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COM原理与应用
QQ咨询:
有路璐璐:

COM原理与应用

  • 作者:潘爱民 刘彤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022688
  • 出版日期:1999年11月01日
  • 页数:457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不仅介绍了C0M的基本原理及其扩展知识,还讲述了MTS及COM+的一些知识。全书分为三
    部分,**部分为C0M基础,第二部分为C0M扩展,第三部分为COM应用与发展,介绍了组件化程序设
    计思想以及多层软件结构模型。读者在学习了COM的基本原理之后,结合MTS和C0M+所倡导的一些
    概念,就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来理解和使用C0M及C0M+了。
    片断:
    nbsp;C0M,即组件对象模型,是一种以组件为发布单元的对象模型,这种模型使各软件组
    件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方式进行交互。C0M既提供了组件之间进行交互的规范,也提供了
    实现交互的环境,因为组件对象之间交互的规范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语言,所以COM也
    可以是不同语言协作开发的一种标准。
    即使读者对COM还不太了解,我想读者对OLE(objectlinkingandembed出ng,对象链接
    和嵌入)应该不会陌生。OLE技术以COM规范为基础,OLE充分发挥了COM标准的优
    势,使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具有极强的可交互性。如果没有OLE的支持,Win-
    dows操作系统则会逊色很多。但是,C0M规范并不局限于O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COM原理
    第1章概述
    1.1COM的起源
    1.1.1OLE的发展历史
    1.1.2组件的产生
    1.1.3面向对象的组件模型——COM
    1.2COM结构
    1.2.1对象与接口
    1.2.2客户/服务器模型
    1.2.3COM库
    1.3COM特性
    1.3.1语言无关性
    1.3.2进程透明特性
    1.3.3可重用性
    1.4COM的发展前景
    1.4.1COM与Windows操作系统
    1.4.2COM与数据库
    1.4.3COM与Intranet应用
    1.4.4COM与Internet
    第2章COM对象和接口
    2.1COM对象
    2.1.1COM对象的标识——CLSID
    2.1.2COM对象与C++对象的比较
    2.2COM接口
    2.2.1从API到COM接口
    2.2.2接口定义和标识
    2.2.3用C++语言定义接口
    2.2.4接口描述语言IDL
    2.2.5接口的内存模型
    2.2.6接口的一些特点
    2.3IUnknown接口
    2.3.1引用计数
    2.3.2实现引用计数
    2.3.3使用引用计数规则
    2.3.4接口查询
    2.3.5COM对象的接口原则
    2.3.6QueryInterface成员函数的实现
    2.3.7COM对象和接口图示法
    2.4字典组件例子程序
    2.4.1组件程序DictComp
    2.4.2客户程序DictCtrl
    第3章COM的实现
    3.1进程内组件和进程外组件
    3.1.1进程内组件
    3.1.2进程外组件
    3.2通过注册表管理COM对象
    3.2.1注册表结构
    3.2.2COM组件注册信息
    3.2.3COM组件的注册操作
    3.3类厂(classfactory)
    3.3.1类厂和DllGetObjectClass函数
    3.3.2COM库与类厂的交互
    3.3.3类厂的实现
    3.3.4类厂对组件生存期的控制
    3.4COM库
    3.4.1COM库的初始化
    3.4.2COM库的内存管理
    3.4.3组件程序的装载和卸载
    3.4.4常用函数和HRESULT
    3.5COM实现过程
    3.5.1进程内组件与客户的协作过程
    3.5.2进程外组件与客户的协作过程
    3.6字典组件例子程序的实现
    3.6.1字典组件类厂的实现
    3.6.2字典对象的实现
    3.6.3全局引出函数的实现
    3.6.4客户程序DictCtrl
    第4章COM特性
    4.1可重用性:包容和聚合
    4.1.1包容和聚合
    4.1.2包容实现
    4.1.3聚合实现
    4.1.4聚合例子程序
    4.2进程透明性
    4.2.1列集(marshaling)
    4.2.2自定义列集
    4.2.3标准列集
    4.2.4标准列集的实现
    4.2.5进程外组件例子程序
    4.3**性
    4.3.1WindowsNT**机制
    4.3.2激活**性
    4.3.3调用**性
    4.4多线程特性
    4.4.1Win32线程和COM线程
    4.4.2列集和同步
    4.4.3套间线程
    4.4.4自由线程
    4.4.5进程内组件的线程模型
    第5章用VisualC++开发COM应用
    5.1Win32SDK和MFC介绍
    5.1.1Win32SDK
    5.1.2MFC基础:应用类和窗口类
    5.1.3MFC应用结构
    5.1.4MFC库结构
    5.2MFC对COM应用的支持
    5.2.1用嵌套类实现COM接口
    5.2.2接口映射表
    5.2.3CCmdTarget类实现IUnknown
    5.2.4COM引出函数和类厂实现
    5.2.5MFC对COM支持小结
    5.3用VisualC++开发COM应用
    5.3.1利用AppWizard创建COM程序工程框架
    5.3.2利用ClassWizard添加COM对象类
    5.3.3ATL介绍
    5.4VisualC++与ActiveX应用
    5.4.1MFC对自动化的支持
    5.4.2MFC对ActiveX控制的支持
    5.4.3MFC对复合文档的支持
    第2部分COM扩展
    第6章可连接对象
    6.1可连接对象结构模型
    6.1.1客户与可连接对象的关系
    6.1.2可连接对象的基本结构
    6.1.3客户方基本结构
    6.2实现可连接对象(源对象)
    6.2.1枚举器
    6.2.2源对象和IConnectionPointContainer接口
    6.2.3连接点和IConnectionPoint接口
    6.2.4建立连接过程
    6.3客户-源对象-接收器的协作过程
    6.3.1接收器的实现
    6.3.2事件的激发和处理
    6.3.3与出接口有关的类型信息
    6.4可连接对象的程序实现
    6.4.1用IDispatch接口作为出接口
    6.4.2MFC对连接和事件的支持
    6.4.3用MFC实现源对象
    6.4.4用MFC在客户程序中实现接收器
    第7章结构化存储
    7.1结构化存储基础
    7.1.1从文件系统进展到结构化存储
    7.1.2存储对象和流对象
    7.1.3用结构化存储设计应用
    7.2结构化存储特性
    7.2.1访问模式
    7.2.2事务机制
    7.2.3命名规则
    7.2.4增量访问
    7.3结构化存储实现:复合文档
    7.3.1LockBytes对象和ILockBytes接口
    7.3.2复合文档API函数介绍
    7.3.3零内存保存特性和IRootStorage接口
    7.3.4存储对象、流对象和文件的CLSID信息
    7.3.5复合文档与结构化存储
    7.4**对象实现
    7.4.1**接口
    7.4.2**对象的存储特性
    7.4.3**对象例子程序
    7.4.4复合文档例子程序
    7.5本章小结
    第8章命名和绑定技术
    8.1名字技术基础
    8.1.1COM名字对象
    8.1.2使用名字对象:绑定过程
    8.2IMoniker接口
    8.2.1名字管理
    8.2.2利用IMoniker实现绑定
    8.2.3管理复合名字对象
    8.2.4名字解析
    8.3复合名字对象
    8.3.1复合名字对象结构
    8.3.2ROT和绑定环境对象
    8.3.3复合名字对象绑定过程的剖析
    8.3.4IOleItemContainer接口
    8.4COM名字对象分类
    8.4.1COM提供的系统名字对象
    8.4.2URL名字对象
    8.4.3自定义名字对象
    8.5COM名字对象的应用
    8.5.1服务程序中名字对象的应用
    8.5.2客户程序中名字对象的应用
    第9章统一数据传输
    9.1统一数据传输基础
    9.1.1数据交换与传输协议的分离
    9.1.2应用:剪贴板和拖-放
    9.2数据传输机制
    9.2.1数据结构FORMATETC和STGMEDIUM
    9.2.2数据对象和IDataObject接口
    9.2.3通报连接机制
    9.2.4有关数据对象的小结
    9.3通过剪贴板传输数据
    9.3.1剪贴板协议机理和用法
    9.3.2MFC对剪贴板的支持
    9.3.3支持剪贴板操作的例子程序
    9.4拖-放数据传输协议
    9.4.1OLE拖-放传输协议
    9.4.2MFC对拖-放特性的支持
    9.4.3支持拖-放特性的例子程序
    第10章分布式COM(DCOM)
    10.1DCOM基本结构
    10.1.1从COM转向DCOM
    10.1.2DCOM对象的定位
    10.1.3列集(marshaling)
    10.1.4对象RPC
    10.1.5DCOM特性
    10.2对象激活
    10.2.1创建DCOM组件(一)
    10.2.2创建DCOM组件(二)
    10.2.3远程创建进程内组件:代理进程(surrogate)
    10.2.4如何连接到指定的远程对象实例
    10.3连接管理
    10.3.1更好地控制远程对象的生存期
    10.3.2pinging机制
    10.3.3连接点管理
    10.3.4连接传递
    10.4并发管理
    10.4.1线程模型
    10.4.2消息过滤器
    10.5DCOM**模型
    10.5.1**性策略
    10.5.2**性配置
    10.6本章小结
    第3部分COM应用与发展
    第11章自动化(Automation)对象
    11.1自动化对象基础
    11.1.1自动化产生与发展
    11.1.2属性和方法
    11.1.3类型库和ODL
    11.1.4IDispatch接口
    11.1.5自动化兼容的数据类型
    11.1.6参数顺序、可选参数和命名参数
    11.1.7IDispatchEx接口
    11.2自动化对象实现
    11.2.1类型库支持
    11.2.2Invoke函数实现
    11.2.3异常处理
    11.2.4多语种——本地化
    11.2.5用CreateStdDispatch函数实现自动化对象
    11.3自动化对象应用
    11.3.1双接口
    11.3.2迟绑定和早绑定
    11.3.3自动化集合对象
    11.3.4以IDispatch作为出接口
    11.3.5自动化控制器
    11.4自动化对象编程
    11.4.1MFC对自动化对象的支持
    11.4.2COleDispatchDriver类
    11.4.3在VisualBasic中使用自动化对象
    11.5例子程序
    11.5.1例子程序1——具有计算器功能的自动化对象
    11.5.2例子程序2——自动化客户程序
    11.5.3例子程序3——在Excel中使用计算器对象
    第12章ActiveX控制
    12.1ActiveX控制基础
    12.1.1实地激活
    12.1.2属性页
    12.1.3属性变化通知
    12.2ActiveX控制结构
    12.2.1ActiveX控制基本结构
    12.2.2包容器基本结构
    12.2.3IOleObject和IOleClientSite接口
    12.2.4IOleControl和IOleControISite接口
    12.2.5用于ActiveX控制的标准分发ID
    12.2.6ActiveX控制的其他一些特点
    12.3ActiveX控制与Internet
    12.3.1从桌面环境转向Internet
    12.3.2包装ActiveX控制
    12.3.3许可证管理
    12.3.4Web页面中ActiveX控制的初始化
    12.3.5脚本支持与初始化**性
    12.4ActiveX控制开发和应用
    12.4.1用MFC实现ActiveX控制——Smile例子程序
    12.4.2用MFC实现ActiveX控制包容器——Smiley例子程序
    第13章基于COM的程序设计
    13.1组件化程序设计
    13.1.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13.1.2组件的概念和特点
    13.1.3基于COM的组件化程序设计方法
    13.2MTS介绍
    13.2.1MTS基本结构
    13.2.2MTS程序设计概念
    13.2.3MTS管理程序
    13.2.4MTS特性
    13.3多层软件结构
    13.3.1应用结构的发展
    13.3.2多层应用软件结构
    13.3.3多层结构的优点
    13.4用COM设计Web应用
    13.4.1Web应用基本结构
    13.4.2ASP与COM组件
    13.5本章小结
    第14章COM发展——COM+
    14.1COM+基本介绍
    14.1.1WindowsDNA策略
    14.1.2COM+基本结构
    14.1.3对象环境
    14.2COM+系统服务介绍
    14.2.1COM+队列组件
    14.2.2COM+事件模型
    14.2.3负载平衡
    14.2.4内存数据库(IMDB)
    14.2.5对其他服务的增强
    14.3COM+应用开发
    14.3.1应用?book_preface=序言
    从酝酿写这本关于C0M的书到*后完成本书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整个写作过程甚
    为艰难,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本书的写作并不顺利。不过,*后总算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当
    然,是否实现了当初的愿望还得由读者来评判。
    促使我写作这本书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自己学习C0M的时候并不轻松,因为
    我找不到合适的资料;后来我就去读C0M规范,但是COM规范言简意赅,说得很不清楚,
    经常把我弄得稀里糊涂,后来通过一些实践经验,才明白了很多。其次,很多读者和朋友
    经常向我咨询如何学习COM,让我**一些资料或者参考书,我也就尽我所能,为他们作
    一些介绍,但很难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参考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看到国内市场
    上几乎买不到系统介绍C0M的中文书,连翻译的书都看不到。由此我就萌生了写作本书
    的今斗。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参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但在讲述C0M各项技术时,却并没
    有直接引用这些资料中的内容,更不是简单的翻译。我希望能够根据我在学习C0M过程
    中的一些体会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学习顺序,引导读者走上学习COM的捷径;我也希望能
    够把我对C0M的理解融入书中,使读者更快地领会C0M的技术精华。全书按三部分来
    讲述COM:**部分为COM基础,在写作这部分内容时,我参阅了“InsideCOM”(《COM技
    术内幕》,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一书,但重新调整了内容结构,并增加了一些关
    于Windows开发和VisualC++、MFC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为COM扩展,在讲述这部分
    内容时,我参阅了“InsideOLE”一书,但因为此书主要是针对OLE讲述一些技术专题,所以
    我删去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并补充了一些*新的资料;第三部分为COM应用与发展,这
    部分内容我主要参阅了Microsoft提供的技术资料,由于这些技术发展变化很快,所以我尽
    可能按照*新的版本讲述。
    本书不仅介绍了COM的基本原理,也讲述了MTS以及COM+的一些知识,所以阅读
    本书可以了解到与C0M相关的技术。本书的第三部分还介绍了组件化程序设计思想以
    及多层软件结构模型,这是目前计算机软件的一个发展方向。C0M作为Windows平台上
    的组件对象模型,为组件化程序设计和多层软件结构提供了基础平台。因此,读者在学习
    了C0M的基本原理之后,结合MTS和COM+所倡导的一些概念,就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来
    理解COM和使用COM了。
    Microsoft引用术语非常随意,这为本书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COM技术涵盖面
    非常广,涉及到的术语又非常多,有大量的术语没有标准的中文说法,比如,“marshaling”、
    “moniker”、“apartment”等,对于这些术语,我都采用意译的方法,尽可能地把这些词在COM
    范畴中的真实含义表达出来,同时还能符合汉语的习惯。如果本书的这些术语表达欠妥,
    或者与其他书籍的译法有出入,还请读者见谅。
    *后,我要感谢所有直接或间接为本书作出贡献的同事或朋友。首先,我要感谢我的
    妻子,没有她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理解,我很难写成这样一本技术专题书。其次,我要感
    谢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和方正技术研究院的许多同事和朋友:吕肖庆和邹维给了我很多帮
    助,他们的鼓励曾经使我克服了许多困难;杨巍使我转到C0M的研究上来,并一直支持我
    从事相关技术的研究;孙杰、吕思伟、顾磷、王婷、赵绍君等几位研究生为我营造了很好的
    学习和使用C0M的气氛,与他们的多次讨论使我受益匪浅。
    我也要向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张伟伟先生表示谢意,他为我提供了一些*新的技
    术资料以及技术信息。*后,我要向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汤斌浩先生表示感谢,与他的愉快
    合作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潘爱民
    1999年6月于北大蔚秀园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