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1.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指代的意义范围较小,而在现代汉语中扩大了。如“江”、“河”二字,在古代仅指“长江”、“黄河”,在现代汉语中则泛指一切河流;“好”在古代仅指容貌美好,在现代汉语中则泛指一切美好的东西。
2.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范围较大,而在现代汉语中,其词义就缩小了。如“臭”,在古汉语中泛指一切气味,不分好坏,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仅指不好的气味。
3.词义转移
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另外一个意思了。如“涕”,在古代指“眼泪”,在现代汉语中则转移为“鼻涕”的意思了。
4.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所表示的词义程度较强,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较弱。如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是有区别的。“小病”为“疾”,“大病”才为“病”;但在现代汉语中二者的意思相差无几,“病”的词义弱化了。
5.词义强化
词义强化,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在现代汉语中所表示的词义较强。如“恨”,在古代是“遗憾”“不满”的意思,现在则强化为“仇恨、怀恨”的意思了。
6.感情色彩变化
感情色彩变化,是指部分词语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卑鄙”被用来形容人的品德败坏、低下,已经成了贬义词;再如“爪牙”一词在古代表示得力的助手,是褒义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
名称说法改变,是指部分词语在古代表示某一含义,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这些词语,而换用其他词语来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已经换成“少”,“吾”已经换成“我”,等等。
(四)偏义复词
文言文中一类由意义相对、相反或相近、相关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其中只有一个语素代表这个双音词的词义,而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按照词的构成关系来分,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中的“饥穰”只有“饥”的意思;“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只有“人”的意思。
……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