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圆线虫病
圆线虫病是马匹的一种感染率*高,分布*广的肠道线虫病。此病是由圆线目,许多科属40多种线虫所引起,为马属动物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根据虫体大小,分为二类;即大型圆线虫(马圆虫、普通圆虫、无齿圆虫等)和小型圆线虫。前者危害更大。我国各地马匹圆线虫感染率平均为87.20/0,在患马体内寄生的虫体,*多可达10万条。本病常为幼驹发育不良的原因,成年马则可引起慢性肠卡他,以致使役能力降低,尤其当幼虫移行时,引起动脉炎,血栓性疝痛,胰腺炎和腹膜炎可导致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流行病学
圆线虫在大肠内发育成熟,雌虫产出大量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经6~14天发育为带鞘的第三期幼虫,这种感染性幼虫主要附着于草叶、草茎上或积水中;幼虫有背地性,在适宜条件下,向牧草叶片上爬行:幼虫对于弱光有趋向性,常于清晨、傍晚或阴天爬上草叶;幼虫对于温度有敏感性,温暖时活动力增强,幼虫必须在具有液面的草叶上爬行;幼虫具有鞘膜的保护,对恶劣环境抵抗力较强;落入水中的幼虫常沉于底部,存活一个月或更久。当马匹吃草或饮水时,吞食感染性幼虫而感染,幼虫在马肠内脱去囊鞘,开始移行。
普通圆线虫,幼虫被马、骡吞咽后,钻通肠粘膜进入肠壁小动脉,在其内膜下继续移行,逆血流方向向前移行到较大动脉(主要为髂动脉、盲肠动脉及腹结肠动脉),约2周后到达积聚在肠系膜前动脉根部,部分幼虫进入主动脉向前移行到心脏,向后移行到肾动脉和髂动脉。故普通圆虫常在肠系膜动脉根部引起动脉瘤,并在此发育为童虫,在盲肠及结肠壁上常见到含有童虫的结节。然后各自通过动脉的分枝往回移行到盲肠和结肠的粘膜下,在此蜕皮发育到第五期幼虫,*后回到肠腔成熟。
无齿圆线虫,幼虫的移行不同于普通圆虫,它们移行远,时间长,幼虫钻入盲肠、大结肠粘膜后,经门脉进入肝脏,到达肝韧带后在肠腔沿腹膜下移行,故其童虫主要见于此处的特殊包囊中,在继续移行到达肠壁后,便形成典型的水肿病灶,然后进入肠腔发育成熟。
马圆线虫,幼虫也在腹腔脏器及组织内广泛移行,幼虫穿通盲肠及小结肠粘膜,先在浆膜下结节内停留,后经腹腔到达肝脏,然后到胰腺寄生,*后回到肠腔,发育成熟。
小型圆线虫发育过程较简单,幼虫只在肠壁移行,部分幼虫刺激粘膜形成结节,成虫多见于盲肠及结肠,但不吸附于肠壁。
此外,某些圆线虫的感染性幼虫,可能进入肠壁毛细血管,然后进入门脉系统和小循环。幼虫常在肝、肺内死亡,以致在幼虫周围形成寄生性结节。在盆腔、阴囊等处常发现移行中的幼虫或童虫,在眼前房、脑脊髓等处也往往能见到圆线虫幼虫及其所引起的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