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战略宏图 传承伟业 2 0 0 7 年1 2 月1 2 日,中组部向**请示: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迅即批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2008年12月22日,中共**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中共**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领导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或亲切看望慰问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和政策要求,勉励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
2008年3月,经中共**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2010年4月,**又将财政补助名额增加到20万名。2011年,**又将财政补助名额增加到30万名。
截至2011年底,累计已有2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全国共选聘大学生村官30多万名,目前在岗21.2万名,覆盖全国1/3以上的行政村。
经过几年来的扎实推进,这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计划,赢得了普遍欢迎和广泛赞同。3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骨干力量,为基层党政干部队伍储备了重要力量,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人才。
“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响亮的品牌。 **节 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源头工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这是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高度作
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胡锦涛同志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和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广泛、*可靠、*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基层选拔人才是传统
我们党一贯的用人方针是,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历史表明,从战争岁月到和平年代,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重在工农群众中培养锻炼干部,推动青年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我国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里面涌现了一大批**人才,他们跟着祖国一起��大,经历了上
山下乡,虽然历经波折,但时代锻炼了他们自强不息的性格,与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丰富经历和阅历,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和能力,培养了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成为了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各
行各业的骨干和表率,成为整个**和社会的重要支撑,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有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有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现代化、知识化”的方针,我国从1980年起开展选调**大学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20多年来,选调生总数已达10多万,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各级部门中的骨干。实践证明,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江泽民同志指出:“干部如果不到实践中去经过一番扎实的磨炼,是不可能担当起改革和建设的重任的。”胡锦涛同志强调:“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让大学生到*基层锻炼,从农村*基层选拔党政干部,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从国情出发培养各行各业骨干人才的实际需要。
基层造就人才是基础
各级党政机关迫切需要经过基层艰苦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政干部的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是从学校门进入机关门的干部,各级党政机关干部从工人、农民中成长起来的越来越少。2007年,党的十七大结束之后,中组部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大范围的调研活动,对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四川、陕西6省1386个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8580名35岁以下的公务员中,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考的3821名,占44.53%;有2年以上务农经历的13名,仅占0.15%;有企业工作经历的522名,占6.08%;有社区工作经历的84名,占0.98%;有教师、医生、战士经历的1413名,占16.47%;有其他工作经历的2727名,占31.78%,并且这部分人多数也是高校毕业后不满2年就考上公务员的。
此次调查证实,省级党政机关35岁以下的公务员中大部分是“三门”干部,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就越少。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就会造成我国干部队伍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不了解基层的人越来越多。干部队伍的这种结构性缺陷如不抓紧解决,就会有领导机关脱离基层、脱离实际的危险,就会使干部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时缺乏一种深厚的、内在的和情感上的动力。
基层锻炼人才是需要
广大乡镇****急需补充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经受过历练的基层干部。
30多年来,农村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营制度,到取消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的税费改革,再到开展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全面推动了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和进步。农村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传统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深刻变动,诸多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对乡镇工作也提出了很多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而与此相对的是,乡镇基层长期处于减员减编的情况,乡镇干部队伍“固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乡镇干部队伍存在“固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交流提拔较少,长期不动的占有较大比例。二是年轻干部补充不足,年纪偏大的干部占有较大比例。乡镇条件差、工作累,留不住人,许多年轻干部包括选调生待上一两年就调走了。三是来源相对单一,考试录用和上级下派的占有较大比例。这样就导致乡镇党委政府的角色、职能转变不到位,跟不上农村综合改革步伐,没有完全从“刮宫引产、催粮要款”的传统思维定式中摆脱出来,在工作中存在业务能力局限化,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任务要求;思想僵化,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
受能力差;办事程式化,在工作中不懂得适当变通、灵活处理;对工作缺乏激情等问题,导致出现了在群众面前存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乡镇干部队伍的活力,制约了机关效能的提速。
李源潮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事创业,争取成为乡镇基层干部的重要来源。”大学生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和积极创新的特点,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让他们在农村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就是把党政干部培养链深深扎根于基层人民群众之中,扎根到农民这个中国*大的社会群体之中,深入了解民情,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同时,在基层干事创业中不断磨炼,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基层阅历,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一支有效的生力军。
我们党的血脉在人民,根基在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对中国社会有深刻理解的骨干力量;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一代又一代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接班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就是要进一步改善干部来源结构,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特别是工农的党政干部选拔培养链,保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中国基层社会有深刻理解,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