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大学只有一次,你准备好了吗
19岁是一个奇妙的年龄,因为你会经历许多千变万化的感受——从高考前的紧张到考完试的放纵,从暑假开始前的满怀期待到七八月份的百无聊赖,从踏入大学时的���心壮志到年末的怀疑迷茫……我们经历着各种情感的变化,也经历着从一个懵懂少年向成熟青年的转变。
一切都是未知的,这是19岁之所以令人期待的原因。
离开父母,我们开始逐渐看清生活真正的模样——
**次,我们必须选择要办工商银行的信用卡还是浦发银行的信用卡;**次,我们必须选择要修读法律的二专还是辅修一门二外;**次,我们必须选择是自虐般地让自己超负荷运转享受青春的澎湃还是放慢脚步品尝生活的慵懒……原来,生活真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可以无忧无虑地滋润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弗拉西斯?梅斯在《托斯卡纳艳阳下》里的那句话对我们而言也就有了更丰富的意味:“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勇于放弃一些东西。这个世界没有公正之处,你也很难得到两全之计。若要自由,就得牺牲安稳;若要闲散,就不能获得别人评价中的成就;若要愉悦,就无须计较身边人给予的态度;若要前行,就要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
19岁,我们选择前行。
一代代青年俊杰所带来的压力也常常让我们喘不过气——Zuckerberg20岁的时候创立了Facebook,Adele21岁就获得了格莱梅奖,D’Aloisio17岁写下的应用被雅虎高价买下……
仰慕着他们的光芒万丈,我们也不甘平庸,努力扑腾出自己的灿烂。越折腾,就有越多的可能,越多的可能就有越多的失望与失败,而越多的失望与失败便匍匐着越多化茧成蝶的机会。什么才是精彩与充实?在一次次盲目地追随之后,我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轨迹,因为只有行走在自己的轨迹上,充实才有意义,精彩才值得回味。
慢慢地,我们有点懂了,大学不是一个你必须花四年去安放青春、得到认可的场所,而是一个获取智慧、感受大爱、坚定信念的地方。
回望我们的19岁,五味杂成,如果可以从头来过,我们希望——在19岁的时候,可以有人告诉我们他曾经是怎样迷茫过,又是怎样走出了迷茫。
熟悉的陌生人
一直以来,在我心目中,大学都是一个特别灿烂而且美好的字眼,它汇集了太多让我心醉的词汇——青春、追求、梦想、自由……我清楚地记得高三的那些夜晚,当我和朋友们一起抱怨做不完的习题时,这些字眼是如何激励并且**着我。
然而如今,当我真正置身于那个曾经让我魂牵梦绕的大学校园时,那些词汇却变得有些陌生——生活突然变了,自己好像瞬间被抛上了一个舞台,却没有预先准备的台词,也没有提词人告诉我下一个表情、下一句对话——那个我追了12年的再熟悉不过的形象,如今却异常陌生。
我似乎是有些疲惫。我报名参加了至少五个社团,选了至少十多门课,安排每个月的旅行,打算开始考LSAT,并且开始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我将自己的时间表填充得没有任何缝隙,在各个不同的角色中透支自己的生活。
我又似乎是有些迷茫。我喜欢忙碌——成就感总是会冲淡疲惫,但让我困惑的是,我并没有在这样的忙碌中感受到快乐与充实,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上数学分析,是否真的打算在四年后去攻读法学院,或是否真的喜欢学生会的那套运作方式。我只是机械地走着自己预设的程序,以及参加在许多人眼里很“高端大气”的社团。
我似乎还有些孤独。几分钟前,我打电话给我的一些朋友,盼着和他们一起去参加一个小型的workshop,却发现大家都有着自己的小世界——忙着社团的活,忙着去酒吧,忙着做实验,忙着背红宝书,忙着看美剧,忙着风花雪月,忙着往报告上码字。
我明白,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不喜欢浑浑噩噩、一事无成,但我也不喜欢庸庸碌碌、漫无目的。一连串简单却从未被我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此刻强烈地占据着我的脑海:一个真正的大学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大学的作用与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为什么要上大学?我的大学生活与他人的体验有着怎样的区别?
于是,我开始在网上疯狂地搜索各类有关大学的演讲与文章,希望在前辈们的智慧中得到些许启发。此前,我一直心高气傲地认为,大学生活应该百分百地由自己决定、做主,容不得别人的指点,哪怕那是个让我心怀敬意的人,因为我常常认为,阅历的悬殊会让一个人在给出建议时拥有想当然的自信。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那些文字时,我才意识到,与阅历相伴随的是回头观望时的连点成线与高瞻远瞩时的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