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到 淋 漓
01 三观易碎
七岁那年,现在想来应该是1985年冬天,跟随我妈在北京西城三里河街道商店用手推车排队买冬储大白菜时,我望了一会儿当时还响晴的北京的天空和旁边聊天的街坊大妈,突然无限困惑,遂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不是别人呢?为什么别人不是我呢?为什么我生在1978而不是其他年头呢?为什么我在这儿,而不在别的地方呢?为什么现在、咱俩、在这,买大白菜呢?”
我妈平静地说:“马上就一年级下学期了,好好学习!”
还有一回,我印象更为深刻。我十四岁上初二,刚开始在课堂上学习思想政治。**晚饭后,我问我爸:“爸,唯物主义认为,凡是现存的,都将是要毁灭的,所以其实地球也是早晚要毁灭的,人类早晚也是要毁灭的,对吧?”
我爸说:“对。”
我问:“那既然唯物主义认为连地球和人类都要毁灭,早晚都是个啥都没有,为什么还让好好建设社会主义呢?”
我爸目光如炬,走过来,“啪”地扇了我一耳光。当晚无话。
那耳光弄得我又委屈又困惑,但我猜我提问的这些,一定是很重大的问题。(现在大概明白了,我爸当初那是在以他的方式保护我,把不安定的幼苗扼杀在摇篮里。)
多年以后,我视我这两次发问为成长中的哲学觉醒。有能力展开这样的思考与提问,标志着我脱离了无知无邪、浑浑噩噩小动物般的简单存在。
知道一质疑就容易被扇耳光后,我就养成了自己默默瞎琢磨的坏习惯。虽然之后十几年全是各种浅尝辄止,时至**我依然形成了自己的形而上观点,该观点其实是向着我十四岁的疑问延伸开去的。直到大学毕业后,我终于寻寻觅觅,投靠了存在主义。
关于这个主义,我依然没有能力描述全貌。大概就是说人来到世间本来是一个偶然,全无意义,自己选择活成什么样就算是有了个什么意义。哲学点儿描述就是:人被抛到世间,本身的存在并无意义,但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人在自由的选择与行动中成为他自己,人的意义由自己创造——所谓存在先于本质。
“选择”“自我控制”“行动”“创造”,毕竟这些词儿孔武有力,比“境界”“无常”“顿悟”“涅槃”实在得多且易于操作。重要的是,每天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干什么,这些大大小小的选择都有了出发点和去处,我可以尽情地选择成为我自己。在这一点上,终于可以摒弃傻乎乎的通俗成功学,因为你可以选择勇猛精进,也可以选择混吃等死。只要你不是茫然地勇猛精进,也不是茫然地混吃等死,只要这就是你选择的自己,这就是你选择的意义。
形而上挺好的,留个念头永远向内里拨开一层,再拨开一层。每一层的抵达都可以让生活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本来,Ph.D
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的缩写,任何一门专业学科,到*后抵达的都应该是哲学层次。到了那一层次,也许就能不再让自己的生命只活在当下不知所云、模棱两可般的刹那生灭而已了。
以上,就是我的基本三观。三观形成之后,我的整个世界就清爽多了,我才发现人与人的大分歧与小矛盾、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敌意与互不理解,向上追溯,归根结底全是三观问题。
个体的稳定和完整全因三观是否健全——一个人所有的语言、行为、成果和生活方式,都是三观的折射。如果你的三观混乱,你的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就混乱。没有例外者。只有三观的健全,才能让你活成一个真正有形的人,而不是一摊肉、一团混乱不堪的情绪。
三观健全的人都具有的特点是:充分接受了一种世界运转的原理和逻辑关系,在此逻辑关系之内,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儿,眼下正在干吗;又基于对以上逐条的明确,在看待事物以及做出选择时,不盲从、不矛盾、不混乱、不自我颠覆;而且,真正完善的三观非常坚固,很难被撼动和打碎。
因此,三观越健全的人,活得越简单澄明,做起事来越果断干脆,自己顺畅,也不给他人添堵——要么就是不添堵,要么就是从根儿上就无法共处共事——两个和两拨三观背道而驰的人在互相理解与接纳上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难度。
一个三观完善的人也可以反映出丰富的多样化,但那多样化只来自殊途同归的方法论。就如同洋葱剥开的确有很多层次,但本质就是洋葱;钻石看上去有很多璀璨表面,但本质还是钻石。不了解这个思考方法的围观者往往只看到层次和多面,没理解到内核,只被丰富表象所迷惑。
在成长、学习、交往、工作中遇到这么多教训之后,我终于明确,无论是自我培养、教育幼儿、面试员工、组建团队,还是考察恋爱对象,都应该责无旁贷让三观先行。纲领明确会让人少走无数弯路。说不清自己三观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白人。
究竟,什么是三观?
三观之一“世界观”:你眼中的,世界的运转规律和逻辑关系。
你觉得这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精神还是物质主导的?
你觉得自然界是由某种力量创造或支配的,还是按照科学的大规律运转的?
你觉得有神和鬼吗?有冥冥天意吗?有因缘果报吗?有命运吗?还是偶然性、必然性与概率的叠加?
理论上,你对世界的认识,必居以上其一。如果你发现哪个都不是,或者一直在摇摆变化,那么我可以遗憾地认为,你的世界观依然支离破碎。三观首先就是世界观,世界观混乱一团,另两观也肯定没戏。
你以为是每**每一小时决定了你的人生吗?其实不是,是世界观一上来就把你的一切都决定了。
三观之二“人生观”:活的意义,死的意义。
你觉得人之所以被生下来,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觉得你自己今生,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是接受上帝的*终审判,是接受佛教的轮回转世,还是接受科学的人死灯灭?
三观之三“价值观”:什么东西是*可宝贵的。
是自由尊严*宝贵?爱*宝贵?福报*宝贵?体验*宝贵?还是改变世界*宝贵?
三观既定,其实生活就那么一个主旨,就那么一个大方向。所谓修行,不过是去粗取精,在自己建设的系统里越活越清净,各种杂乱思绪纷纷退散,日子久了,自然眉宇舒展,脸盘白净。
在哲学范畴里,三观的完善会引起“剧院效应”——你遵从了哪种系统,你对万事万物和自我行为的解释就都可以在此系统内自圆其说。世界观让你顺滑地自行运转,给你判断一切的依据。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和感受来说,三观只有完整与否,没有正误之分。“三观不正”这个词儿,其实是“三观不同”。
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明白人与人的根本异同,三观一致者当然相见恨晚,三观不投机者当然半句都多。他人的三观如果稳固,都值得鼓励与祝福,因为谁都有选择自己三观的权利。在一切开始前,探探三观,那许多事就好办多了。他人的三观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理解和相处的。
02 存在感缺失症
存在感缺失症是一种近年来很普遍的流行性神经症,是由圈层化生活和社交网络,如BBS、QQ、微博、微信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独处障碍或无网络幽闭恐惧,呈现行为或意识状态的改变。
此症典型临床表现可以分两大类型。其一,无法自控地追求出席率——比如成为Party
Animal(派对狂人),热衷现身各种聚会,被看到、被寒暄、被拍照、被品评。其二,无法自控地追求线上关注——比如在论坛维护知名ID,努力刷微博,关注评论数量,关注粉丝总量和瞬间涨跌。微博推广后,简直就成为刷存在感的现世神器——让每一个个体认为自己确实存在于这个社会,正与无数人和事发生联系。如果正常存在感可以表达为“我×故我在”,那么存在感缺失症患者则可以表达为“被人知道我×,故我在”。
患者为了有效地实现以上两种存在,会导致一种类似上瘾症的行为——严谨地以效率手册作为工具,把时间分段,然后以他人填满之,注意,是他人。由于患者的内在动机的区别,这种“他人填满现象”一般来自两种出发点:**种,只有我对他人来说好看、强大,他人才会爱我,我才有价值;第二种,只有我对他人来说有用、被需要,他人才会爱我,我才有价值。温饱之后,一切人类需求归根结底都是情感上的需求。
此外,存在感缺失症会派生出一种可怕的存在感式沟通。这种沟通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手段就是目的,用不停波动的情感悄然替换了空虚、寂寞与思索,这个过程总是欺骗性地叫人感到充实。比如患者常常会在同一时间找局、求偶遇,如果幸运则*终聚在一起玩耍、吃饭和闲聊,甚至不辞劳苦转战场地,话题随风飘荡,不明所以。这样的局在场时充满简单的开心,离场时往往微醺,醒来后怅然若失,只记得曾挥手和那些模糊的面孔道别,转身又一次消失在空气当中。当空虚的个体在某时某地终于找到一个群体一起做同样的事,个体将倾向于确认自己所做之事是有意义的,自己便被赋予了存在感,甚至使命感。(理论依据详见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
对存在感的寻求是人类一直无法舍弃的哲学命题。表现在群体时,诉诸一遍遍地假想人类是某种造物的子民,或者通过祭祀和占卜,确认和某种造物的联系,总之就是不能接受人类群体只是孤零零地在天地间,同于万物刍狗;表现在人类个体时,存在感代表着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寻求认同和肯定的精神行为。*大的体现是参与某件事,加入某个团体,认同某种概念,或观点被某些人认同,确认自己被重视、被关注、被表扬。凡人都希望在历史长河中出点儿声音,伟人都希望不朽。
《大学》里教诲说“慎独”,才能够修身养性。但现状是“独”的时间和诉求已所剩无几,更谈不上“慎”——那些检查、关照、反省的方法和态度。想要“慎独”,需要重新展开效率手册,重新核定时间分配,不再把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慷慨地分享给飘荡的他人和群体。如果总是受他人、他物影响,生命只好一次次被干扰,不可能产生主见与定见,更不可能有时间去检查那见解的质量。
丰富从来都不是一味的填满。虚妄的存在感都呈现出一种瞬时的、表层的快乐。如果只能一味地围观他人的观点,如果脱下华丽的壳只剩下不能自成系统的内里,才是真的没有存在过。
03 你需要一个系统
如果一定要单纯地把人的性格与思维方式一分为二的话,那么绝大多数人都同时存在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左脑的、男性的、逻辑的、理性的、蓝色的,掌管谋生、思辨、战斗与决断;另一部分则是右脑的、女性的、发散的、感性的、粉红色的,掌管梦想、感受、分享与表达。无论性别,这两部分都同时存在于左右脑,共同工作又自成系统。
事实上,人本身的许多纠结都来自于这两个部分的角力。比如是隐忍现实还是追求梦想?是做想做的事还是做该做的事?是着力于眼下还是可持续发展?是嫁我爱的还是爱我的人?
伟大的诗人歌德老师说:情感永远战胜理智;TVB电视剧说:做人呢,*重要的就是开心。既然如此,那么人类干吗如此强调理性?既然所有人都在说人因为有爱而**,因为梦想而伟大,那么到底应该把理性置于何处?究竟什么时候使用?怎么使用?尤其在感性大喷发的时候到底应该把理性往哪放?
我个人充分地肯定TVB的价值观——做人呢,*重要的就是开心!也就是说,我同意人生体验的**意义在右脑里。
然而,开心也得有方法,有途径,有媒介。其实,理性就是开心的功能性的手段。左脑那一坨不妨视其为机器,理性以使之精密运转,为的是适应整个社会的无情大机器,考取让右脑嘲笑的功名,赚得让右脑觉得毫无尊严的钱,攀登让右脑唾弃的社会阶梯。
而右脑,才是我们的本性与灵魂居住的地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意义与价值观。右脑的梦想与天马行空,完全要靠左脑的养料来滋养。左脑越精良,右脑越拥有更多时间。
这左脑机器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勇猛精进、努力拼搏,**目的是源源不断地制造让右脑天然自在的资源。或者可以按照弗洛伊德的方法解释,比如说自我为本我服务,顺便以达到超我的境界。
请注意,这是一个脑壳里的两个系统,一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消费;一个负责工作,一个负责娱乐。
在这个逻辑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发现两个常见的意识误区。
误区一:只为右脑而活,轻视和摈弃左脑那世俗的、为一日三餐和生存工作的功能。这就造成了许多尴尬的活法儿,表现为言必称清风明月、高山流水,而囊中羞涩。
只为右脑而活的人只有两类可以不纠结:一类是**,一类是真正的艺术家。
误区二:本来是明白左脑是为右脑服务的,明白勤奋工作是为了不工作,当下吃苦是为了更好地吃喝玩乐。然而日复一日,左脑用得太润滑,机器跑得太快,已经停不下来,于是忘了自己为何劳作,右脑的精神家园由于长期不打理,已经荒芜消失。这就是各种**品与地产广告替买家们表达的一个悖论——为什么有钱却不快乐?因为右脑才储蓄着各种快乐的**玩法儿,而你却不肯去。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一不是**,二不是艺术家,只有一条路可走,我们只有*大化地使用左脑,然后把成果输送到右脑的吃喝玩乐中去。一旦明了这个系统理论,就不会再纠结。多么完善的系统啊!只恨相逢太晚,一切昭然若揭。
04 活到淋漓
十年后,我与一个旧友重逢,他已成为一线男星。
此人越老越型,境遇今非昔比。人的经历、名声与身家会反过来提升他的气质和张力。都说三十岁后,容貌直接外化出一个人灵魂的模样,那么真可以讲,他此时的灵魂,既丰富又美丽。
当我闪回过往记忆,很有都市传奇励志剧的画面感,我好奇他过了怎样一个十年,以为他总需要一些必要桥段,比如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故事娓娓道来;还需要有灵感乍现、机会从天而降,终于飞龙在天。然而他说他**的红其实是始料未及的,过程中并未刻意追求和安排,愿望虽然有,但都务实而简单,只是一件事紧跟着一件事,然后就成为一线男星,红毯、片酬和疯狂的粉丝们,如若囊中取物。
我以为绝大多数艺人都是憋着想红的,更使用各种名目与手段,经历自我激励与漫长等待。我告诉男星我自九年前开始尝试观察世界和了解自我,并为体验人生制订了计划,截至目前这些计划只算是基本实现。
男星于是说:“难怪,十年前你挺没大脑的。”
话题僵住了,还好手机响起,我顺势接听并随即掏出效率手册低头猛记。男星耐心等了一会儿,终于还是看起电视。
电话挂断,男星看看电视上的天灾与人祸,又看看我手中密密麻麻的效率手册,悲悯地问我:“死生无常,随时可以挂掉,你那些人生计划不都是扯吗?”
我说:“那还能怎么着?混吃等死吗?”
他说:“走到哪算哪就行了。”
我问:“往哪走?和谁一起走?以多快的速度走?”
他说:“你这个人啊,费脑子。”
他又说:“想没用。事情会各种变卦,人会随时死,你计划的明天也许永远没来,你全白忙活。”
我可以用一万个理由反驳和论证,但是都没有他一个理由来得有力。虽然他房间一贯脏乱,不使用效率手册,但是他红了。就像所有功成名就的人们一样,事实摆在面前,再说什么道理都是对的,他真诚地用实践检验了他相信的真理。
十年前,他就是这般混吃等死的人生观,我们就展开过这般对话。他说都别太当真,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我说没错,然而走得快点儿远点儿,才可以浏览到更多,那样体验才能*大化。现在看来,就是有这样的人,随心所至、随遇而安却得偿所愿,你半生勇猛精进苦寻无果的财宝,他无心插柳就可得到。
我和他不一样,我理性挂帅,如果没方向,我就拔剑四顾心茫然,方向解决不了,往哪走都是扯。这个方向等同于南方对于迁徙的候鸟,等同于信仰对于笃信宗教的人,在以方向为意义的人的眼中,不瞄准的人生是慌乱的。
毫无疑问,他沉溺于演戏,演到淋漓,这就是方向。这方向不见得成系统,也不一定是逻辑化的描述。关于他去到哪,兴趣会决定他的方向;至于他会不会红,能力会决定他的程度。
我计划了未来想要的体验,但不以放弃享用此刻和委屈当下为交换,我深深地相信,向死而生,永远是*端正的生活态度——如果有明天,那么我此刻该做此事;如果没有明天,那么我此刻依然会做此事。活到淋漓,随时可以死去;如果幸运地可以活到很老,那么今天的所为要让明天淋漓。
05 以何报怨
像你我这样的平凡人,基本上,都不怀疑自己本质上是个好人。成就大奸大恶需要土壤也需要运气,做个小人物,一辈子没胆量作奸犯科,也没机会生杀予夺,多数时候有的只是小动作带来的小悲喜、小起落。在和其他小人物你来我往间,彼此影响,捞点福祉。可惜大家都是平凡人,情感、物质上,一出现你多我少,抱怨、愤懑随之而来。对于感觉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那些,好人就变成了坏人。
新入职的小朋友找到我说:“我之前待过俩公司了,我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也把同事都当好人,结果都遇到背后使绊儿、捅刀子。我是不是还应该和原来一样相信人性本善,还是我以后到哪都应该提防别人才行呢?”
“人性本善?”我看着她的眼睛问。
“啊?您的意思是……人性本恶?!”小朋友露出惊恐的表情。
“我没说啊。”我逗她。
“您别吓我。他们都说您是励志姐。”小朋友充满期待地看着我,态度变得郑重起来。
小朋友一认真,我就不好再开玩笑。小朋友的问题让我回想起我挨过的那些刀子——
“我对她那么好,她干吗要这么对我?”我能清晰想起当年的种种发问,还有**次惊觉他人地狱般的感受。那种感受冰冷、无助、震惊、惶恐。后来又用了很久,我才终于靠自己想清原委,看懂全貌,找到对策。在肃清那些刀子留下的怨念���前,这一切的确是成长中深刻的伤害。
而现在,真要郑重地回答人性善恶,就进入了*费劲的哲学探讨。类似的探讨别说我和小朋友,连国际大专辩论会都招架不了。
还有,我渐渐发现,每个小朋友,包括我还是小朋友的年代,那些*困惑的问题拆开来一看,都来自几个大命题。而所有在这个大环境下长大的小朋友都有缺失,原因就是没有基本哲学思辨的建立。不是没建立,是没法建立。没人教,也没得学,连启蒙都欠缺,有了疑惑一概没处问,于是只好懵头懵脑地摸索前进。
“人性就是人性。”我决定不谈感受,用*朴素的白话说清这事, “说善恶是个粗暴的两分法,一刀切,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小朋友嗫嚅:“那要是这么复杂的话,我就更不知道怎么弄了……”
我继续解释:“说人性,不如说人们、大家,包括你和我,都有一些基本特点,也是共同点和需求。比如,凡事首先向着自己,都想要更好更多,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爱面子讨厌被忽视。总的来说,都觉得自己不错很重要,都觉得这个那个是应得的。也就是说,需求既定的情况下,人们做一切事的原因都基于这几个需求。要说人性本善这事,放在个体身上,大家还都觉得自己挺善良的。真要必须定义人性,我觉得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包括给你捅过刀子的人,他肯定也觉得自己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在某些环境里,他肯定也觉得自己是‘向善’的。”
小朋友琢磨了一下,又问:“大范围没错,但是我觉得人和人面对同一件事儿,区别特别大。比如捅刀子这事,换我**不可能这么做。在我的概念里,这么做就是坏人,但那人就能觉得理所应当!”
“对,问题就区别在这!大家都觉得自己挺好,这个挺好的标准其实区别特别大。这个标准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甚至跟基因都有关。我经历过的好几种情况,就是对方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好人,但对我造成了影响和伤害。比如因为对方逻辑混乱,造成了我的财产损失;或者由于对方情绪失控,造成了我的生活困扰……这几种情况都会导致负面结果,造成伤害和矛盾。而且容易越聊越乱,尤其当对方解释‘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环节就会被卡住;面对烂摊子又会说‘我也不想弄成这样’。你说这是善吗?蠢就是恶!”
小朋友听到这里激动了:“啊,对呀,就是这么回事!有的人对你干了一件特别没道理的事,还强词夺理、振振有词。但我觉得有的人明明就是比你说的更坏,上来就憋着使坏,恨人有笑人无,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而且都是在我毫无戒心的情况下!”
“所以说这就是人性。人性就是多样化的,每个人自成系统。系统又是有差异分级别的,哪怕你的系统就是比他的文明、**,比他的更科学、更**、更接近真理,但当那个人有机会把他的各种用到你身上造成恶果的时候,你肯定觉得怒不可遏,他一贯觉得理所当然,尤其是道德没有用,法律也管不着的时候。”
“那怎么办?”
“那就别给他机会啊!”
“那我一开始怎么能知道?那不等于我以后还是要提防别人吗?”小朋友抛出她*初的问题。
是啊,小朋友又问到了我的教训。可是,就是因为一开始不知道,所以一次次给了对方机会,又一次次尝到恶果的时候,我才获得了辨认的本领。
“你能做的,就是给每一个来到你身边的陌生人以‘无罪推定’,然后根据你积累的教训,观察他的系统,判断他的人性。在沟通和往来中,你会加深认知,他的言行作为会自证他是否‘有罪’。这个‘罪’,但凡伤害过你的,你会认出来。你不会傻到再重来一次吧?”
“嗯。”小朋友**次沉吟了许久,停止发问。
“唉,你说的‘捅刀子’估计是友谊或者感情吧,我说的,除了那些,还有生意。”教训真是挺多,我叹了口气。
“那,友谊、感情还有生意,您发现已经被伤害了,怎么办呢?”
我喜欢这个问题,我答道:“认清、掐断、止损,以*快的速度翻篇儿。整理得失,总结教训,确保以后不在同一类问题上摔倒。”
小朋友忽闪着眼睛望着我,又问:“我还有一个问题,您,天蝎座,碰到这些,不复仇吗?”
“复仇?哈哈。”我这次真心笑了,“因果论你知道吗?每个人有自己的人性系统,就像因一样,终究会形成自己的果。什么样的人性对应什么样的果,不需要我复仇,大家或早或晚,自己埋单。再说,要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系统多么重要,翻篇儿之后赶快上路还来不及;还有,那些伤害,在一时一事上,的确构成伤害,但每一个伤口都会愈合,只要反省总结,受过伤的地方就会金刚不坏。”
是啊,不要怕,人生这么长,越受伤,越强壮。
06 正能量是怎么回事儿
有人问我:“你隔几天就写篇博客,文字还弄得挺励志,不累吗?”
我问他:“你**吃几顿饭?”
“三顿,怎么了?”
“你肉体**都需要摄取三回营养,我这几天才获取一次精神食粮,多吗?”
他听了愣神儿。
我再告诉他:“你吃饭不嫌累吧,你看,我写这些东西就像你吃饭一样也不嫌累。都一样,要么吃,要么死。”
拿以上的对话为例,类似的交流之后,我被很多人告知,我这人很励志。
励志按字面儿理解,应该就是激励斗志、鼓励志向的意思。
有几种人确实励志。**种是中学里回校作报告的高考状元,在礼堂红色大横幅下面讲他们怎么争分夺秒,把别人玩的时间全用来学习;第二种就是机场DVD里播放的培训大师,方言浓重,嗓音干涩,脖子扯出青筋,讲怎么创业致富管理万人企业;第三种大多是老外,常青藤名校毕业或者辍学,成就造福全人类的传奇伟业,传记里无一例外地都说,他们往往从儿童时期就奠定了毕生的志向——改变世界!
他们才叫励志!虽然**种我觉得他们毫无乐趣,第二种我会疑心他们兼职传销公司,第三种我认为他们根本就是人间英雄天降大任,但确实都能不定期地给他人以强心针的功效。
但凡介绍以上三种大家都会说到励志,也都会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个短语:成就梦想!他们既然各自抵达了梦想,前进过程中的言论就成了可借鉴的养料,于是大家纷纷试图通过复制和购买同样的养料,去滋养自己的梦想。梦想与励志总是成对儿出现,对于在路上的人来说,一个是终点一个是加油站。
我也会小心翼翼地收藏那些传记和演讲中福音书般的闪光句子,认真记下智慧的思辨,和自己的经验教训储存在一起。需要提速的时候,拿出再咀嚼吸取一遍。
于是我明白了,虽然我还没实现梦想,但我呈现出的面貌,是个小型加油站。因为我把养料陈列出来,大家也乐意到我这里加点儿油。如果我这种可以叫作励志的话,那做一个励志型的人并不费力,只需让自己先成为自己的加油站。
如何成为自己的加油站?
● 明确两个决定性因素。
早日到达目的地,只有两个决定性因素——方向和速度。其他都是次要和无关因素。方向明确的前提下,要专注于加油、提速;一旦方向迷失,赶快先停住,否则越加油离目的地越远。
● 只收集有用的原料。
原料简单化,坚持只收集有利于方向和速度的原料,其他不利的或中性的都算作没用的原料,没用的一概排除。
● 不出品“鼓励”和“安慰”,只出品“解决方案”。
无论自己还是别人,如果只是想不定时地加点“鼓励”和“安慰”的话,即使频繁加油,也走不了太远。在前进过程中,要想提速快,就应该放弃过多的“鼓励”“安慰”,一路只补充“解决方案”。
● 自己为自己加油,不依赖、少寻求他人的加油站。
寻找会浪费时间,依赖会造成等待,都会影响前进的方向和速度。依赖会催生前进中的不**感,而且,依赖真的不**。
● 强大的动力还要来自发动机本身过硬,如果实在动力弱,坚持就是好的。
车小,加油站小,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要一直朝前跑,朝对的方向跑。
以上其实就是大家都在说的正能量,就是先要方向清晰,后建立加油站而已,对己对他人,要么不出声,出声就是呐喊向前;励志是因为有志在先,正能量是因为有地方真正想去,而还在自我纠结和反复的一团,并不是正能量和负能量在斗争,尚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混沌而已。
所谓正能量,是观念与决心,也是活法与做事方法。尤其,真正的正能量可以独立存在,酝酿生长和发散,未必需要和负能量在一个肌体里相伴而生,更没有抵消、削弱的抢夺过程,因为当事物需要前行时,只有正能量在参与决策。方向与速度,让正能量成为一件非常明确的事,不经暧昧,不需犹豫,不会飘忽不定。
07 三种生活
朋友碰面儿,一般都互相问*近过得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家里人怎么样。
昨天遇见个朋友,并不算很熟,一年没见寒暄了五分钟,问的问题太深邃了。回答完之后搞得我默默琢磨了半天,回家路上又琢磨半天,今早起来又一阵琢磨。
那朋友这样问:“世俗生活怎么样?职业生活怎么样?灵魂生活怎么样?”
“啊?”三个问题问得我一愣。
我才意识到,笼统而言的日复一日是可以这样分出层次的。我在回答的时候按照他指引的思路一对照,每天的各种事项突然就分门别类地有眉目了。
饮食起居,穿衣吃饭,谈情说爱,看上个东西买回家,做了个面膜皮肤变好了,等待他下班归来一边吃顿家常菜一边聊起当日的见闻……那么多聊以自慰令人满足的刹那,原来都停留在世俗生活。
平常朋友问起我过得怎么样,我说过得挺好的,显然这“挺好”**于描述涉及以上内容的世俗生活,用以判断物质和感官欲望是不是常常得到满足,得失调动出的情绪是不是多数保持喜悦。总的来说,一段时期内运气不差,亲人身体无恙,所得大于所失,花草和小猫都在生长,世俗生活就已经足够好了。
于是我找到*恰当的四个字来描述世俗生活:平安喜乐。
他点头。看来这不同于过场寒暄,接下来我要回答职业生活。
这要聊到我的近期业务、公司管理、团队建设、行业定位、发展方向。迅速沉下来一想,营业额增加表面儿光鲜,但旧问题没全解决,新教训颇多,生存虽然得到保障,关乎发展尚需多思量。于是我一五一十地回答:“职业生活稳中有进。”
朋友看着我说:“其实我*想问的是你的灵魂生活。”
我站那发愣,一时琢磨不出他的态度是诚恳还是调侃。两个一年未见的人,对立寒暄三句,竟然已经谈到灵魂生活了。
看我语塞,他又说:“不是谁都有灵魂生活的,我觉得你有。但是灵魂生活这事儿,都是自我与自我交流,其实也不需要互相问,也不需要对外人说。”
朋友道别走了,剩我一个站那傻半天。朋友,你是觉得我在世俗生活沉沦太久看不下去了,今天故意出现来启迪我的吗?
还有就是,我那些,平常自己吃饱喝足后琢磨的,有的没的,算灵魂生活吗?本来习惯盯紧鼻子下面镜子前面这一摊,在平常日子和公司买卖里忙乎得挺满足,昨天经过这么一聊,怎么像冷风一吹,哪儿醒了似的呢?
今天琢磨了一早上大概透彻了些,世俗和职业虽然人人都在做,底下也是应该有笃信和敬畏支撑着的。具备坚实的内心标准,才不会随着情绪、环境和别人的好恶乱跑。内心标准应该归灵魂生活管控和追求。
想到这就有点懂了,说白了朋友昨天就是在问我*近有没有关注三观建设,关注形而上的东西,多想想自己为什么而活,查看一下皮毛下面的支撑物是不是还结实,别忙乎忘了。
我也认识这样的人,三种生活并不是像我和大多数人这样能分出层次的。比如我的研究生同学婷婷。她吃饭穿衣是为了画画时候不饿不冷,她卖画是为了继续能画画。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她都只在画室专注,不需出门。
婷婷毕业后选择了做职业画家。或者连“选择”这个词儿用在她身上都并不恰当。只有像我这样的人,面临这样或那样的谋生手段时,有钱多少、事多少、离家远近摆在面前成为兑换条件时,才可以称其为选择。摆在婷婷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别的对她都不具备行走的意义,所以无所谓选择。世俗、职业和灵魂等,都是一回事,三体合一。三体合一的人活得纯粹,却是很**的。
想要身心都完满安顿,不是世俗和职业那点儿生活过得好就能解决的。三观不正,形而上不琢磨,特别容易跟着皮毛得失走。如果世俗生活不再喜乐,如果职业生活总有事物求而不得,这人就直接反映成沮丧抓狂,就是典型的没灵魂生活。反过来也一样,就算吃饱喝好穿金戴银常伴有情郎,三观建设也不能忘。
话说回来,我那个朋友,到底是听说了我什么,见面聊了那么一出啊?反正我还是再自省一遍吧,我的目标是:千金在手,而我另有高兴之事。那高兴之事,只能来自灵魂生活。
08 是勇猛精进还是混吃等死
我有几拨完全不同的朋友,结交于成长的各个时期。
**拨大多活跃在传媒体系,见多识广,掌握新鲜一手八卦,对待事物观点独特,想象力丰富,表达夸张生动,多少保留了点儿诗人情怀。他们的人生脚步通常迅速而大胆。如果见面时间相隔一年,他们的外形、工作、婚恋状态都会变幻莫测,基本上,一切皆有可能。这**拨多为大学同学。
第二拨人英文流利,几乎都沿袭性价比*好的职业上升渠道,一路升职加薪,分别谋得金领职位,从总监到总裁不等。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像工作态度一样务实、严谨、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纷纷在每个适龄阶段结婚生子。总的来说,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第二拨是我外企上班时候的同事。
第三拨人我经常认识了好几年都没弄清他们是否有固定职业,只知道他们玩耍时不分昼夜,永远漂亮,永远兴致勃勃。这拨朋友从数年的吃喝玩乐中积累下来,渐次相识于各种饭局、雪场、主题聚会等没正事儿的场所,他们的共同点是精于玩耍,性格奇特,穿戴用品不拘一格,个别的能聊爱演,演起来眼中带光。第三拨是酒肉朋友和玩伴。
我和**拨人聊理想和成长,包括那些大而空泛但大家都认为很重要的观念;和第二拨人谈生活与现实,比如行业形势,比如具体一件事的操作细节;而和第三拨人聊过什么,我过后就统统忘了,第三拨人彼此也不那么在乎内容,但玩起来是真心高兴。
这三拨朋友让我想起中学里老师常把学生分成的三大类:**类聪明伶俐但是多动“不踏实”;第二类乖乖仔让干吗就干吗,勤恳老实;还有一类浑浑噩噩,玩得总是兴高采烈,学得总是乱七八糟,这类同学我们老师形容得尤其生动,叫作“俩肩膀扛一脑壳儿,吃饱了混天黑”。
我被老师清晰地划为**类学生,但又常年和第三类同学玩耍在一起。中学毕业典礼上,班主任曾经语**长地叮嘱我:“你以后可得自己时时警醒啊,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勇猛精进,要么混吃等死!像你这种情况,这么爱玩,特别容易被混吃等死的人影响。下决心勇猛精进,你就是人才;
混吃等死的��,你就浪费你这辈子的聪明才智吧!”
我一直觉得老师教导得对,我确实玩得太多。但是对于互相影响这事,老师多虑了。
这三类人其实是隶属于三种天性,每种人以各自*适合的方法活。活法从来就没有根本的对错,只有是否适合某个时期和环境,如果恰巧适合,顺应了规律,活的状态就会更好点儿。这个“好”也是从狭隘的功利角度说的,和开不开心没直接关系。
还有,每一类人也没那么容易被另外一种人拉下水,该是谁就是谁,都是基因里写好的外加八字儿里带的。就算青少年时期好孩子特别容易被坏孩子影响,也是因为坏孩子的存在唤起了好孩子身上的某种业已存在的天性。短暂唤起和长久改变又是两回事,要不为什么有人就能改邪归正而另外一些就*终步入歧途了呢。
所以,我认为当初老师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学生的天性到底是哪种人?这个学生究竟知道自己是哪类人吗?
回头看整个成长时期*遗憾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糊涂的时候,那些引导我们的前辈没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启迪。
混吃等死未必不好,那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活法儿,没伤害谁,闲云野鹤,心安理得。少壮不努力的人多了,老大未必徒伤悲。问题在于,如果是**类人或第二类人在还没闹清自己是谁、*喜欢怎么活的情况下,就被其他真心混吃等死的人影响和裹挟,不明所以地懒散几年,等黄金期一过,确实什么都晚了。
所以跟第三拨朋友吃喝玩乐的时候,我偶尔会跳脱出来琢磨这回事:我既然确认搞清了自己的天性,我就不再担心被谁拉下水,但我不确认他们搞清了没有——如果没有搞清,他们就无法知道,玩耍只是暂时替换了空虚、寂寞与思索而已,这过程总是欺骗性地叫人感到充实。如果你不是一个真正以“混吃等死”为己任的人,玩耍和浑浑噩噩就不是生活的全部,灯亮了宴席散了总要面对真相。
这么想是因为我当真认识过几个人,都是各自的生活过着过着,没有任何征兆地,在某**,猛然就醒了。这一醒都是颠覆性的,无论对哪一类的人来说,一朝从旧有的麻木状态里觉醒,就再也回不去了,过去的生活已如同痛苦的牢笼。
还有那些爱玩但内心又觉得应该追求“勇猛精进”的人,比如我。这类人爱制订人生计划,又把大计划拆分为小目标;这类人可能连续十年乐此不疲地使用效率手册规划记录工作生活,还热衷塑身美容,坚持恪守理想体重……
总之,爱好勇猛精进的人搞了很多种方法让自己如同打游戏过关一样地逐个击破任务。
至少,以上种种对我来说之所以操作起来不痛苦不烦躁,是因为我心里清楚,对于天生的这类人,这是自己和自己的一种玩法。
如果遇到有人问:“自我控制、作计划、坚持不懈,这些你不累吗?多违反天性啊?”我就微微一笑回答:“这,就是我的天性。”或者拽一点儿简而言之,就像有人玩网游有人玩徒步,我玩的就是“勇猛精进”本身。
有方向得以到达想去的地方,没有方向的随性前进也会到达某一个地方,这两个地方都可以是幸福快乐的。
比起选择哪一种活法,更重要的是先搞清自己是什么人。痛苦不在于你的选择是什么,而来自于你的选择违背了本性。痛苦就是想远行的人被禁锢在此地,想留下的人却不得不远行,虽然远方和此地各有各的美好,但只有选对的人才体验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