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汤用彤
我父亲汤用彤先生生前*喜欢用他那湖北乡音吟诵《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和庾信的《哀江南赋》。我记得我的祖母曾经对我说,我祖父汤霖就*喜欢吟诵《哀江南》和《哀江南赋》。我祖父是光绪十六年的进士,于光绪二十年在甘肃任知县,我父亲就生在甘肃。据我祖母说,我父亲小时候很少说话,祖父母都以为他不大聪明。可是,在父亲三岁多时,有**他一个人坐在门槛上,从头到尾学着我祖父的腔调吟诵着《哀江南》。我祖父母偷偷地站在后面一直听着,不禁大吃一惊。我父亲*喜欢我妹妹汤一平(可惜她15岁时在昆明病逝了)。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得睡午觉,父亲总是拍着我妹妹吟诵《哀江南》。我听多了,大概在六七岁时也可以背诵得差不多了,当然我当时并不懂它的含义。今天我还会用湖北乡音吟诵这首《哀江南》。《哀江南》是说南明亡国时南京的情况,其中有几句给我印象*深,这就是“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的楼塌了”,历史大概真的就是如此。我想,我祖父和父亲之所以爱读《哀江南》,是因为他们都生在中国国势日衰的混乱时期,为抒发胸中之郁闷的表现吧!我对我祖父了解很少,因为他在我出生前13年就去世了。据我父亲说祖父喜“汉易”,但没有留下什么著作。 一个作者的作品可以有多种选编出版的方法。“连理文丛”的编辑出版者,将几对夫妇作家、学者的作品,循着尽可能与生活内容相关的编辑意图,梳理,选取,分列出个人若干篇目,又使得夫妇彼此有所呼应,编选在同一部书里,算得上一种别裁。文学研究者可以此作为作者和作品流别研究的一种文本,从中或清晰或模糊地辨认他们的异同,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为文,也无论是“和而不同”还是“和而且同”。从中或隐或现地感悟他们相互的影响,无论是人品、格调,还是情感、趣味、性情,甚至问学之义理,为文之风骨,作文之辞章。夫妇朝夕相处,人生相濡以沫,相互间自然要有所影响。如此,为我们理解作家、学者,知人论世,解读作品,探询学问,烛幽发微,通问辞意,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一个作者的作品自然有多种读法。既可以通览、选读,也可以精读、闲读,还可以将其置于某些同类或者相对立的作品中来解读,放在某些同类或者相抵触的作者中来细读。有的是为了领悟、理解作品的需要,有的是为了认识作者主体的需要,有的是为了拿来作为知溯别流、比较才调的镜鉴,有的则纯粹是为了阅读索引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