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连理文丛-汤一介 乐黛云随笔(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QQ咨询:
有路璐璐:

连理文丛-汤一介 乐黛云随笔(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 作者:汤一介 乐黛云 丛书 陈华昌 黄道京
  •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806802854
  •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01日
  • 页数:444
  • 定价:¥27.5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连理文丛》别出心裁,收入广大读者敬重的夫妇作家、夫妇学者有特色的代表作品,以散文随笔为主,让读者品评作品韵味,探究文章内涵,领悟人生真谛,感受文化、学术大家的风范与手笔。
    《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为《连理义丛》之一种,收入汤一介、乐黛云的随笔名篇,其巾多为近年来的新作,颇有阅读、欣赏价值。
    文章节选
    我的父亲汤用彤
    我父亲汤用彤先生生前*喜欢用他那湖北乡音吟诵《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和庾信的《哀江南赋》。我记得我的祖母曾经对我说,我祖父汤霖就*喜欢吟诵《哀江南》和《哀江南赋》。我祖父是光绪十六年的进士,于光绪二十年在甘肃任知县,我父亲就生在甘肃。据我祖母说,我父亲小时候很少说话,祖父母都以为他不大聪明。可是,在父亲三岁多时,有**他一个人坐在门槛上,从头到尾学着我祖父的腔调吟诵着《哀江南》。我祖父母偷偷地站在后面一直听着,不禁大吃一惊。我父亲*喜欢我妹妹汤一平(可惜她15岁时在昆明病逝了)。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得睡午觉,父亲总是拍着我妹妹吟诵《哀江南》。我听多了,大概在六七岁时也可以背诵得差不多了,当然我当时并不懂它的含义。今天我还会用湖北乡音吟诵这首《哀江南》。《哀江南》是说南明亡国时南京的情况,其中有几句给我印象*深,这就是“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的楼塌了”,历史大概真的就是如此。我想,我祖父和父亲之所以爱读《哀江南》,是因为他们都生在中国国势日衰的混乱时期,为抒发胸中之郁闷的表现吧!我对我祖父了解很少,因为他在我出生前13年就去世了。据我父亲说祖父喜“汉易”,但没有留下什么著作。 一个作者的作品可以有多种选编出版的方法。“连理文丛”的编辑出版者,将几对夫妇作家、学者的作品,循着尽可能与生活内容相关的编辑意图,梳理,选取,分列出个人若干篇目,又使得夫妇彼此有所呼应,编选在同一部书里,算得上一种别裁。文学研究者可以此作为作者和作品流别研究的一种文本,从中或清晰或模糊地辨认他们的异同,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为文,也无论是“和而不同”还是“和而且同”。从中或隐或现地感悟他们相互的影响,无论是人品、格调,还是情感、趣味、性情,甚至问学之义理,为文之风骨,作文之辞章。夫妇朝夕相处,人生相濡以沫,相互间自然要有所影响。如此,为我们理解作家、学者,知人论世,解读作品,探询学问,烛幽发微,通问辞意,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一个作者的作品自然有多种读法。既可以通览、选读,也可以精读、闲读,还可以将其置于某些同类或者相对立的作品中来解读,放在某些同类或者相抵触的作者中来细读。有的是为了领悟、理解作品的需要,有的是为了认识作者主体的需要,有的是为了拿来作为知溯别流、比较才调的镜鉴,有的则纯粹是为了阅读索引的方便。
    目录
    汤一介随笔
    读祖父雨三公《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自序》
    我的父亲汤用彤
    我的童年
    到云南与父亲团聚
    我的中学时代
    父亲给我的三封信
    我真的能有什么信仰吗
    北大四院的生活
    从《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向我提出的问题说起
    我的子孙成了美国人
    我在沙滩的北大和未名湖的北大
    又一位中西兼通的学者去了
    --悼念贺麟伯父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
    悼念周一良先生
    我所认识的张岱年先生
    “真人”废名
    月亮的颂歌
    流浪者
    人生要有大爱
    读书本该会意
    一个小故事
    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
    为自己找个安身立命处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为司马迁的话加上一句
    “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
    记胡适给我父亲的一封信
    知识分子如何对待“无奈”
    “文化热”与“国学热”
    “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
    走出“中西古今”之争会通“中西古今”之学

    乐黛云随笔
    蓝色的天堂
    山城中学生活一瞥
    我赶上了旧北大*后一站
    我在北大中文系--1948
    大洋彼岸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
    “啊!延安……”
    透过历史的烟尘
    --纪念一位已逝的北大女性
    绝色霜枫
    怀念马寅初校长
    难忘废名先生
    大江阔千里
    --季羡林先生二三事
    一个冷隽的人一个热忱的人
    --纪念吾师王瑶
    别一种青春
    献给自由的精魂
    --我所认识的北大校长们
    山水五题
    从巫山神女看长江文化
    忧郁--中国视野
    从“不可见”到“可见”
    --突尼斯国际会议随记
    世纪末访意大利
    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
    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探索人的生命世界
    --漫谈米兰·昆德拉的小说
    人文精神永远是比较文学的旗帜
    读书和看电视
    漫谈中国艺术的四绝之一:灯谜
    鲁迅研究:一种世界文化现象
    孤独者的怨愤
    茅盾在北大
    漫谈茅盾的抒情散文
    三真之境:真情·真思·真美
    叛逆牺牲殉道
    --现实和文学中的中国女性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小说的一个侧面
    中国的世纪末颓废
    --*后一个唯美派诗人邵洵美
    中国今天的大众文化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