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即兴口语的外部言语阶段:语音相似性的干扰
这是即兴言语产生的*后一个阶段,说话人将已经转换好的表层结构扩展成为外部言语,以有声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很多时候说话人已经准备好了要说什么,发音时还是出现了差错,这一阶段导致口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词语在语音上的相似性。
前面提到,语音相似的词或词组在心理词库中处于相近的位置,即使在从心理词库中提取词汇时没有发生失误,也可能在发音时出现差错,因为发音相近的词语在表达时唇形、舌位等也会有近似性,说话人“舌头转不过弯来”,就会产生口误。例如,有人在家里时听到门铃声知道是送奶的来了,站起来开门时说“奶(nái)来(lǎi)了”,说话者这是在仓促间将两个字的声调发混了,进行了两个字的声调互换,虽然并不影响听的人理解他的意思,但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语音相似性造成的表达干扰。
“nai”和“lai”在发音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声母相近,主要元音相同,而声调不同,说话人发音时两个声调互相干扰,导致出现了口误。
三、减少即兴口语口误的法则
许多人感觉,即兴口语表达中口误的发生是舌头一时转不过弯导致的,是非常偶然的,口语表达者几乎捕捉不到要发生口误的任何信息,所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口误发生的原因存在很多普遍性的规律。语言是客观的,口语表达者无法通过改变语言的各种特性来避免口误的发生,但是针对导致口误发生的各种主观方面的原因,他完全有可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语行为,使影响言语产生的各种因素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