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建设系列教材(共4册)**版在2007年出版发行,因系统性强,内容新颖,涉及新方法新技术实践,已在大学生和研究生教学中获得广泛应用,得到用书学校师生的高度认同和肯定。各分册均多次印刷,并获得第九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教材奖。 编写一套理论和实践趋向**结合的实验教材,需要师生们的新思想,我们很高兴利用再版的机会吸收新观点,摒弃**版中不合时宜的内容,并保持教材的以下特色。 (1)综合性:一个实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级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例如无机制备或有机合成与分析表征的结合、晶体合成与结构表征的结合等。 (2)先进性:部分实验内容来源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可以引导学生尽早了解各分支学科的国际前沿和热点。例如组合化学、纳米材料合成等。 (3)实用性:实验的对象是真实的样品,例如地表水、表面活性剂、分子筛或自行制备的工业水处理剂等。 (4)普遍性:通过一个实验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既可以深入学习方法的原理,又可以得到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进而可以推广应用。 作为基础化学实验教材,既要保持内容的系统性,又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性。然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除了教学人员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外,还需要不断进行适合于新方法技术的先进仪器设备等装备。鉴于此,《大学化学实验3 测试实验与技术》第二版仍沿袭**版的风格,保留了**版中的大部分内容,只对实验3?6、3?8和5?2进行了修改,使实验 操作和数据处理更加明确和便利,同时结合新时期对教材内容改革的需要,增加了实验4?7。 本书可作为化学化工领域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配套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化学实验参考书。我们感谢书中所列参考文献的作者和因疏漏等原因未列出的文献作者,因他们创新了很多典型案例。同样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使得本书及时修订。*后感谢南京理工大学、南通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等单位对本书再版工作的支持。书中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3年4月 **版前言 为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以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为契机,我们对原有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改革,对基础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与更新,将实验课由原来依附于理论课开设变成独立设课,由原来按二级或三级学科内容开设变为分层次开设,将基础化学实验作为一个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整体来考虑。从培养技能的基本操作性实验,到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关原理、性质、合成、表征等方面的一般实验,进而到**培养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与设计探索性实验,分层次展开。希望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巩固其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据此,我们编写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建设系列教材,由方志杰主编。该系列教材共分4册,分别为《大学化学实验1基础知识与技能》、《大学化学实验2合成实验与技术》、《大学化学实验3测试实验与技术》和《大学化学实验4综合与设计性实验》。 本书为该系列教材第三分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测试仪器和新的测试方法不断出现,了解和掌握这些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步骤是现代理工科大学生的基本任务。为此,本册教材以经典化学实验中的仪器分析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为基础,分仪器性能评价、物质的含量测定、基本物性的测定、热力学性质的测定、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电化学性能的测定、表面性质的测定和结构性质的测定等八个专题,选编了60个实验。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中,我们力求在仪器的类型、测定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全面和均衡,尽可能保证学生通过有限数量的实践获得尽量多的知识。对测试实验与技术中常用仪器的原理、作用与操作方法等进行了简单介绍,*后在附录中还列出了常用实验数据与物质性质常数。 本册由王风云任主编,金瑞娣和张常山任副主编。实验1?1、1?3、2?2、2?7、2?9、2?11、6?6和8?5由田澍负责编写;实验3?3、3?6、3?7、3?10、4?1、4?2、6?1、6?8、6?9和7?1由金瑞娣、张跃华负责编写;实验1?2、1?5、2?4、2?6、6?3、6?4、6?5和6?7由姬俊梅、王双负责编写;实验1?4、2?1、2?3、2?8、2?10、2?12、4?6和8?4由罗元香、徐皖育和程广斌负责编写;实验3?1、3?4、3?5、3?8、3?9、4?4、5?1~5?7、8?1和8?6由张常山、王大雁、吴志清负责编写;实验2?5、3?2、4?3、4?5、6?2、7?2~7?5、8?2和8?3由王风云负责编写;第9章和附录由张跃华、王风云负责编写。南京理工大学工业化学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支微、陆丽娟和边晖在本册的编写过程中做了大量文字录入和校对工作。 本书的出版得到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化工学院,南通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还得益于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认真细致的工作,编者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书中所列参考文献的作者,以及由于疏漏尚未列出的文献作者。 限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