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和*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因此,实现工农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从本世纪起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这种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村。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而这个国情又主要凸显在“三农”之中。所以,“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关键是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因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各群体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都还比较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必须在发展战略和政策把握上得当,把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处理好,尽快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发展滞后的现状,以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农村,是“硬件”、“软件”共同发展的农村,是村容村貌与农民精神状态文明进步的农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新机制,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尚;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自治建设,建立农村民主管理的新体制。
三、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政府主导下,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筹划,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三农”领域,形成城乡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格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美好社会。
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2)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人口布局;(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居民社区建设;(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与社会保障;(5)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6)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2.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原则
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坚持以下六个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2)坚持政府主导原则;(3)坚持社会公平原则;(4)坚持县域为主原则;(5)坚持合力推进原则;(6)坚持分类指导原则。
【释义】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改变实际存在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硬一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长一短”的问题,适应人们的追求从满足物质需求、提高生活水平向满足物质与精神全方位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转变,把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等一系列复杂关系,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及城乡二元结构,深化财政、税收、金融、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宏观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让政府成为“统筹”的主体,按照公平的原则,制定公共政策,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不利于“三农”发展的缺陷,促进“三农”更快地发展。
坚持社会公平原则——尽快将政府职能转到提供公共产品、完善公共服务上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主要任务,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村的公共产品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差别。
坚持县域为主原则——县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主要责任,进一步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着力增强县城、**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能力,着力增强农村社区对城市文明的接纳能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辐射。
坚持合力推进原则——牢固确立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改变农口部门就“三农”论“三农”、农外部门与“三农”不相关的传统管理体制和工作格局,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强化综合管理,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心、合力、合拍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认识和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思想上牢固确立“统筹”的理念,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根据当地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工作上采取一些相应的“统筹”举措,促进城乡一体化,避免坐失良机,形成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围绕城乡一体化目标、各有侧重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