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l岁,1974年8月20日诊。因患上感而肌注庆大霉素等针剂,2天后患儿之母发现注射部位红肿热痛,灼热炽手,哭闹不休,以硫酸镁热敷亦不见肿消。检查:体温38.5℃,左臀注射区有l梨状大小之肿块,皮肤潮红,硬肿物约:5.6厘米×6厘米,手触之拒按。诊断:无名肿毒(注射后感染症)。即以蟾蜍皮外贴于肿块上,以胶布固定之,2小时后已见小儿可自行玩耍,5小时后体温降至37℃,一夜良好。次日晨体温至36.5℃,见肿块大消,皮热消失,仅有按压微痛,精神良好。为巩固其效,复用其法,当日诸症悉除,查两臀已对称,用力触压局部柔软无痛,告愈。
古今之医案记述,为临床医学的精髓所在。我们从《周礼.天官》、《史记·扁鹋仓公列传》等典籍载录可知,医案渊源于周代,始见于战国秦越人之治例,滥觞于西汉淳于意之“诊籍”。特别是“诊籍”,被认为是具有程式化的病历、医案记述。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历代综合性医书、临床各科名著、方书等论著,其中也包含难以计数的案例实质内容。作为专病的医案著作,初见于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医案类编著作,则以明·江罐《名医类案》、清·魏之绣《续名医类案》、俞震《古今医案按》等书*有代表性。古代之个人医案,又以明.汪机《石山医案》、孙一奎《孙文垣医案》、清·喻昌《寓意草》、尤怡《静香楼医案》、叶天士《临证指南》、徐大椿《洄溪医案》、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等书学术影响较大。迄20世纪,类编或时代性的医案著作有: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菁华》、徐衡之等《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和建国后由我和高益民主编之《现代名中医类案迭》等书;个人医案著作,则有《丁甘仁医案》、《蒲辅周医案》等数十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