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地位特殊,需要保护的重要机关、厂矿、银行、学校及重要人物的居所等遍布各地,而战时重庆的防空设备特别是高射枪炮又极为有限,因此,主管当局只得根据不同时期所掌握的高射枪炮的多寡,依据各防守地的重要程度,将数量不多的高射枪炮安置在*需要又*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在1938年夏,当炮兵第41团第11连3.7公分炮及炮兵第42团2公分炮先后派遣来重庆布防时,主管当局将其分别配置于市区的马鞍山、南岸的海棠溪、沙坪坝的小龙坎及巴县的广阳坝等地,以担任各该要地的低空掩护①。1938年8月底,炮兵第45团第2营两个连,携7.5公分炮相继到重庆增防,当时除以第五连配置于市区的马鞍山,以掩护国民政府、大溪沟的电力厂及市区外,并��第六连配置于沙坪坝,以掩护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及沙磁文化区的建设。1939年春,炮兵第45团三个连,又携其7.5一公分炮增防重庆,加之1939年“五·三”、“五·四”轰炸后,国民政府对重庆的防空措施加强,又陆续有一部分小炮队调驻重庆,重庆的积极防空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重庆防空司令部将这些小炮队作为机动,随时变换阵地,以加强各要点的掩护,担任低空射击任务。
除此之外,为配合空军作战,构筑严密的高层火网,乃将炮45团7.5公分炮第二连配置于南岸海棠溪,第三连配置于市区遗爱祠,第四连配置于南岸的弹子石,第五连调配于江北的万峰寺,第六连配置于沙坪坝的磁器口、陈家湾,以此构筑成互为犄角、互相掩护的严密火网,保护重庆市区特别是主城区上空的**。嗣后,经过1939-1940年日机的狂轰滥炸以及各高射炮部队的历次战斗,原有的各炮兵阵地迭遭破坏,加之政府主要机关、重要人物住所、公私生产事业等纷纷向主城区以西的新市区并沿牛角沱、小龙坎、新桥、歌乐山、北碚一线的迁建区疏散,迁建区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重庆防空司令部为适应此形势的发展变化,于1939年夏秋之后,相继将上述高射炮部队进行重新调整布置:将第二连布置在瓦厂,第三连在鹅公岩,第四连在江北鸿恩寺,第五连在崔家坪,第六连在至江北石马河,“期使磁器口方面之炮火,得能与市区附近之炮火重叠火网,严密迁建区之掩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