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王钱镠 奠定杭州繁荣的**人
出身草莽的英雄,如何终成一代霸主
一个怎样的抉择,使他的恩德泽被后世
动荡不安的五代乱世,如何营造一座安宁祥和的桃花源
神奇出生之谜,凿井射潮之谜,丹书铁券之谜,纳土归宋之谜……
**集
从哪里开始江南的传奇故事呢?我们可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从把江南变成一部传奇的传奇人物开始。
这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大家对一本书重拾兴趣。这本书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叫《百家姓》。
这是记述中国古代主要姓氏的一部书,也是被中国古代很多孩子用作启蒙读物的书。虽然从前是给小孩子读的,但是里面却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比如说**句,大凡中国人都能朗朗上口—“赵、钱、孙、李”。《百家姓》以赵开始,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我们知道《百家姓》诞生在宋朝,那么宋朝的天下**姓当然是赵匡胤赵家,皇帝之姓,自然放在**位。但是排在第二的为什么是“钱”而不是其他呢?这就不得不从一个非常特殊的姓钱的人物说起。他就是今天我们要为大家讲述的,曾经被范仲淹称为“东南重望,吴越福星”的吴越国开国帝王钱镠。
五代吴越国武肃王钱镠,是当时雄踞东南的霸主,也是名噪一时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钱镠,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卒于后唐长兴三年(932)。他出身贫贱,行伍起家。在唐末到五代的动乱时期,平息两浙战乱,维护地方安宁,修筑海塘,拓建杭城,疏浚湖浦,发展农桑,开发海运,扩大贸易,贯彻“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国策。钱氏的吴越政权存在了83年,共有三世五王,是五代十国中国运*长久、人民*安宁、经济*繁荣的一国。
钱镠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我想先给大家看三张钱镠的画像,保留到今天的。
我们可以看到**张画像比较古老,画中的钱镠,我们要讲的这位人物,很明显已经穿着官服。
中间这一张有的朋友会说,这不是像我们平时看到的门神一样吗?身上穿着铠甲,还背着一个箭袋,非常的威武,而且他的相貌和前一张明显不同。
这第三张是现在流传*广的一张。在我们家族的宗祠里边,今天供奉的还是这一张画像。
我们必须去思考一下,在这三张画中,哪一张*真实、*接近于真实的钱镠?历史的记载以及民间的传说告诉我们,像门神的那一张大概*接近吴越王钱镠的相貌。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的二月十六日,在地处杭州西面的临安市锦城镇东部,有一处浅勺形的山湾,名叫钱坞垄,一对钱姓的普通农家夫妇生下了一个男婴。相传此婴生得相貌奇丑,哭声粗钝。父亲钱宽以为他是个怪物,要把他扔进屋后的一口井里,幸亏被婴儿的祖母一把夺回,养育下来,于是这男孩的乳名就叫“婆留”(意为“阿婆留其命”),而他后来的名字就叫钱镠。直到今天,杭州临安还依然留存着这口深约5米的婆留井。
据说这口井差点就成为将来的吴越王—当年的一个婴儿的葬身之地。为什么吴越王的名字会叫钱镠?既然他出身于一个非常贫寒的家庭里,应该说这个家庭是没有什么深厚的文化素养,或者说在当时还不是一个读书人家,他怎么会取了一个非常罕见的“镠”字呢?钱镠的“镠(liú)”,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成色非常好的金子,就好比咱们今天说的24K金,足赤之金叫镠。这个字很少用。我想大概一个理由是,当年他的小名就叫婆留,所以就取了当中一个“留”字,然后就找了一个好像很华丽很**的同音字来作为他的名字—这一定是在他发迹以后。
钱镠出生在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家庭里。据他自己说,他七岁进私塾,在私塾里稍微读了一点书,大概读了七八年,之后就再没有读书了。也就是说,吴越国的这位开国君主,如果拿今天的学历讲,大概也就是初一初二的文化程度。他酷爱舞枪弄棒,经常带着一帮孩子打架玩。十六七岁以后,由于家境非常艰难,钱镠不得不外出去谋生。刚开始,靠打猎为生。但是打猎是朝不保夕的事儿,你不能保证每天都能打到猎物来养家。怎么办呢?小伙子走上了铤而走险的道路—贩卖私盐。
在中国古代,西汉汉武帝之前盐业是开放的,此后实行越来越严格的盐业**专卖。在盐业专卖之下,“官盐”是政府经营或者由政府授权私人经营的,且缴纳各种税费。与之相对,私盐是违背盐业专卖法,个人经营且不纳税缴费。在实行盐业专卖时,贩卖私盐便成了一个暴利行业。
我们知道,**专卖,盐的价格会被抬得很高。中国历史上,*高的时候,盐税的收入达到了**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换句话说,从事盐业会有很多致富机会。历代对私盐都有非常严格的管理。比如汉武帝,对胆敢贩卖私盐的人,一旦抓住,就用铁钳夹住其左脚的脚趾。这把铁钳重六斤,一个人左脚的脚趾上夹着重六斤的铁钳走路,那是非常凄惨的。此外,还要没收其贩卖私盐的所有工具。到了五代的时候,也就是钱镠生活的这个朝代前后,禁令是*严酷的:当时的法令规定,贩卖私盐一斤一两就可以判处死刑。也就是说,一斤一两的私盐,小小的一包,就可以换一个人的脑袋,其严苛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也正因为严苛,使得贩卖私盐的利润越来越高。当时在东南,盐的一个重要产地是离临安不远的海盐的澉浦。
一千多年前,出身寒门、生计无着的一个男孩子,冒着杀头的危险,贩私盐来到澉浦。每天日落时分,他从临安县境出发,沿着天目山余脉进入海盐,次日清晨抵达澉浦鲍郎盐场。谭仙岭口一条便道崎岖曲折,小小关隘地扼海盐、海宁两邑,是古代通往杭州的驿道。这条贩盐的路途之中,官兵盘查甚多,只有拼得拳脚厉害才能化险为夷。当时朝廷规定,凡抓到带兵器的盐贩一律问斩。钱镠给扁担两头镶上铁片,铁头扁担既能挑重,又能作护身武器。千年之后,他贩盐时歇脚落铺的荒山冷坞,至今还有很多遗迹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