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第三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第三版)

  • 作者:蔡安妮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189036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01日
  • 页数:344
  • 定价:¥4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级规划教材。作者紧密跟踪国际上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动向和研究成果,在分析本领域内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及书籍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经验,综合提炼出本书的大纲和内容。全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一新领域内的主要理论与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的特征、视觉特性与彩色电视信号、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视频数据的压缩编码、音频数据的压缩编码、多媒体同步、多媒体传输网络、多媒体通信终端与系统、视频在分组网上的传输、视频在异构环境下的传输等10章。全书在理论上力求严谨、叙述上尽量深入浅出。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第三版)_蔡安妮,等_电子工业出版社_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概论——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1.1 概述
    1.2 多媒体的概念与含义
    1.3 多媒体产生的技术背景
    1.3.1 图像压缩编码技术的成熟
    1.3.2 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1.3.3 大容量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
    1.4 多媒体系统的基本类型及相关业务
    1.4.1 独立商亭式系统
    1.4.2 多媒体信息检索与查询
    1.4.3 多媒体会议与协同工作
    1.4.4 多媒体即时通信
    1.4.5 点播电视(VOD)
    1.5 三网融合及相应的业务
    1.5.1 网络的融合
    1.5.2 多重服务与业务融合
    习题一
    参考文献
    第2章 视觉特性和彩色电视信号
    2.1 人的视觉特性
    2.1.1 图像对比度与视觉的对比度 灵敏度特性
    2.1.2 空间频率与视觉的空间频率 响应
    2.1.3 视觉的时间域响应
    2.1.4 彩色的计量和彩色视觉
    2.2 彩色电视信号
    2.2.1 扫描——空间频率到时间频率的 转换
    2.2.2 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
    2.2.3 电视信号的带宽
    2.2.4 彩色空间的处理
    2.2.5 全彩色电视信号
    2.3 分量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习题二
    参考文献
    第3章 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
    3.1 概述
    3.2 数据压缩的理论依据
    3.2.1 离散信源的信息熵
    3.2.2 信源的概率分布与熵的关系
    3.2.3 信源的相关性与序列熵的关系
    3.3 信息率—失真理论
    3.3.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3.3.2 信息率—失真函数
    3.3.3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3.4 取样频率的转换
    3.4.1 下取样
    3.4.2 上取样
    3.4.3 分数比率转换
    3.5 预测编码
    3.5.1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
    3.5.2 序列图像中运动矢量的估值
    3.5.3 具有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
    3.6 正交变换编码
    3.6.1 *佳线性正交变换
    3.6.2 离散余弦变换
    3.7 子带编码
    3.7.1 子带编码的工作原理
    3.7.2 正交镜像滤波器组
    3.7.3 时域混叠消除
    3.8 小波变换编码
    3.8.1 多尺度分析
    3.8.2 二进小波变换
    3.8.3 变换系数的排序和编码
    3.9 量化
    3.9.1 均匀量化器
    3.9.2 *小均方误差量化器
    3.9.3 *小熵量化器
    3.9.4 自适应量化
    3.9.5 预测误差和DCT系数的量化
    3.10 熵编码
    3.10.1 熵编码的基本概念
    3.10.2 霍夫曼编码
    3.10.3 算术编码
    习题三
    参考文献
    第4章 视频数据的压缩编码
    4.1 基于帧的视频编码
    4.1.1 典型的编码器与解码器
    4.1.2 视频序列的编码
    4.1.3 帧内预测编码
    4.1.4 帧间预测编码的优化
    4.1.5 基于率-失真优化的编码模式选择
    4.1.6 低计算复杂度的变换编码与量化
    4.1.7 码流结构
    4.2 基于对象的视频编码
    4.2.1 编码器与解码器
    4.2.2 任意形状VOP的预测编码
    4.2.3 任意形状VOP的纹理编码
    4.2.4 形状编码
    4.2.5 码流结构
    4.3 恒定速率编码器的速率控制
    4.3.1 高码率应用的速率控制(TM 5)
    4.3.2 速率控制中的率-失真模型
    4.3.3 低延时应用的速率控制(TMN8)
    4.3.4 基于率—失真优化的速率控制(JVT—G012)
    4.3.5 视频缓存证实器
    4.4 变速率视频编码
    4.5 压缩编码算法性能的评价
    4.6 图像和视频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
    4.6.1 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JPEG/ JPEG2000
    4.6.2 视听会议压缩编码标准H.261
    4.6.3 数字声像存储压缩编码标准MPEG-1
    4.6.4 通用视频及伴音压缩编码标准MPEG-2(H.262)
    4.6.5 低比特率视听会议压缩编码标准H.263
    4.6.6 通用音视频对象压缩编码标准 MPEG-4
    4.6.7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64/AVC
    4.6.8 视频压缩编码的**标准 ——AVS
    4.6.9 正在制定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EVC
    习题四
    参考文献
    第5章 音频数据的压缩编码
    5.1 概述
    5.2 人的听觉特性
    5.2.1 响度级和响度
    5.2.2 听觉灵敏度
    5.2.3 听觉掩蔽
    5.2.4 临界带宽
    5.3 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5.4 音频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5.5 音频子带编码
    5.6 线性预测编码
    5.7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CELP)
    5.7.1 感知加权滤波器
    5.7.2 合成分析法
    5.7.3 CELP编解码原理
    5.7.4 G.729编解码器
    5.8 感知编码
    5.9 MPEG1音频编码
    5.9.1 概述
    5.9.2 MPEG1心理声学模型
    5.9.3 编码层次
    5.10 MPEG2音频编码
    5.10.1 MPEG2 BC
    5.10.2 MPEG2 AAC
    5.11 杜比(AC3)编码
    5.12 音频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
    习题五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媒体同步
    6.1 多媒体数据
    6.1.1 连续媒体数据与静态媒体数据
    6.1.2 多媒体数据内部的约束关系
    6.1.3 多媒体数据的构成
    6.2 多媒体数据时域特征的表示
    6.2.1 时域场景和时域定义方案
    6.2.2 时域参考框架
    6.2.3 描述时域特征的时间模型
    6.2.4 同步容限
    6.3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的同步
    6.3.1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结构
    6.3.2 同步规范的传送
    6.3.3 影响多媒体同步的因素
    6.3.4 多级同步机制
    6.4 连续媒体内部的同步
    6.4.1 基于播放时限的同步方法
    6.4.2 基于缓存数据量的同步方法
    6.5 媒体流之间的同步
    6.5.1 基于全局时钟的时间戳方法
    6.5.2 基于反馈的流间同步方法
    6.6 接收与发送时钟的同步
    6.6.1 基于接收缓存器的方法
    6.6.2 基于时间戳的锁相方法
    6.6.3 基于网络时间协议的方法
    6.7 同步算法小结
    习题六
    参考文献
    第7章 多媒体传输网络
    7.1 概述
    7.2 多媒体信息传输对网络的要求
    7.2.1 性能指标
    7.2.2 网络功能
    7.2.3 服务质量(QoS)和用户体验质量 (QoE)的保障
    7.3 网络类别
    7.3.1 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
    7.3.2 面向连接方式和无连接方式
    7.3.3 资源预留、资源分配和资源独享
    7.4 电路交换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4.1 电路交换广域网
    7.4.2 多点控制单元
    7.5 分组交换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5.1 帧中继
    7.5.2 异步传输模式ATM
    7.6 局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6.1 共享介质的局域网
    7.6.2 吉比特以太网
    7.6.3 以太网QoS保障
    7.7 IP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7.1 传统的IP网(IP v4)
    7.7.2 IP多播
    7.7.3 新一代IP(IP v6)
    7.8 IP QoS保障机制
    7.8.1 综合服务模型与资源预留协议 RSVP
    7.8.2 区别服务
    7.8.3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7.8.4 流量工程和基于约束的寻径
    7.9 无线网络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9.1 无线传输的特点
    7.9.2 无线局域网
    7.9.3 蜂窝移动通信网
    7.9.4 无线城域网(WiMAX)
    7.9.5 无线网络中多媒体传输的特殊问题
    7.10 宽带用户接入网
    7.10.1 数字用户线路
    7.10.2 光缆接入
    7.10.3 光缆-同轴电缆混合接入
    7.11 下一代网络
    7.11.1 网络融合模型
    7.11.2 IP多媒体子系统(IMS)
    7.11.3 下一代网络框架
    习题七
    参考文献
    第8章 多媒体通信终端与系统
    8.1 传输层协议
    8.1.1 应用层分帧和集成层次处理
    8.1.2 传统的因特网传输层协议
    8.1.3 实时传输层协议RTP及RTCP
    8.1.4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
    8.2 多媒体数据的复接与分接
    8.2.1 同步时分复用
    8.2.2 分组复用
    8.2.3 多媒体数据的封装
    8.3 视听通信系统与终端
    8.3.1 视听通信终端的一般框架
    8.3.2 同步电路交换网视听业务标准 (H.320)
    8.3.3 分组交换网视听业务标准 (H.323)
    8.3.4 公用电话网视听业务标准 (H.324)
    8.3.5 移动电话网视听业务标准 (H.324M和3G324M)
    8.3.6 视听系统的通信控制协议
    8.3.7 H系列系统间的互通
    8.4 会话发起协议和会话描述协议
    8.4.1 会话发起协议(SIP)
    8.4.2 SIP消息格式和会话描述协议 (SDP)
    8.4.3 SIP与H.323信令的比较
    8.5 协同计算与组通信
    8.5.1 协同计算的概念
    8.5.2 组通信
    8.5.3 应用共享控制
    8.6 多媒体流式应用系统与终端
    8.6.1 流媒体的概念
    8.6.2 多媒体流式应用系统的结构
    8.6.3 实时流协议(RTSP)
    8.6.4 流媒体文件
    8.6.5 流服务器
    8.6.6 内容分发网络
    8.6.7 3GPP分组交换流服务(PSS)
    8.6.8 IPTV
    8.7 对等网络(PtoP)流式应用系统
    8.7.1 工作原理
    8.7.2 网络结构与数据传输
    8.7.3 其他设计原则
    8.8 动态自适应HTTP流式应用系统
    8.8.1 HTTP流传输技术的发展
    8.8.2 系统的工作原理
    8.8.3 MPEG DASH标准
    习题八
    参考文献
    第9章 视频数据的分组传输
    9.1 概述
    9.2 应用层拥塞控制
    9.2.1 TCP拥塞控制
    9.2.2 TCP流量模型和TCP友好性
    9.2.3 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
    9.2.4 拥塞检测
    9.2.5 无线网络中的拥塞控制
    9.3 传输层差错控制
    9.3.1 自动重传技术(ARQ)
    9.3.2 前向纠错码
    9.3.3 前向删除复原码
    9.3.4 数据交错
    9.3.5 前向差错控制与ARQ的结合
    9.4 编码层差错控制
    9.4.1 误码和包丢失对已压缩视频信号的 影响
    9.4.2 抗误码编码
    9.4.3 错误掩盖
    9.4.4 编解码器交互差错控制
    9.5 差错控制小结
    习题九
    参考文献
    第10章 视频在异构环境中的传输
    10.1 概述
    10.2 可伸缩性编码
    10.2.1 可伸缩性编码的概念
    10.2.2 空间域可伸缩性编码
    10.2.3 时间域可伸缩性编码
    10.2.4 质量可伸缩性编码
    10.2.5 可伸缩性编码的联合应用
    10.2.6 基于小波变换的可伸缩性编码
    10.3 视频转码
    10.3.1 视频转码框架
    10.3.2 运动向量的再利用
    10.3.3 DCT域的运动补偿
    10.3.4 转码的速率控制
    10.4 多描述视频编码
    10.4.1 多描述编码的概念
    10.4.2 多描述的生成
    10.4.3 视频多描述编码
    习题十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