过一碗热腾腾的红糖茶,“趁热喝吧。”
“一个人不在于名字好听不好听,关键是能不能成器。”
“我也这样想。”茅盾母亲喝下热茶,红润的脸上放着光。她十分赞同丈夫的见解。
“按家谱,我是永字辈,下一代就是德字辈,所以,名就叫德鸿,字嘛,就叫雁冰。”说完,沈永锡带着征询的目光望着妻子。
“好呀!给孩子取名字,本来就是父母的责任。”茅盾母亲凝视着孩子红扑扑的小脸,轻轻地唤着:“德鸿,德鸿。”一会儿,她转过身来,对丈夫说:“伯蕃,你告诉公公,让他发个电报到广西,告诉祖父一声。”
P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