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的熏陶
1911年9月19日,在英格兰南部康沃尔郡的一个中产**家庭里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小男孩出生了!这个小男孩澄澈的眼睛、高高的鼻子甚至是他的哭声,在他父亲亚历克·戈尔丁和母亲米尔德里德的眼里,都是美妙、动人的。他的祖父母看着刚刚出生的、他们**的孙子,老泪纵横。这**,注定给这个家庭带来幸运。
小男孩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增添了很多乐趣,从父母到祖父母、外祖父母,他们都为小男孩的名字而动脑筋。*终,亚历克·戈尔丁看到书籍上写的英勇的战士,不禁灵光一现:“威廉?对,就叫威廉。威廉·戈尔丁。”他兴奋地告诉妻子、父母:“威廉,强而有力的战士。这个名字好!”于是,这个孩子便被取名为威廉·戈尔丁。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更好地成长,在他还在襁褓的时候,母亲米尔德里德就不断给他讲述安徒生童话故事,让他听轻音乐。这给了威廉·戈尔丁很好的艺术熏陶。米尔德里德看着自己的小儿子,总是忍不住微笑,这个天使给她的天空带来了阳光。
时间就这样慢慢地从指缝间溜走,转眼间,威廉·戈尔丁就要上学了。米尔德里德给他准备好上学的书包和书具,告诉他上学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他对此充满了向往。那时候,他的父亲是学校的校长,威廉·戈尔丁天天在佣人的陪伴下去读书。很多人都见证了威廉·戈尔丁的成长,看着他在那条街上和他的佣人一起上学,一起放学,腼腆的他总是不爱说话。但是他喜欢他的佣人,他会在回家的路上,把他学校学到的东西教给小保姆,教他唱歌、教他写字。
威廉·戈尔丁的童年是孤单的。他没有可以和他一起吵吵闹闹、一起玩耍甚至一起做“坏事”的朋友。大多数的时候,他只能待在家里;即使外出,也总是有保姆伴随着;偶尔参加一些聚会或者沙龙,都是父母带着他去……他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去寻觅友情,既无法体会到友谊,也不知道友谊其实可以给他带来很多乐趣。
威廉·戈尔丁的童年是独立的。他的父母一直以把他培养成绅士为目的,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育他。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注重对威廉·戈尔丁习惯的培养,虽然有保姆,他每天早起依然自己穿衣,甚至在天气温暖的时候,父母会要求威廉·戈尔丁自己去整理草坪。祖父母看着这个不及1米的小人儿推着除草机,不忍心,他们过去帮他,被他拒绝了,威廉·戈尔丁说:我要自己做。他父母自小对他进行的独立性教育对威廉·戈尔丁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威廉·戈尔丁是一个善良的人,这在他小时候就可以体现出来。当他看到街边挨饿的孩子时,他会把自己手里的汉堡给他们吃。他6岁那年,在保姆送他去上学的路上,威廉·戈尔丁看到了一个小孩子因为抢人家的面包而被追赶,他的年龄还不足以懂得生存的艰难,他不理解小孩子为什么要抢面包,他的父母为什么不给他面包吃……回到家里,他和他的父母说起这件事,他的父母摸着他的头,笑着:“You
are a lucky
child(你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在威廉·戈尔丁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该和他、他的父母一样善良,生活富足。
童年的威廉·戈尔丁非常好学,小小年纪就对很多知识产生了兴趣。他不懂的事情很多很多,以至于经常问妈妈各种各样问题。可惜的是,他并不爱学数学,尽管他的父亲亚历克·戈尔丁是学校的校长,是数学方面的高手,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他——让他爱上数学。他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搞不清楚那些数字的应用,那些符号在他看来都是相似的。
威廉·戈尔丁的童年没有受到挫折,但他的父母对他的要求依然很高,尤其是母亲,对于培养威廉·戈尔丁的兴趣和爱好费尽了心思。在威廉·戈尔丁的童年时期,母亲就培养了他对工艺品的热爱。母亲会带他到圣艾夫斯,那是个工艺品集中的地方。在那里的画廊或者博物馆里,母亲会给他讲述各种工艺品的故事,包括中国的陶器、非洲的牙雕和木雕、刺绣等等。他看着这些做工精致的工艺品,感觉世界如此奇妙。
那时候的威廉·戈尔丁想快快长大,这样就会懂得很多东西。他一直都是一个上进的孩子,母亲给他讲过的故事,他都记在脑海里。虽然,童年的威廉·戈尔丁还不懂什么叫艺术,但是他已经慢慢地在接受艺术的熏陶,这种童年的经历对他后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童话世界
“像集邮或采鸟蛋那样搜集词汇”
——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怡然自得
威廉·戈尔丁自幼热爱文学,热爱童话故事,这与他母亲对他进行的教育有关。威廉·戈尔丁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启蒙教育,在戈尔丁很小的时候,就对威廉·戈尔丁进行语言以及数字方面的教育。每当听到他的母亲声情并茂地给他讲着童话故事的时候,威廉·戈尔丁总是异常的激动,那时候他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到**的结局,他的眼睛会一动不动地盯着母亲或者是开心地笑着;听到悲惨的结局,他就会哭。对于一个小孩子而言,那是*率真的评价。
母亲渐渐看出了他对童话的兴趣,就在给他讲述童话的同时,也给他讲一些人生道理。母亲在给他讲《皇帝的新装》(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的时候,会告诉他做人要真诚,若是虚伪,就会有童话故事里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母亲在给他讲述《丑小鸭》的时候,会告诉他要学会坚强,尽管年幼的威廉·戈尔丁还不懂什么是困难、什么是挫折,但是聪慧的母亲还是竭力让他知道什么叫饥饿,竭力让他知道人生路上总是有很多苦难的。她鼓励他,如果遇到困难,要像丑小鸭一样勇敢,不能放弃。
威廉·戈尔丁就是在母亲讲述的童话故事里**天长大的,慢慢地,他学会了识字、写字和简单的涂鸦,学会了自己读书。他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希腊神话故事》等,对那些母亲曾讲过的故事,他依然看得津津有味。这些童话故事对他的影响很大,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灵性,他开始像集邮或采鸟蛋那样搜集词汇,构筑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
在威廉·戈尔丁的童年世界里,这些童话故事陪伴着他,让他感觉即使没有伙伴,也不孤单,他热爱读书、热爱童话、热爱属于自己的世界。1924年,13岁的威廉·戈尔丁开始写作,他写作的题材就是20世纪初英国发展中的工会。之所以选择这种题材是因为:他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工会组织不同的企业员工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罢工,同时,他还了解到英国工会和、英国政府和企业界一起被称为英国的三大支柱,也是英国建立福利**的主要推动力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工会的存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他有一种想法,要写一部关于英国工会运动的史诗。
威廉·戈尔丁的星座是处女座,这个星座周密谨慎的特点决定了他会认真准备撰写小说的资料。为了写好小说,他不断构思、查阅资料。那时候,威廉·戈尔丁还有很多的字不认识,每当遇到不认识字的时候,他都会拿着《牛津英语词典》查阅,并认真作好记录。13岁的他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只是无忧无虑地玩着,他先后读完了《英国历史》、《英国发展史》、《英国工业革命》、《世界历史》以及《世界发展史》等诸多书籍。为了写好这本书,单是笔记他就认认真真地记了6本,何其用心!
然而,威廉·戈尔丁在要完成这本伟大著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父亲的阻碍。理性的父亲认为“写作是一件无用的事情”,并以这个理由强迫威廉·戈尔丁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身为校长的父亲以一种权威性压制着他。他开始抗拒,然而*终抗拒失败。父亲收走了他写好的手稿,收走了从书房搜集来的关于英国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并开始对威廉·戈尔丁的业余时间加以限制。
威廉·戈尔丁在放学之后,没有时间再看书、写作,而是去做一道道在他看来永远乏味的数学题,去学在他看来毫无新意的自然科学。这些东西都无法引起他的兴趣,他在一瞬间深切地理解了爱因斯坦说过的“兴趣是*好的老师”这句话的含义。没有兴趣,为什么还学呢?他看着窗外、用手托着脸腮想着自己还没完成的写作。
终于忍不住对自然科学乏味的威廉·戈尔丁在一个傍晚找到父亲,告诉他,自己要读书、要写作。父亲看着他,朝着书房走去,一会儿拿着他曾经看过的书以及写过的手稿回来。威廉·戈尔丁心中暗喜:“自己打动了父亲?”他看着眼前壁炉跳跃的火花,它们仿佛都在为他鼓掌。他看着父亲缓缓走来,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只见父亲将他的书以及手稿全都扔进了壁炉里,壁炉里的火花骤亮。威廉·戈尔丁愣住了,他看着壁炉里燃烧着的火焰,一言不发。良久,他转过身,看了父亲一眼,流着泪回到了自己的卧室。他记住了父亲的一句话——“不要玩物丧志!你死了这条心吧!”
威廉·戈尔丁突然感觉到自己苦心构筑的**世界正在一点点倒塌,他心里莫名地恐慌。他正式开始踏入父亲给他设计的人生道路,学好数学和自然科学,以后成为知名的科学家。威廉·戈尔丁按部就班地学习,他之前一直搞不懂的数字符号现在清楚了,之前不明白的自然科学原理现在也都能够很清晰地掌握了。虽然他偶尔也会看文学作品,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他自己的笑容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感觉到内心的空荡。慢慢地,他自己知道,他正在一步一步走出自己亲手构筑的童话世界,不舍、心酸充斥着他的心扉。
然而,母亲却一直坚持着她内心的想法,也在威廉·戈尔丁的文字之路上默默地支持着他。在母亲的**下,威廉·戈尔丁读了但丁的《神曲》,在这部长达14000余行的史诗中,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以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读完这本书,威廉·戈尔丁领悟了作者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著地追求真理的思想。他为但丁感动,同时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创作出**文学作品的决心!
1.?坚持文学梦想
1914年**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强的战争之一。这场大战也波及了康沃尔,天上的飞机不定时地抛下炸弹,让百姓心存恐慌,严重地破坏了威廉·戈尔丁的正常生活。
1916年为了逃避战争,父亲调到了马尔波罗地区任教,威廉·戈尔丁一家开始搬迁到马尔波罗。威廉·戈尔丁在马尔波罗的语言学校就学。
1930年,威廉·戈尔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享有世界声誉的牛津大学布拉西诺斯学院,然而在对专业选择方面,他和父亲意见相左。他的父亲想让他学习自然科学,因为自然科学在20世纪初的英国是很好就业、很有前途的。而威廉·戈尔丁则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英国文学专业。于是,两父子僵持着,恍若回到了童年时期,*终,威廉·戈尔丁屈服了,选择了自然科学专业。
1930年9月,19岁的威廉·戈尔丁拿着行李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了牛津大学。伫立在他眼前的牛津大学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般雄壮,那时候牛津大学不仅没有校门和围墙,而且连正式招牌也没有。楼房的尖塔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高高的石墙上爬满老藤,稀疏的绿叶中绽放着红红的花朵,小城显得古朴素雅。牛津城的建筑古色古香,就在一瞬间,他爱上了这里。
安顿好威廉·戈尔丁之后,他的父母离开,母亲不放心他,一再嘱托他,“I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好好照顾自己!)”。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他恍若发现,今后就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有些兴奋,有些失落。那时候的威廉·戈尔丁还不能理解父母的担忧,直到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去送孩子上学,才知道那种担忧是*真诚的。
当天夜里,威廉·戈尔丁久久无法入睡,他想起了今后的求学生涯,想起了今天才刚刚别离的父母,甚至开始思考更深奥的问题——“我是为了什么活着?”,他看着皎洁的月光,19岁孩子的小脑袋瓜里充斥着很多问题。他回想起,今天听到教授在说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哲学家培根、诗人雪莱、作家格林等这些名人都是从牛津大学毕业的,尤其当知道自己从小就崇拜的格林也是在这里读书,他有些激动。他想着可能他今天睡的床,多少年前这些名人也睡过。彻夜难眠的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新生入学*重要的事情就是开学典礼。听长辈的人说,牛津大学的新生只有在开学典礼举行后才正式标志着你成为一名真正的牛津学生。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不同,20世纪30年代的开学典礼并不需要父母的陪同。当威廉·戈尔丁穿上正装时,他蓦然感觉到一种庄重、一种责任。听着校长讲述牛津大学的发展史,他想他一定要好好珍惜在这里的时光。
“The Lord is my
light(圣主是我的亮光)”,众多学子一起朗诵完校训之后,开学典礼就基本结束了。威廉·戈尔丁正式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
威廉·戈尔丁主修的自然科学科目很多,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基础科学和农业科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实用科学。威廉·戈尔丁每天就在这些弥漫着数学理论、物理定律、化学反应的氛围中学习着。起初到大学的新鲜感让他去钻研着这些童年时曾经苦恼的知识。
在对自然科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威廉·戈尔丁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教授在讲述农业科学的时候提到,早在英国人类还没有出现时,遥远东方的中国人就已经注意到暑往寒来的变化,月亮的盈亏圆缺,各种动物的活动规律,植物的生长与成熟的周期,他们通过观察逐渐摸索到了它们的规律性。这时候,世界上真正的农业与家畜饲养业便出现了。以后,那里的人们为了确保农作物能够正常生长,他们就开始掌握季节变化的规律。这就促使天文与历法知识的产生。教授一直对中国情有独钟,在课堂上毫不掩饰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威廉·戈尔丁开始对那个神秘而美好的国度有了极大的兴趣。
然而,**天过去了,威廉·戈尔丁在初步了解自然科学之后,并没有发现父亲对他讲的“自然科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也没有从内心爱上这门课程。相反,他逐渐厌倦了自然科学,开始怀念自己的文学梦。于是,他在稍有空闲之际,就频繁地去图书馆,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大量的书籍,《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牛虻》、《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艾格尼丝格雷》、《魔戒三部曲》、《傲慢与偏见》等诸多作品,这些作品让他兴奋,他像一只鹰般在文学的天空翱翔,永远也不知疲倦。
**,威廉·戈尔丁路过一个教室,教室内传出了《简·爱》的经典台词——“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他伫立在教室外听着,情不自禁地走了进来,看到了英国文学教授生动地朗诵着,他开始向往这样的课程。可以说,这是威廉·戈尔丁至关重要的一堂课。
从此之后,威廉·戈尔丁会经常去旁听英国文学的课,他把英国文学的课程安排记录了下来。在课堂上,他认真听教授分析一部部他熟悉的作品,教授提到的他未曾听说的作品,他会到图书馆去阅读。他从这一部部文学作品里领悟了什么是信念,什么是追求。他有一个想法,他要去攻读文学专业。从一个小小的想法到*终的坚持,尽管他的父母起初不同意,但是当他们看到的儿子如此执著地追求文学,还是同意了他的选择。终于,他成功了,1932年,威廉·戈尔丁从攻读自然科学专业转为攻读英国文学专业。
弃理从文,是影响威廉·戈尔丁一生的重要事件,也是他做好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
2.?他崇拜的偶像
在威廉·戈尔丁求学的道路上,俄罗斯**的思想家、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对他的人生道路以及写作道路有很大的影响。托尔斯泰是他崇拜、敬仰的偶像。
那时他刚刚正式转入英国文学专业,教授给他们讲了远在俄罗斯的托尔斯泰,讲述《战争与和平》。读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威廉·戈尔丁受益匪浅——原来战争可以写成这样。那么普通的一堂课,开拓了他的眼界,让他对除了英国文学之外的世界文学产生了兴趣。下课后,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在他年轻的思想里,他诧异于是怎样一个男人可以将战争与和平写得如此****。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家是****,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1岁半丧母,9岁丧父,是姑妈把他抚养长大的。”他看着大头书上的白纸黑字,看着看着,泪流满面,和自己的童年相比,托尔斯泰的童年生活是何其心酸。
一瞬间,威廉·戈尔丁仿佛长大很多,他**次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苦难的童年”,同时又为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感到莫大的幸运。他立马给父母写了封信,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恩。当他的父母老去的时候,他在父母的日志本中发现了这封简单的信,才知道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珍藏着它。
威廉·戈尔丁看到了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正在试图破除那种“伟人”的历史观。在托尔斯泰笔下,英明的人并不是自以为可以控制事态发展的拿破仑,而是知道自己没有控制事态发展的能力、却愿意充当某种自然过程助产士的库图佐夫。从战场到家庭内部装饰,焦距的变化、哲学层面上的短途旅行、种种分析、人物之间不确定的复杂的关系,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使读者除了在密林中独辟蹊径外别无所为。他仿佛看到了托尔斯泰在写作中的乐趣,他的内心萌生出一个念头——“我要写作,我要写出让别人为之喝彩的作品!”
威廉·戈尔丁对文学表现了多样性和包容性,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托马斯·莫尔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托马斯·莫尔也是牛津大学毕业的,有了这层校友关系,威廉·戈尔丁感觉亲近很多。
威廉·戈尔丁认真阅读了托马斯·莫尔的《关于***的**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该书主要讲述了一个虚构的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这个**没有矛盾、战争,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和谐相处,是人们理想中的**。“乌托邦”一词来自希腊文,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乌有之乡”。托马斯·莫尔**次用它来表示一个幸福的、理想的**,托马斯·莫尔说,“乌托邦”是南半球的一个岛国。在那里,社会的基础是财产公有制,人们在经济、政治权力方面都是平等的,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同时,公民们没有私有财产,每10年调换一次住房,穿统一的工作服和公民装,在公共餐厅就餐,每人轮流到农村劳动20年,官吏由秘密投票方式选举产生,职位不得世袭。公民每天劳动6小时即能满足社会需要,其余时间从事科学、艺术、智慧游戏活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金银被用来制造便桶溺器。托马斯·莫尔的这种思想让威廉·戈尔丁深受影响,这是他接触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为他打开了又一扇窗户。
这期间,威廉·戈尔丁广泛涉猎经济学,他认真阅读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威廉·戈尔丁欣赏马歇尔在其理论中宣扬的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的观点。这种宣传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虽然那时候的威廉·戈尔丁并不能从根本上了解马歇尔的观点,但是这些书籍的阅读对他后来的经历都有影响。
二十多岁的威廉·戈尔丁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男儿,他的感情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丰富。尤其是课堂上听到教授讲但丁的时候,他被但丁的一个故事迷住了。教授在讲述但丁的作品《新生》的时候,给学生们讲述了《新生》的创作背景:但丁年少的时候遇到了名叫贝阿特丽齐的少女,贝阿特丽齐的端庄、贞淑与优雅的气质使但丁对她一见钟情,时刻都在思念着她,他甚至想要向她表白。遗憾的是贝阿特丽齐后来遵从父命嫁给他人,婚后数年竟因病夭亡。哀伤不已的但丁将自己几年来陆续写给贝阿特丽齐的31首抒情诗以散文相连缀,取名《新生》。但丁在诗集中抒发了对贝阿特丽齐深挚的感情、纯真的爱恋和绵绵无尽的思念,风格清新自然,细腻委婉。
威廉·戈尔丁在大学时曾暗恋过一个女孩子,那个女孩子并不是很漂亮,但是很安静。上课的时候,威廉·戈尔丁常常望着她的背影出神。她趴在桌子上写字的样子、她仰头思考的样子甚至只是她轻轻地从远处走来的样子都让威廉·戈尔丁心动。威廉·戈尔丁想写首诗送给他暗恋的女孩子,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心动与好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就消失了。所以,当威廉·戈尔丁听到教授讲但丁《新生》的故事时,不由地愣住了,他不知道但丁还是如此一个感性、痴情的男人。以至于当教授让他起来朗诵诗歌的时候,他都没有听到。教授打趣他:“你是不是也要写情诗给你心爱的女孩子?”只是教授的一句戏言,威廉·戈尔丁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生涯。他开始写诗。
1934年,威廉·戈尔丁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诗集》,《诗集》囊括了威廉·戈尔丁写过的29首诗歌,出版后获得了好评。很多读者都无法想象,这些诗歌只是来源于一个24岁的男孩手中。《诗集》出版的成功坚定了威廉·戈尔丁要走文学之路的信心。然而,他预想不到的是,前方充满坎坷。
1.?拒绝父亲提供的工作
1935年3月的一个夜晚,威廉·戈尔丁在自己的屋子里收拾东西,突然看到了父母曾给他写过的信,那一个大大的信封里,是他上大学以来父母写给他的所有的信。他重新阅读这些信,尤其是刚来大学时,他们怕他不适应,几乎是每两天一封信,字里行间透着他们的担心、思念、焦虑。今天他才真正明白,那时候的他之所以刚到牛津大学没有像其他的个别同学那样“想家想得哭了”,全都是因为父母给他的信,他们的字迹让他感觉到他们就在身边。因为刚离开家,看着父母的字,心里就好受多了。威廉·戈尔丁这才发现父母的良苦用心,并感叹着时光流逝。
“4年,就这样过去了,马上自己也要毕业了。”威廉·戈尔丁怀着一种复杂的心理,拿出了纸和笔,写信给父母,让他们来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他想了很多,他开始舍不得离开大学,他怀念牛津大学充满了古木气味的图书馆,怀念每天清晨的锻炼,怀念坐在教室里专心学习的感觉,他甚至怀念一棵树、一块砖。他有一种恐慌,不知道毕业后自己该何去何从。
第二天,他一个人缓缓走过了万灵学院、贝利奥尔学院、布雷齐诺斯学院、艾克塞特学院、格林学院、哈里斯·曼彻斯特学院、赫特福德学院、基督学院、耶稣学院、基布尔学院、凯洛格学院、玛格莉特夫人学堂、纳菲尔德学院、林肯学院、奥利尔学院、瓦德汉学院、三一学院、大学学院。他用了**,逛遍了这些学院,来这里4年,很多地方他都没有细看过,今天他慢慢走着,看着那些拿着书籍匆匆赶路的学生,曾几何时,他也如此这般。
1935年4月5日,威廉·戈尔丁渡过了在大学的*后**,毕业典礼辉煌而成功,他的父母喜极而泣,久久地拥抱着他,仿佛他会走丢了似的。当时的他还不足以理解父母的拥抱,很多年后,他才知道,那久久的拥抱是对他深深的爱,所有的爱无法表达,都体现在这个拥抱中了。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讲了很多,要做成功的人。他毕业了,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反倒是有些失落。同样的毕业典礼,威廉·戈尔丁在电视上看到了1944年丘吉尔在牛津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感触颇深。他看着屏幕上的丘吉尔注视着毕业生,良久,吼出了——“never,never,never
give
up!(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就是这句话让威廉·戈尔丁回想到了自己的大学生涯。是的,只有永不放弃,才会有所造诣。
毕业后,威廉·戈尔丁面临着就业问题。父亲想让威廉·戈尔丁到自己所在的学校做老师,父亲校长的地位决定了他要是做老师,以后几乎不会遇到什么困难,他的路子会一帆风顺。他的母亲也建议他回家做老师,毕竟他是她的小儿子,她多希望他能够留在她的身边。威廉·戈尔丁犹豫了,刚毕业的他心性还很高,他想自己到外面闯一闯,他想从事写作方面的工作,他还有梦想,难不成,牛津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就一辈子做一个小小的教师?
那段时间,威廉·戈尔丁不谈工作的事情,他只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卧室里,一个人待着。看着他曾经生活的地方,这个小卧室藏了他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在墙上,他刻下了少年时候悄悄喜欢的女孩子的名字。他看到了在桌子上刻的了儿时梦想——writer!他开始迷茫,以后要选择怎样一种生活。若是闯,他能闯出什么?会不会头破血流?他有些心慌,甚至不敢去想自己以后的路。可是真要让他在这座小镇做一名教师,威廉·戈尔丁不自觉地就把这条路给否定了。
毕业后的威廉·戈尔丁并没有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给自己放了一段时间的假,一个人去旅游。他去了雅典,他看着这个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莫名地敬仰。这里就是拥有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讲学场的地方。这里诞生了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他在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前膜拜,虔诚地许着自己的愿望。他也去了希腊历史文物博物馆,欣赏着陈列的从公元前4000年以来的大量文物、各种器具、精巧的金饰及人物雕像,艺术的魅力在这里展现得一览无余,威廉·戈尔丁如获珍宝。
他去了伦敦,在这个多元化的大都市内,他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一种活力。他到了全球极为有名的大英博物馆,看着这座建于18世纪的、世界上*大的博物馆,他再一次大饱眼福。大英博物馆集中了英国和世界各国许多的古代文物,他看到了很多在他家乡的博物馆或者画廊所没有的东西。博物馆内的埃及文物馆,陈列着7万多件古埃及的各种文物;希腊和罗马文物馆,陈列着各种精美的铜器、陶器、瓷器、金币、绘画以及许多古希腊、古罗马的大型石雕;东方文物馆,陈列有大量来自中亚、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远东的文物。馆内还有西亚文物馆、英国文物馆、金币徽章馆、图书绘画馆等。
信步走在伦敦的街上,威廉·戈尔丁感受到了时尚的魅力,他突然向往一种大城市的生活。
于是,一个星期后,威廉·戈尔丁回到了家里,告诉父母,自己不想做老师,还是想从事写作之类的工作,他想到大城市闯一闯。父亲很诧异于他的决定,再三劝他好好思考,以前途为重。但他去意已决,父母*终同意了他的想法,毕竟他已经大学毕业,已经可以自主选择生活。看着母亲含泪为他整理行囊,他背过身,泪流满面。他看到了父亲鬓角的白发,看到了母亲眼角的皱纹,从他一出生就为他担忧为他欣喜的父母,即使他毕业了,还要为他操心。他**次领悟了什么是爱,他后悔自己才大彻大悟,为什么早些年没有发现。
纵然如此,威廉·戈尔丁还是拒绝了父亲为他提供的工作,他就这样走上了那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他不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4年,这一走就是沧桑。
2.?磨炼自我
1935年——1939年,这是威廉·戈尔丁青年时代受尽磨难、饱经沧桑的岁月,也是他不堪回首的一段年华。做好了去伦敦实现梦想的决定之后,威廉·戈尔丁拿着父母为他准备的行李和**来到了伦敦,在这里开始了大学毕业后的生存。然而,他选择的路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顺利,而是历经了坎坷、挫折。
首先要解决工作的事情,威廉·戈尔丁拿着自己精心准备的材料到**剧院应聘,然而,接待他的工作人员说,每天会接待至少20名像他一样毛遂自荐的年轻人,并拒绝了他。威廉·戈尔丁不服气,一连几天都在这里,他****的执著,如此想得到这个机会。然而,**剧院依然拒绝了他。威廉·戈尔丁那时候是骄傲的,他以为自己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但是他没有想到物以稀为贵,当毕业生多了,他们就不显得珍贵了。
虽然被拒绝,24岁的威廉·戈尔丁还是年轻、有魄力的。被拒**的他并没有悲观,也没有愤世嫉俗。他经历了稍微的低落期之后,又投入到了另一份工作中——伦敦一家小剧院的编导,他负责剧本的改编。在这份编导的工作中,他重新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本是一部小说,可以通过他的手来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只是书本中的一句“他们紧紧拥抱着”,在实际的演绎中如此动人、多情。他想象中的情节就在他的笔下一一跃出。
他享受这份工作,然而,毕竟是刚工作不久,在为人处事方面他并不老道,年轻的他以为只要做好工作就可以。但是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做好工作,还要处理好同事关系,他的性格稍微木讷,与同事、领导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这与威廉·戈尔丁的天性有关,他不会阿谀奉承,也不会抓住时机去沟通。这导致了他*初工作的受阻。
威廉·戈尔丁感觉到自己的才华并没有被领导重视,只是每天像木偶一样日复一日的工作,他有很多关于剧本创新的想法都被领导一一否决。加之小剧院的人手不够,威廉·戈尔丁也开始做演员,他试着从表演中发现乐趣,但是他失败了。在演一个生活剧的时候,他扮演了一个成功的男士,可是他扮演的成功男士总是很忧伤,像一个刚失恋的男人。他对这种演员工作并不是怀着乐趣和激情去演的。
可是为了生存,威廉·戈尔丁总是尽自己*大的能力去做好。在小剧院工作的时候,他*大的收获是从内心意识到了大学期间教授常告诫他们的一句话——心态可以影响一切。他并不是做不好演员,而是心态不正确。有一次,导演在挑选一个落魄的男演员时,剧组里的人都试遍了,导演也没有找到他要的感觉。但是,威廉·戈尔丁一上场,导演很惊喜地喊着:“他,就是他!”那时候,他仿佛找到了表演的乐趣,在那场戏里,一个刚刚失业的男人为了不打击妻子,一个人默默承受,甚至他手上的雪茄也是哀��。
每当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威廉·戈尔丁就想到了父亲和母亲,他想要是自己在父亲的学校该多好,或许现在他正在激情地给学生讲课,或许他现在正在批改作业,或许他此时生活无忧又快乐……想着想着,他就笑了,那是一种苦笑,当时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就是断了自己的一条后路,想有什么用,自己是在后悔吗?
他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挑战自我,上班的时候,他努力发自内心地打起了精神。尽管工作中遇到挫折,但是威廉·戈尔丁还是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乐观对待。他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认真工作,认真学习,认真读书,一切井然有序。他喜欢平和的生活,虽然他的薪水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体面的衣服。
1936年,威廉·戈尔丁再一次读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几本关于探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籍。他开始思考严峻的政治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必然是越来越严密的。譬如英国早期的“圈地运动”——民工潮,19世纪受到镇压的工人,只能采取暴力的手段,打碎**机器。针对英国、荷兰这样选举制度比较完善的**提出了和平革命的思想,希望通过选举多数的原则让工人掌握政权,但同时也要做好暴力革命的思想准备。他看着这些书,仿佛上帝给他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让他接触新思想,这些书籍带给他的震撼让他的工作再次陷入低谷。共产主义同分共享的愿望也成了他美好心愿。
那一年,他开始关注国际政治,关注布尔什维克,关注英国工党。想起了小时候他还写过关于英国工会运动的小说,想起了那时候的执著。经历了两年社会工作的威廉·戈尔丁感到了世界如此复杂,远不是自己的一个小圈圈。
他开始想接着童年写过的小说写,他又一次大量查阅关于英国工党的资料:1893年,英国的独立工党依靠工会成立;1900年英国的工会和各种社会组织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工人代表委员会;1906年正式改名为英国工党,在当时成为继保守党、自由党后的第三大党;1914年**次应邀入阁,赞成参战,被列宁批为修正主义;1924年,麦克唐纳在自由党的支持下**组阁,后来因为自由党不再支持而倒台;1929年,工党成为下院**大党,麦克唐纳再次组阁。看完资料后,威廉·戈尔丁意识到,政治运动也像是一场人生,总得大起大落才可以。
1936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威廉·戈尔丁依然是小剧院里的编导、演员,他的日子和之前一样,薪水并不富余,他的生活过得很拮据,甚至有一种自己是流浪汉的感觉。成名后的威廉·戈尔丁对这段时光印象并不好——“那是一段落魄的日子”,他如是评价。但是作为一个作家,这4年的经历在他以后的作品中都有体现。这也是一笔无形的资产。
无论如何艰难,他都坚持了4年,可以说对他而言这已经显示了他坚强的毅力。但是,*终他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了教学的生活。
1.?爱情不期而遇
1938年的春天,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威廉·戈尔丁离开了伦敦,他收拾好自己的行李,踏上了回家的路。回想几年前他就是拿着这些行李来的,那时候意气风发,不曾想,走的时候会是这般落寞和萧条。看着外面的细雨,他的心情也是如此潮湿。4年眨眼而过,24岁那年的梦想并没有实现,他甚至担负不起一个成熟男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他的父母依然为他操尽了心,威廉·戈尔丁意识到自己现在仍是一个不甚成功的男人。
父亲明确地和他说年龄大了,该结婚了。父亲告诉他,他此次回家的**件事就是见一个女孩子,先确定终身大事再考虑工作的事情。4年过去了,他没有想到父亲提的要求竟是这般简单。威廉·戈尔丁听完了父亲的话,沉默了,他意识到自己这四年为父母考虑的事情太少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追求梦想,实际上,他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东西,4年来,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此刻的威廉·戈尔丁才意识到他已经28岁了,而他的父母也老了。
在父母的安排下,一个晴朗的日子,这是萨利斯布里极少有的晴天,威廉·戈尔丁**次见到了他未来的妻子——安·布鲁克菲尔德。她是一个安静的姑娘,他见到她**眼的时候就对她心生好感。他看着她,她的眼睛吸引了他,澄澈的蓝眼睛荡漾着柔情,仿佛是大海,可以陷进去。他就那样凝视着她,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个女孩子是一件艺术品,要他去爱惜。她被他看得低下了头,羞赧的样子惹人怜爱。他内心一阵狂喜,**次见到她,油然而生的一种责任感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安·布鲁克菲尔德是一个**的女孩子,金黄色的、飘逸的头发更是显得她婀娜多姿。安·布鲁克菲尔德上的是女子学校。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聪慧,父亲的灵活、机智,可以说是一个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很难得的女子。她看到威廉·戈尔丁的时候,恍若觉得爱情来了,她喜欢这个男人阳刚的气息,喜欢他明朗的笑容。后来事实证明,安·布鲁克菲尔德对于威廉·戈尔丁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威廉·戈尔丁在大学的时候为了学习不曾谈过恋爱,工作的时候想谈但是由于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去交女朋友,工作期间,他也曾对某个女演员产生过好感,但那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行为。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也渴望爱情,也希望有个女孩子来关心自己。因此这次见到了安·布鲁克菲尔德,他仿佛看到了花开,内心一片狂喜:是的,这个女孩子就是他想要的,他——威廉·戈尔丁就要恋爱了。
那天聚餐完毕后,他向父母表达了对安·布鲁克菲尔德的好感,父母听了,很诧异。他们曾担心若是威廉·戈尔丁觉得不合适,会再去托朋友、同事找合适的姑娘,考虑到他的性格,父母甚至做好了此次相亲失败的准备。当他们听到威廉·戈尔丁说“Mom,I
like
her!(妈妈,我喜欢她!)”的时候,诧异之余更是欣喜。母亲问他看好了安·布鲁克菲尔德哪里?威廉·戈尔丁的脸红了,笑着说,感觉。一见钟情是一种感觉,这是属于威廉·戈尔丁和安·布鲁克菲尔德之间的感觉,他们之间的爱情。
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威廉·戈尔丁先后又和安·布鲁克菲尔德见了几次面。令他感到惊喜的是,他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安·布鲁克菲尔德对文学也很感兴趣,虽说她没有受过正统的大学教育,但是她同样懂但丁的《神曲》、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他一样欣赏简·爱的性格,他们滔滔不绝地谈论着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他仿佛觅到了知音,后悔为什么不早点遇到她。安·布鲁克菲尔德也是这般,看着眼前这个俊朗的男子,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1938年,他们结婚。那是一场典型基督教婚礼,尽管威廉·戈尔丁已经做好了结婚的准备,可是当他听到牧师在说——“新郎,你是否愿意娶新娘为妻,按照圣经的教训与她同住,在神面前和她结为一体,爱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像你爱自己一样。不论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于她,直到离开世界?”他内心还是痉挛了,几个月前,他还是伦敦一家小剧院的落魄编导,而今天他在进行自己的婚礼,是的,结婚是责任。沉思了片刻,他说“我愿意!”。“新娘,你是否愿意嫁新郎为妻,按照圣经的教训与他同住,在神面前和他结为一体,爱他、安慰他、尊重他、保护他,像你爱自己一样。不论他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于他,直到离开世界?”当他听到安·布鲁克菲尔德坚定地说“我愿意”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那是一个女人对他的信任,对他的托付。他握紧了她的手,他一定要给她幸福!
他们的蜜月旅行选择在浪漫而美丽的巴黎,在这座浪漫之都感受着激情、浪漫以及欢乐。他们牵手走过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在这些流连忘返的地方,他们规划着未来。蜜月之后的新婚夫妻,感情更融洽。父母看着威廉·戈尔丁和他的妻子安·布鲁克菲尔德幸福的样子,笑了。这个一直让他们为之担心的小儿子,终于成家了。可是他的母亲米尔德里德流泪了,有高兴、有不舍、有担忧、有希望。她的丈夫拥抱了他一下——“亲爱的,要相信我们的儿子!”
初为人夫的威廉·戈尔丁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希望,他享受那种感觉。清晨起来,会有亲爱的妻子为他做饭,晚上也不再是一个人辗转难眠,他看过的书可以和她探讨,甚至一起畅想未来美好的人生。有**清晨,他起床后,看着妻子还在睡梦中,她恬静的样子让他激动,这是一种很满足、很微妙的感觉。威廉·戈尔丁看着父母发自内心的笑容,他自己也感到欣喜。他会在清晨起床或者入睡前祈祷,感谢上帝带给他的幸福生活。
蜜月之后,在父亲的介绍下,威廉·戈尔丁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他在南部萨利斯布里的一所教会学校——霍兹霍斯主教中学担任英文与哲学讲师。霍兹霍斯主教中学是英国基督教会建立和控制的一所学校,由于是基督教会控制,学校氛围烦闷而缺乏活力。或许是新婚不久的缘故,他对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
2.?一个讲师的平凡生活
威廉·戈尔丁也没有想到,不过半年的时间,他就过上了如此安稳的生活,有娇柔可爱的妻子,有稳定的工作。回想起那段在剧院工作的生活,恍若做梦一样。威廉·戈尔丁**次感觉到了后悔,4年的光阴流水般逝去了,其实早这样该多好。想起往事,他更感到了今天的幸福,更要珍惜眼前的工作,珍惜自己的家庭、爱人。1937年,威廉·戈尔丁开始了一个讲师的平凡生活。
他偶尔会感到这样的日子单调,但是还是和安·布鲁克菲尔德将平凡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威廉·戈尔丁的骨子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会在不经意中给安·布鲁克菲尔德一些出乎意料的惊喜。一个暖阳阳的星期六,他们一起在书房低头看书,四周静悄悄的,仿佛稍有声响就会了这份静谧。然而,威廉·戈尔丁突然拉起了妻子,一起来到了院子,他指着灿烂的太阳,笑着说:“你就是我的阳光!我离不开你!”安·布鲁克菲尔德一时愣住了,她看着他明朗的笑容,意识到这个男人是深深爱着自己。这件事对于安·布鲁克菲尔德影响很大,后来威廉·戈尔丁成名后,她和朋友回忆这件事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流了泪。
威廉·戈尔丁和他妻子的感情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并不多见,那时候资本主义专职比较强烈,对于类似于威廉·戈尔丁这种**家庭的婚姻一般都是政治婚姻或者包办婚姻,很少有可以自由恋爱。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威廉·戈尔丁和妻子性格相投、心心相印,这种发自内心互相心仪的婚姻很难得。威廉·戈尔丁在这段时期内深深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他后期参加战争的时候,*怀念的就是家,出去后才知道家是他心里永远的牵挂。
结婚后的威廉·戈尔丁不但家庭生活幸福,而且事业也开始日渐顺利。虽然霍兹霍斯主教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但是学校里的学生依然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烂漫、纯真,给他的教学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他给他们讲自己喜欢的作家,讲那些作家的作品,讲大学时代他的教授曾给他讲过的故事,讲遥远的、神奇的、充满了魅力的中国,看着学生们充满了求知欲望的双眸,他多么渴望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传授给他们。
新婚蜜月后,威廉·戈尔丁有幸被学校派遣到剑桥大学学习,他有幸阅读了**教育家利维斯与他的学生汤姆森于1933年共同出版的《文化与环境》一书。在利维斯看来,值得保存与提升生活品质的事物,是相对于流行文化而存在于精英**的**文化,流行文化带给人们的虽然是立即性的愉悦,但却是不堪一击的肤浅与低层次,而**文化是通过赏析的方式,进入心理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因此唯有发扬和保存**文化,才是使人类免予心灵腐败及文化堕落的方式。
威廉·戈尔丁**次接受关于教育方面的学习,他如饥似渴地读着这些书籍,突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为教师的传播功能,他开始反思自己教师角色。如果说之前他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当做生存技能来看的话,那么此次培训之后,他已经把教师作为一种灵魂的事业来对待。
此次学习之后,威廉·戈尔丁对待教学工作更加用心,他认真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现亮点。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完善教学方式、鼓励孩子。他会在业余时间,把他需要教授的课文改编成剧本,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看着学生们纯真的笑靥,那时候,他是一个简单而快乐的导演。
威廉·戈尔丁新颖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能力以及创新的培养,除此之外,他更早注重对学生人性的培养。威廉·戈尔丁一直都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幼年的时候,经历过**次世界大战,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恐惧犹存心头,也许哪一颗子弹一不留神就射死了他或者他的家人。**次世界大战时的威廉·戈尔丁还小,只是不想面对战争,可是逐步长大,对战争就是一种憎恶的心态,他极力渴望和平。然后威廉·戈尔丁真正切身地经历过战争之后,开始疯狂挖掘人性中的邪恶,这是后话。
在威廉·戈尔丁的这段教师生涯中,他真正做到了一个教师该做的事情——传播知识、传播真善美、传播人性的善良。所以当他在给学生们讲到**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并没有刻意去批判这些**,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讲**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虽然英国也作为侵略国参加了此次战争,然而威廉·戈尔丁是英国人。
那是1938年的冬天,威廉·戈尔丁的生活简单如水,他喜欢这种状态,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认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群单纯而调皮的孩子。在一个夕阳很美的黄昏,太阳依然挂在树梢,他远远地看到了妻子向自己的方向走来,看到妻子满脸笑容,他会觉得**那么快乐、充实。妻子神秘地笑着“亲爱的,你要做爸爸了。”妻子的声音不大,却震撼了他,他停下了脚步,看着这个为他操劳的妻子,深深地吻了她的额头。
她给他的惊喜,是的,莫大的惊喜,他要做爸爸了。吃饭的时候,他看到父母也是喜上眉梢,笑得那么开心,藏都藏不住。威廉·戈尔丁才意识到,这是父母期盼许久的事。那天晚上,威廉·戈尔丁怎么也无法入睡,他摸着妻子的小肚子,想着这个他们一起构造的小生命会是什么样子。睡梦中,他梦见一个小女孩远远地向他跑来,笑着喊他,爸爸。威廉·戈尔丁沉浸在喜悦中,连梦都是甜的。
第二天早上,他告诉妻子他做过的梦,妻子看着他笑,而后深深地吻了她。威廉·戈尔丁感到,自己此生*大的愿望就是能和这个女人相伴到老、不离不弃,他要将这种平凡生活延续到永远。
3.?他爱他的孩子
1939年是威廉·戈尔丁一生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恋爱了,结婚了,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了,而且要做爸爸了。他一直沉浸在即将做父亲的喜悦中,同时,也开始学会了照顾安·布鲁克菲尔德。他下班后,会拿起他童年时期的童话故事,坐在妻子身边,像模像样地给肚子里的孩子讲故事,仿佛他的小儿子或者小女儿已经坐在他身边可以听懂他讲的故事了,那时候的威廉·戈尔丁如此感性。妻子看着他这样,忍不住摸着自己的小肚子,期盼着他(她)快点跳出来。
威廉·戈尔丁开始注重饮食营养。在那时候的英国,作为一个男人很少关注孕妇的营养。因为有保姆,所以这类事情一般不需要男人来掺和。但是威廉·戈尔丁充满了极大的热情来做这件事情。在安·布鲁克菲尔德怀孕期间,威廉·戈尔丁学习很多如何给孕妇补充营养的知识,已经算得上是半个营养专家了。
在安·布鲁克菲尔德出现妊娠反应的早期,她的家庭医生告诉威廉·戈尔丁胚胎各器官的形成发育需要较为全面的营养,例如,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和水。但是由于妊娠反应,孕妇往往不能吸收合理的营养素。所以,膳食要根据妊娠反应的情况,依照孕妇的口味,合理进行调配,尽量满足胚胎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威廉·戈尔丁像个学生,认真学习如何搭配膳食,他做好饮食食谱,让保姆去做。
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威廉·戈尔丁就在想孩子的今后,他想他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意愿长大,孩子喜欢做什么就依着他(她),自己到时候一定会抽出时间陪他(她)玩。忍不住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威廉·戈尔丁感到了时光的魔力,时光真可怕,把他年少时候的梦想都磨灭了,他想成为一名作家,估计这个愿望今后很难实现了。他开始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妻子、孩子、学生身上,哪有时间再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呢?想到这里,威廉·戈尔丁有些失落。
他依然按部就班地工作着,看着一批一批的学生毕业,他仿佛看到了以后自己的孩子也会这般。每天晚上他依然会在妻子身边,和他的孩子说一会儿话,给他(她)念书或者仅仅唱一首歌。他们更多的是考虑着孩子的名字,安·布鲁克菲尔德说,要是女儿,就叫朱迪·戈尔丁,要是儿子,就叫大卫·戈尔丁,你我一看到他就可以叫着他(她)的名字,你说是吗?威廉·戈尔丁点头,看着这个幸福的女人,他是如此爱她。
日子就这样悠悠荡荡地过着。1939年7月,他的女儿出生了。威廉·戈尔丁看着这个小人,突然理解了当初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会彻夜不眠地看着自己,他也是这般彻夜不眠地看着这个流着和自己同样血液的小孩子,他怎么也看不够。他不断轻轻地呼唤着——“朱迪”,可是这个安详的小家伙就是闭着眼睛呼呼地睡着。这个小孩子的出现真正激起了他身为父亲的责任。他看着床上脸色苍白的安·布鲁克菲尔德,握紧了她的手,给她看他们的孩子,他们都笑了。
他自己笨手笨脚地给他*爱的小女儿换尿布,她哭的时候,抱着她走来走去。威廉·戈尔丁终于体会到了,他的母亲曾经和他说,你小时候哭的时候我和你父亲都觉得惊喜。是的,当朱迪哭的时候,他并没有感到烦闷扰人,而是很有意思地想怎样能够制止她的哭,让她开心地笑。在朱迪安静地睡着之后,他和安·布鲁克菲尔德讨论着孩子的鼻子像他,嘴巴像她,长大**一个小美女。他们夫妻把朱迪的生活想到很远。仿佛那时候他们已经都老了,而这个小女孩则是他们的支柱。
然而他和她想象中的平凡生活并没有如期进行着,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且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威廉·戈尔丁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却唐突而无奈地来了。他的小女儿才出生2个月,他担心战争会影响到她的小女儿,想到小时候经历过的一战,他心存恐惧,怕战争会影响他们的平静生活,怕子弹会无情伤害到他的家人。他有一种欲望,无论战争如何,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妻子、女儿。
父亲把他叫到眼前,告诉他,如果战争一旦爆发,他们可能还会搬家,搬到一个战争影响不到的地方。他看着父亲严峻的表情,知道父亲的决定是迫不得已的。父亲让他做好准备,他是家里的男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来避免这场战争可能给家庭带来的危害。威廉·戈尔丁听着父亲的话,看着父亲凝重的表情,感到了一种****的压力。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此前,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得希特勒得以放手入侵波兰。在这份条约的秘密备忘录中,双方约定沿维斯瓦河、纳列夫河和桑河一线瓜分波兰。除此之外,芬兰、波罗的海沿岸的几个共和国以及罗马尼亚也进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这件事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
就在威廉·戈尔丁筹划着要搬家的时候,英国政府下发了文件,要他参加二战。看到文件的他刹那间愣住了。他看着白纸黑字,忍不住怒吼——“Fuck!”他内心保护家人、维护家庭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做,他的妻子还在坐月子,他的小女儿还没有长大,他,却要到前线了。那天,威廉·戈尔丁不知道是怎么走回家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和妻子说的,他只知道妻子哭了,妻子怀里的小女儿看着妈妈哭了,她也跟着哭了。看着哭泣中的妻女,他心如刀绞,彻骨地疼。
然而,他还是准备了去前线的行李。那一夜,他和妻子无眠,仿佛要把一生的时光都要渡过一般。威廉·戈尔丁哭了,一个大男人哭着对他的妻子说“亲爱的,辛苦了!照顾好宝宝,还有我们的父母。”安·布鲁克菲尔德紧紧地抱着他,谁都知道残忍的战争,谁都知道不长眼睛的子弹。她只能无声地啜泣着,生怕他要溜走。
可是,威廉·戈尔丁又不得不走,他站在去战场的车里,对着父母、爱妻以及才两个月大的小女儿挥手。
谁都想不到,威廉·戈尔丁一走就是5年。
1.?战争的磨难
威廉·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了英国**海军而直接参战的。在路上,有许多和他一样有妻有子、舍不得离家的同伴,他们探讨着战争的邪恶,战争爆发的原因。同乡的朋友史密斯是一个历史老师,他是一个单身汉,在路上不断发表着他对二战的看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产**民主制度,这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很多历史问题。
威廉·戈尔丁笑了,一个单身汉真是无法理解一个有家室男人的想法。要是他自己没有结婚,也许他也和他一样议论着这些。可是现在二战爆发的原因、如何爆发这些问题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已经离开了家人来到战争。威廉·戈尔丁听着史密斯的话,自己却那么想念家庭。
刚开始步入军队,就有专业的教官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这期间,威廉·戈尔丁每天看报纸,上面写了英国牺牲了多少人……他内心深处的血性被激发出来了,自己是一名英国人,就要保卫**!那么多为**牺牲的人,他们也有家也有孩子,他要担负起一个公民的责任,保护自己的家庭、孩子,保护那些失去了父亲的孩子、失去了丈夫的妻子。经过短暂的培训,威廉·戈尔丁以一名战舰指挥官的身份正式步入战场。
威廉·戈尔丁从来没有接触过真枪实弹,刚开始踏上一线,他的内心还是稍微有些恐惧,万一不幸牺牲怎么办。他甚至提前写好了自己的遗书,他担心的父母、妻女、学生,他都一一写下。他想象着要是安·布鲁克菲尔德知道他牺牲了,一定会很伤心,他也不能看小女儿长大了,想着想着,他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时候,他的老乡走过来,看到了威廉·戈尔丁的样子,就鼓励着威廉·戈尔丁:“打起精神来,我们要好好去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快回家,我想我的孩子。”威廉·戈尔丁看着和自己一样的男人,是的,鼓起勇气战斗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海军是一支重要的参战部队。1940年11月,威廉·戈尔丁参加袭击意大利塔兰托,首开使用舰载机击沉战列舰先例,作为一名战舰的指挥官,他成功地指挥了此次行动,重创了当时的意大利海军,从而牢牢地把地中海的制海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也为英国在北非的战场提供了补给保障。紧接着,威廉·戈尔丁指挥英国海军攻击法国土伦港,消灭了贝当政府即将投降纳粹的本土舰队。可以说,威廉·戈尔丁不仅仅是一名成功的教师,也可以做一名成功的指挥官,他将指挥官的风度发挥得****。
而且整个二战期间,英国海军在整个大西洋航线上都在和邓尼茨的“狼群”们做着殊死的战斗。同时,威廉·戈尔丁指挥的战舰也参与围歼了当时世界上*强有力的战列舰“俾斯麦号”,从而把德国海军彻底压制在了水下。此次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是威廉·戈尔丁失去了几个战友,他们曾经在一个战壕奋斗过,他们曾在一个夜幕里聊着自己的家庭。其中就有高他两级牛津大学的校友威尔斯,他的钱夹里有一张他和他妻子、孩子的全家福,一家五口甜蜜融融。而如今……威廉·戈尔丁不敢想象他的家人知道这一噩耗的情景。他们一起敬礼,可是牺牲了,就这样牺牲了。
威廉·戈尔丁在战争中表现出双重的性格,一方面他为自己**在战争取得的胜利而兴奋;另一方面,他看到那些被他们击败的敌人,他们丧生在大海,没有人会记住他们的名字,只有远方的家人挂念他们却不知道他们已死去,想到这里,威廉·戈尔丁感到失落。经过战争的他,原本善良的性格渐渐泯灭。
1941年12月10日,他从广播里听到了英国海军的“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在支援新加坡的战斗中全部被日本海军舰载机歼灭,无一人幸免,同时英国从此彻底退出了东南亚以及南太平洋的报道。听到这一消息,威廉·戈尔丁震住了。全国哀悼。此时,威廉·戈尔丁的爱国主义情怀已经深入骨髓,他憎恨那些法西斯势力,憎恨纳粹党。
他在报纸上看到希特勒的讲话: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的种族,其他种族都应当接受日耳曼民族的领导和统治;犹太民族是世界上*“低劣”的种族,应当对之实行种族灭绝。在报纸上看到日本天皇的讲话:大和民族是世界上***的民族,只有大和民族才能统帅亚洲各民族,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一同对抗欧美民族,与西方平分世界。这更激发了威廉·戈尔丁要打败他们的欲望。
无论是对于参战的士兵、还是普通百姓而言,战争都是一场磨难。战争带给他们的远不止是痛苦这般简单,更多的是一种折磨、打击。1940年3月,威廉·戈尔丁曾经给家里邮寄了一封信,但是他一直没有收到回复。威廉·戈尔丁不知道他们是否收到了他的信,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安好。那种牵挂、忐忑一直持续到了1941年6月,他收到了安·布鲁克菲尔德给他的回信,当妻子隽秀的笔迹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看到了曙光、希望。
妻子在信中说,家里一切安好,她是1941年3月份收到了他的信,立马回复。信中还附上了一张小女儿的照片了,她会走了,会喊爸爸了,她的眉眼很像他。威廉·戈尔丁看着妻子的信,仿佛又看到了妻子,仿佛女儿就在眼前叫他,这是战争以来,他感到的*大的幸福。他不曾想到,自己邮寄回家的信竟然会在路上走大半年。他看着妻子的*后一句话——“亲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笑了,他认真地将信折起,放在自己的贴身布袋里,这是他*有价值的东西,也是一直鼓舞他、让他坚持的信念。
威廉·戈尔丁无数次地梦见自己的家乡、梦见一个小女孩蹒跚地走路,叫他爸爸,梦见自己揽着妻子在路上散步,路边开满了郁金香。威廉·戈尔丁总是在睡梦中梦到她们,他*大的心愿就是快点结束战争,回到家乡,回到家人身边。经过战争,威廉·戈尔丁才知道之前平凡、静谧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盟军在战争中节节胜利,威廉·戈尔丁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战士们的情绪也日益见好,他们空闲的时间会准备好手榴弹、玩推圆盘和纸牌游戏,甚至通过袖珍字典学习法语。
然而,战争带来的磨难,远远不止这些,等待威廉·戈尔丁的是更加残忍、危险的事情。
2.?参加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威廉·戈尔丁接到上级通知,盟军为了使纳粹德国早日投降,加快了进攻步伐,开辟第二战场,要求英国海军直接从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和苏联两面呼应。起初威廉·戈尔丁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战役,可是当他看到收到的报告上写到——为实施这一大规模的战役,盟军共集结了多达288万人的部队。陆军共36个师,其中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约153万人。海军投入作战的军舰约5300艘,其中战斗舰只包括13艘战列舰、47艘巡洋舰、134艘驱逐舰在内约1200艘,登陆舰艇4126艘,还有5000余艘运输船。空军作战飞机13700架,其中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他意识到,此次战役非同小可。
紧接着,英国海军总指挥伯特伦·拉姆齐上将将所有的中尉及中尉以上的军官召集起来开会。他说,诺曼底登陆战役很有可能是20世纪*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大家要聚集所有精力,共同战胜这一战役,这场战争的胜利直接关系着二战的胜利,明白吗?所有军官大声回答——明白!在浑厚的男声中,威廉·戈尔丁感到了此次战役的严峻性和重要性,不知不觉握紧了拳头。
伯特伦·拉姆齐上将是威廉·戈尔丁钦佩的一个上将,不仅是因为他精湛的指挥技术以及领导水平,更是因为他在**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从容和他对名利的淡泊。大学期间,威廉·戈尔丁看了关于**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其中就有关于伯特伦·拉姆齐上将的专访。1915年,伯特伦·拉姆齐婉言谢绝了罗伯特爵士邀请他做副官的美意,正是他的这种淡泊名利挽救了他的生命,因为在日德兰海战中罗伯特爵士乘坐的“挑战”号巡洋舰被击沉,几乎无人幸存。所以,威廉·戈尔丁暗中鼓励自己,一定取得胜利!
威廉·戈尔丁被编入G编队,属于东部特混舰队,该舰队主要由英国军舰组成,共3艘战列舰,13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302艘其他军舰,2426艘登陆舰艇。威廉·戈尔丁所属的G编队主要是负责运送英国第50步兵师在“金”滩头登陆。盟军选择在诺曼底进行登陆是因为考虑6月的天气不好,利于隐蔽作战,然而这也给作战部队自身带来了困难。
1944年6月6日上午,威廉·戈尔丁带领着编队按时到达换乘区,准备开始进行登陆。然而由于诺曼底海岸风浪大作、天气恶劣,加上船上的导航由于自然原因而出现的错误,导致了登陆时间比预定时间推迟了20分钟,这就意味着登陆将错过合适的潮汐。威廉·戈尔丁下令战舰在涨起的潮水中进行,对于威廉·戈尔丁来说,这是一个困难的抉择,因为这时候前进就意味着登陆艇必须在被潮水淹没的障碍物之间卸下人员、车辆和物资。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是在涨起的潮水中前进,但是登陆的损失还不大。然而谁都料想不到的是,在登陆艇卸载完后返航时,被设在障碍物中的水雷炸沉,其中运送一个营的24艘登陆艇被炸沉20艘,损失率高达83%。一瞬间,那么多战士被炸身亡,威廉·戈尔丁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战争还在继续,登陆还要进行,他们甚至没有来得及给那些牺牲的战士举办一场葬礼,就匆匆踏上了去战争的路。
由于航空火力和舰炮火力准备时天气恶劣,所以起初盟军对德军的防御工事破坏力和影响力都不是很大,甚至盟军步兵上陆后,一度遭到德军的压制。还好威廉·戈尔丁的战舰在对德军不断地发起进攻,并且其他编队的舰炮火力召唤支援及时准确,加上盟军的水陆坦克积极配合,终于突破了德军防线取得了战略性进展。
然而6月6日晚上,由于运送工兵的登陆艇很晚才到,排除水下障碍物的工作直到涨潮过后才开始,这样使得海滩上通路很少,导致大量战舰拥挤在海滩上。威廉·戈尔丁船上的一名战士发高烧,由于登陆时将被子等御寒的物资都扔了下去,因此战士冻得瑟瑟发抖却毫无办法。威廉·戈尔丁将自己的衣服脱了下来,披在战士身上:“坚持,我们马上就要上岸了。”后来,直到将近凌晨的时候,在特种坦克支援下打通了12条通路,这才迅速疏通了海滩,保障了后续部队的登陆和推进。
6月18日,威廉·戈尔丁接到上级的命令,要把登陆场扩展到宽10万米,纵深10万米。同时,上级告诉他,盟军计划在登陆场右翼空降2个美国伞兵师,切断德军从瑟堡出发的增援,并协同登陆部队夺取“犹他”滩头,在左翼空降1个英国伞兵师,夺取康恩运河的渡河点,要威廉·戈尔丁做好支援和配合工作。在威廉·戈尔丁给下属分配工作的时候,或许是经过战争的洗礼,他们都异常平静,坚定地表示,要做好此次工作。
为了配合此次行动,威廉·戈尔丁另外率领8个加强营在5个滩头登陆,建立登陆场,在巩固和扩大登陆场后,后续部队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圣罗一线进攻,掩护右翼部队的攻击;第二阶段攻占冈城、贝叶、伊济尼、卡朗坦;第三阶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纳河推进,直取巴黎。诺曼底登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此次进攻成功之后,威廉·戈尔丁率领舰队攻击黄金海滩,黄金海滩是诺曼底登陆行动的**点。同样是由于涨潮和海相不佳的缘故,舰队登陆的时间则比犹他和奥马哈海滩的登陆行动晚了1个小时。德军在滨海小城利维拉和阿梅尔部署重兵防守,还在离海岸500公尺的内陆设置了4门155毫米的重炮,直接瞄准海岸。进攻局势极为严峻,英军在**海军“艾杰克斯”号的**炮火轰击下,终于摧毁这4门重炮,压制了德军的防卫火力。威廉·戈尔丁率领舰队在入夜之前进攻,迫使防守的纳粹部队往内陆撤退6英里。此次活动,威廉·戈尔丁的部队的损失200名官兵。
从广播里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好,威廉·戈尔丁仿佛看到了胜利就在眼前:7月1日,盟军宣布“霸王”登陆作战中的海军作战即“海王”作战胜利结束;7月3日,盟军集中14个师的兵力,向登陆场正面德军约7个师发动猛攻;7月8日,英军2个师和加军1个师在海军舰炮火力支援下,向卡昂实施**突击;7月9日,德军党卫军装甲教导师被调到维尔河地区,抗击美军的攻势,尽管该师全力奋战,仍阻止不了美军的推进;7月10日英军占领卡昂。
这期间,盟军已经攻破了敌军主力,再次登陆的任务并不严峻。威廉·戈尔丁作为一名指挥官,不断告诫战士不要轻敌。直到
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盟军彻底占领了巴黎、诺曼底,这场有史以来*大规模的一场战役结束了,威廉·戈尔丁他们胜利了。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为了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他们探讨如何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威廉·戈尔丁看着报纸上的分析,看样子第二次世界大战马上就要结束了。
1945年5月8日,威廉·戈尔丁听到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异常激动,战争终于胜利了!虽然他还在舰队中,但是战斗已经很少了,大多数时间,他和其他中尉们一起聊天或者打牌。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战争结束了!战争结束了!大家奔走相告。5年,像是一个紧箍咒一直束缚着他们,如今他们自由了,可以各自返回自己的家乡!威廉·戈尔丁恨不得立刻飞回自己的家乡,拥抱一下这些年辛劳的妻子、日渐苍老的父母还有或许不认识他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