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正确提问的益处
1.1引言
任何一个喜爱电影的人,都会关心时下的新电影拍得到底怎么样。我们是马上去看,还是等我们常去的租片店摆出来,或者干脆不看?电影行家铺天盖地,对我们指手画脚,我们听谁的见解好呢?见解得来容易,人人都有一种,但哪个电影行家有本事给我们一个可信赖的见解?哪个权威人士能正经地拿出点有说服力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结论?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影迷。不过正和读者你一样,我们才不想去把所有电影看个遍,但要定下来看哪个不看哪个就难了。要是想叫这个选择简单些,我们通常去一个很不错的网站:
可是,一进到这个网站,你就会发现电影行家们彼此之间也总是针尖对麦芒。选任何一部你想看的电影,看看这片子的影评,你会发现,无论有多少影评人厌弃它,也总会有人对它赞不绝口。同样,挑个影史上*受欢迎的电影,再来看看影评。如何?也有行家对它嗤之以鼻呢。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医生、议员、建筑师、管道工,还有侦探在他们自己内部对于特定环境下该如何行事都众说纷纭。这些专业人士尚且如此,我们这些意见接收者又该怎么办呢?对于这一问题,这本书里有我们所知*好的答案。你得学会一些技巧、树立一些态度,这样你就能自己决定该采用哪个见解。
作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你必须对所见所闻作出选择。有一种选择,是只消原原本本把你遇到的一切接受下来。如果你不假思索地这样做了,就会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东西,任谁也不想做别人的精神奴隶吧。
还有个更为积极、也足以让你自豪的选择,是自己提出问题,力求对事物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本书正是为喜欢第二种选择的读者而设的。我们会给你很多指导,教给你该问哪些问题,什么时候提出这些问题,不过目前我们想说的唯有一句话:通往合理结论的途径,始于提问。
1.2批判性思维来了
批判性聆听与阅读——换句话说,就是对你听到和读到的东西进行系统评价——需要一整套技巧与态度,而它们是围绕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批判性问题建立的。我们将逐一学习这些批判性问题,力求有朝一日能综合运用它们,确立可行的*佳决策。如果效果理想的话,这些问题会变成你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你在一本书中读到的文字。
我们本来也可以把这些问题列成表单,告诉你照着做即可,但像现在这样以一个问题体系的形式来表达,更符合好奇、质疑、智力冒险这些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要在思考时做到**谨慎似乎是个永远无法完结的计划,是个不断寻找却无法到达结局的故事。批判性问题为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提供了一种激励与指向,它推动我们孜孜前行,去不断追寻更完善的见解、决定和判断。
所以,我们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指的就是:
1. 意识到一系列彼此关联的批判性问题;
2. 有适时提出和回答这些批判性问题的能力
3. 有主动运用这些批判性问题的意愿。
本书的目标,就是促进你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
批判性问题要求被询问的对象作出回应。我们在通过这些问题告诉他:我对你的想法十分好奇,我想有进一步的了解,帮我一下。我们提出这个要求并不是要挑衅对方,这反而是我们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批判性问题能够提醒所有听到问题的人(包括我们自己)留意他们想法中的漏洞,并为他们的改进工作指引方向。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出自想完善自己想法的愿望。因此你提出批判性问题的*关键目标就是:为改良自己的想法和结论找到更正确的方向,制定更完善的计划。
批判性问题还可以帮你提升写作与演讲的能力。因为在下列的场合:
1. 对某篇文章或者教科书、期刊与因特网上给出的论据做出批判性回应;
2. 评判某个讲座或者演讲的水准;
3. 构建一个论证;
4. 根据某个阅读任务写一篇论文;或者
5. 在课上参与讨论,
批判性问题都能给你协助。
注意:批判性思维意味着,要意识到一系列彼此关联的批判性问题,并有适时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与意愿。
作为一名公民和消费者,你会发现批判性问题能有效地帮助你在投票和购物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并且能提升你的独立思考意识,让你变得更为自信。
1.3海绵与淘金:两种思维模式
有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与海绵遇到水时的反应类似——那就是吸收。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你吸收的信息越多,就越能理解到它的复杂多样。你通过海绵式思维获得的知识,可以给往后更复杂的思考打下基础。
海绵式思维的第二个好处,是它的相对被动性。它一般比较快捷简单,并不需要繁复艰辛的脑力劳动,在给出的材料清晰明了、饶有趣味的时候更是这样。海绵式思维要求的基本脑力劳动不外乎两点:全神贯注、牢记在心。
如果你想成为有思想的人,吸收信息固然为之提供了有效的开端,但这种海绵式思维存在着一个致命缺陷。它无法提供方法让我们确定哪些信息与见解值得相信,哪些需要反对。要是一个人始终用海绵式思维来读书的话,那么他相信的就是任何他*后读到的东西。随便遇到一个什么人,就做了他的精神傀儡,这对个人和集体来讲都是十分可怕的。在这里决策变成了偶然因素的集合,而不是深思熟虑后的判断。
我们觉得,你*好自己选择要去吸收什么、忽略什么。要想做出这样的选择,你阅读时得带着一种特殊的态度——那就是提问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你主动地参与其中。作者在试图跟你讲话,你就得尝试做出回应——虽然他根本不在你身边。
我们就把这种互动的思维方式叫做淘金式思维。淘金的过程,为那些积极的读者与听众判断事物的价值提供了一个示范模型。淘金的工作颇有挑战性,有时还相当冗长烦人——不过,其褒奖也会十分丰富。要想在对话当中的砂石里淘出黄金,需要你频繁提问,思考答案。
海绵式思维重在得到知识,淘金式思维则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其进行积极的互动。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要淘得智识之金,你的淘罐里面总要有些东西供你来评价。要评价某些论述时,你也总需要有些知识积累,这些知识就是你平日里吸收的见解。
展板1.1 心理测试:我是否在淘金?
√ 当某人想要我相信某事时,我是否会问“为什么”?
√ 想到正在讨论的事情可能存在的问题,我是否会把它记下来?
√ 我评价过正在讨论的事情吗?
√ 如果某个话题针对的是已经讨论过问题的合理性,我是否还会形成自己的结论?
我们来更仔细地分析一下,这两种方法是怎样引导不同的行为的。一个人要是采用海绵式思维,会怎样去阅读?他会小心谨慎地阅读书上的字句,尽自己所能牢记在心。他会给关键的字句圈圈点点。他会归纳主要的论题与观点,还会时时翻检自己做的记号和笔记,保证不遗漏任何重要的东西。他的任务,就在于找到作者所讲的一切,再把这些内容理解好。他记下了作者的推理过程,却不去进行评价。
使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又会怎样做呢?她也希望通过读书中得到新知识,这与使用海绵式思维的读者相同。而不同之处是,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自问若干问题,好去发现可行的*佳决策或想法。
运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会不断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些观点?他会在页边写下作者推论中存在的问题,不停地与读到的材料进行互动。他的目标是要批判性地评价这些材料,再基于自己的评价得出属于他个人的结论。
1.4 淘金式思维示例
美国社会有个主要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那就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枪支管制法律。关于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下面的这种观点,试着判断一下作者的论述有没有说服力。
主张取缔枪支的论证,大多都是无稽之谈。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现有法律的实施力度,而不是去设立更多的枪支管制法律。有种荒谬的说法认为,绝大多数杀人犯都是普通人,是些遵纪守法的良民,他们出于一时的愤怒杀死亲朋好友,就因为手头有枪可用。可其实,所有对于谋杀案件的研究都表明,绝大多数的杀人犯都是职业罪犯,有毕生的暴力犯罪前科。典型的杀人犯,平均至少有6年的前科,另有4次的重罪被捕记录。
另一种同样荒谬的说法是,持枪的人全是些无知的乡巴佬,他们根本不晓得什么暴力不暴力。但所有的研究一致显示,平均来讲,持枪者与不持枪者相比,往往受过更好的教育,从事更体面的工作。通过申请获准持枪的包括下列人士:埃利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让·里沃斯(Joan Rivers),唐纳德·特兰普(Donald Trump),还有大卫·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就算枪支法律真能潜在性地减少与枪支有关的犯罪,我们也只要保证现有法律的实施就足够了。如果我们有了更强有力的法律,法庭却没法实施它,那要这法律还有什么用呢?
如果你用的是海绵式思维来看这段文字,你多半会设法记住作者提出的我们不需要进一步控制枪支的理由,这会让你吸收一些知识。但你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这些理由呢?你只有用上淘金式思维,才能做出判断——也就是说,只有靠提出正确的问题,才能做出判断。
通过正确提问,你会发现作者的论证当中存在很多薄弱之处。不妨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 作者所谓“压倒性多数”或者“典型的杀人犯”是什么意思?出于一时的愤怒杀死亲朋好友的良民,现如今还只占极少数吗?
2. “持枪的人”是什么意思?他们是否购买了那些枪支管制法律所禁止的枪支?
3. 作者列举的研究资料是否充分?他的样本在大小、随机性与多样性方面是否充足?
4. 枪支管制是否有什么好处没有被提及?是否有与作者观点相悖的重要研究结论遭到忽略?
5. 因为某些名人有枪就断言持枪合理,这样的假设对吗?这些人对于赞成和反对持枪,又是否具有专业知识?
6. 如果手枪被禁用,每年被手枪杀死的人中有多少人会幸免于难?
7. 本文作者为什么不去解释一下,我们该如何加强现有法律的实施力度?
要是你喜欢提出这类问题,那这本书正是为你而设的。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你了解,该什么时候提问,如何提问,使你有能力决定要相信什么。
淘金式思维*重要的特点,是一种互动性的关联,是作者与读者、讲述者与聆听者之间的对话。你愿意接受对方的观点,但他得先对你的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显然,海绵式思维也有能派上用场的时候。很多人惯于使用这种方法,并通过它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你要养成淘金式思维的习惯就远没有那么容易了,这多少是因为你没有经过恰当的培训和实践的缘故。所以本书在教你正确提问之余,还会常给你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哩。
1.5淘金:提出批判性问题
如果他人的话总是说得明白晓畅,他人的想法都能为我们清楚**明,演讲和写作的人推理从不出错,博学多识的人对待重要的问题都有一致答案,那该有多轻松呀。我们大可以被动地阅读聆听,将思考大任扔给那些人做主就是啦。
然而,实际的情形却决然相反。通常人们的推理并不明白晓畅,他们往往遗漏重要的因素,那些被表现出来的因素,又经常不清不楚的。所以,你只好需要些批判性阅读与聆听的技巧,来帮你判断出哪些东西有意义,帮你把清晰的观点与大多数含混不清的观点区别开来。
别人说法中的错漏,才不会总是主动送上门让你发现哩。这就要求你不断提出批判性问题,做个积极的阅读与聆听者。*佳的研究策略,就是批判提问式(critical-questioning strategy)策略,因为这些问题有一个很强大的优势——就是即使你对于当下讨论的题目所知甚少,也问得出若干探究性的问题。打个比方说,你虽然不是个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却大可以对日托**是否能满足需要这一讨论提出批判性问题呢。
1.6“正确答案”
我们能不能为困扰我们的问题找到明确的答案,往往取决于问题的类型。关于自然世界的科学性问题,*容易找到能为绝大多数理性人认可的答案。因为自然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人类社会更加可靠,也更容易预见。虽然我们无法彻底弄清楚地球到月亮的**距离,抑或新近发现的某块古代文明遗骨的准确年代,但在自然环境维度上,人们能够达成共识的领域还是很广阔的。因此,在自然科学中,我们通常可以获得“正确答案”。
但有关人类行为及其意义的问题可就不一样了,人类行为的原因太过复杂,通常我们只能对某一行为何时出现,为什么出现作出一些合理的推测,要想更进一步的话我们恐怕就无能为力了。但我们偏偏又那么在乎对人类行为的描述与解释,自然也就希望堕胎率、肥胖症的危害、虐待儿童的原因等问题能有一个符合我们自己期望的解释。因此,我们会把自己的偏好带进所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当中,并且对那些与之不符的观点嗤之以鼻。
我们人类的行为实在是太过纷纭杂沓了,所以就算是关于人类行为问题现存的*佳解释,也还是不能避免其本质上的或然性 。就像体育锻炼是否对心理健康有好处这一问题,我们了解的证据已经那么全面细致,却还是不能对其有确切的定论。但为了不沦为“空心人 ”或“迷惘的人 ”,我们仍需要对人类行为问题给出某种解释。我们还要认识到这种解释是基于人类行为的或然性而不是必然性,这能让我们更虚心地接受不同的意见。我们自己的想法毕竟是很容易出错的,所以我们要恭敬地聆听反对的声音,他们也有可能是正确的呢。
那些要求你*仔细钻研的论题,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往往探讨的是在“理性人”中存在诸多争议的问题。其实,很多论题之所以有趣味,恰恰是因为在如何解决这些论题的层面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任何争论中,都不只存在一种观点,有很多种观点都能凭借合理的论据得以立足。而在社会性争论中,你几乎不能对哪种观点断言:“这显然是个正确的观点。”这种必然性要是存在,理性人们就无需再就这一论题论辩不休了。在本书当中,我们要集中讨论的就是这些社会性争论。
虽然你没有必要为社会性争论找到一个“正确答案”,本书还是可以教你技巧,让你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相关信息找出*妥帖的答案。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在未确定事实的情况下当机立断,这时我们常常来不及或是没办法发现很多重要的真相。比方说,你的某个亲人或朋友说他胸口剧痛,要你送他去急救,你要是还惦记着对他的说法提出批判性问题,那就真有些愚蠢了。
1.7 先问问“谁关心?”
正确提出批判性问题虽然不容易做到,却能让我们的批判性思考变得有价值。要想正确提出批判性问题,你就要认识到,哪些问题对你来说至关重要,而哪些是无足轻重的。要是某个争论的结果对于你和你的团队都没什么价值,你就不用像面对重要问题时那么卖力气了。比方说,对保护濒危物种的支���和反对意见进行一番批判性评价就很有意义,因为这些不同的观点会在社会上造成迥异的重要影响。而要是花费精力去评估多数公司行政人员是不是*喜欢蓝色,就不是那么有意义了。
你的时间十分宝贵。在花时间对某一论题进行批判性评价之前,请先问一声:“谁关心?”
1.8 弱批判性思维与强批判性思维
前面的章节提到,你对许多个人与社会论题本来就有自己的见解。你想要马上就这些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些问题包括:卖淫是不是应该合法化?酗酒是疾病,还是有意为之的恶习?乔治·布什是个成功的总统吗?这些原有的想法往往会被你带到阅读和聆听中去。
批判性思维可以对你本来的想法进行(1)捍卫或者(2)评价修正。理查德·保罗 教授把批判性思维分成强弱两种,来帮我们领会这两种迥异的批判性思维用法。
注意:弱批判性思维乃是那种捍卫你当前想法的批判性思维。强批判性思维则用于评价所有的(特别是你自己的)主张和想法。
要是你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你本来的想法或者别人传授给你的观点,就是在进行弱批判性思维。为什么称其为弱批判性思维呢?是因为这种批判性思维的用法,其目的并不在于追求美德和真理,而仅仅在于拒斥并消灭那些与你相左的见解和推论。如果把支配和战胜异己视为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会让批判性思维内蕴的人道精神及进步力量遭到毁坏。
与此相反,强批判性思维要我们对一切主张都来提出批判性问题,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强迫自己对原有的想法做一番批判性检查,能让我们免于走向自欺与盲从。抱着当前的想法一成不变固然轻松,尤其是在有许多人同声附和的时候。可是一旦我们选择了这条轻松的道路,就很有可能犯下无谓的错误。
强批判性思维也不是一定要强迫我们放弃原有的想法,甚至还能帮助我们坚定它们,因为对这些想法进行批判性的检验,有时可以加强我们对它们的原始认同。很久以前,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John Stuart Mill)就曾警告我们,没有借助强批判性思维而形成的观点只能是空中楼阁:
只知自己一方观点的人相当于一无所知。其理由或许充分,也无人能够将其驳倒。但如果他同样无法驳倒对方的推论,他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办法立足。
我们引以为傲的某种观点,应该是经过筛选的。但我们要先对可供选择的所有观点进行理解和评价,才能从中进行筛选。
1.9令人满足的淘金式思维
亲力亲为往往比旁观来得有趣。做得精彩也往往比简单去做更让人乐在其中。你如果开始使用用本书教给你的互动式方法,就会在阅读与聆听时体会到一种自豪感,就像那种你成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自豪感一样。
批判性思考者知道何时对某种观念和见解表示拒绝,也了解这样的决定为什么是恰当的,这让他们感到满足。如果你经常使用淘金式思维,那么一切想进入你头脑的东西,一定都被系统地考察过了。当某种观念与信念真的通过了这里讲到的那些标准时,它们就值得去赞同——至少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的时候不妨如此。
想像一下,如果你对接受或拒绝别人的某个意见的原因了然于心,那感觉该多么美妙。人们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见解,通常会这样反应:“哈!这不过是你的一家之言罢了。”但问题并不在于这些观点是谁提出的,而在于它们是不是真知灼见。学会了本书讨论的批判性问题之后,你就能体会到看透某些见解荒谬之处的那种满足感。
海绵式思维也常常会让人满足,因它会让你积累信息,在对这些信息的质量做出评价以后,你就可以用来形成强有力的结论。只要多留意别人忽略掉的事物,你的阅读与聆听自会更加丰富。一旦你学会系统地筛选信息与见解之后,你或许会一生致力于阅读更多的书籍,好确定哪种见解有意义,并对那些与你观点迥异的人雄辩滔滔。
1.10有效交流与批判性思维
随着你的思维越来越有批判性,你将学习到许多能帮你改进写作与演讲水平的技巧。在写作与讲话时,它可以帮助你了解那些谨慎的思考者期待的是什么。在评价你的作品与演讲时,善于思考的人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引导你们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而这刚好也是你的意愿。我们要你提出的批判性问题中,还有几个可以提醒你注意在写作和演讲中应该避免的毛病。
虽然本书旨在强调有**的思维方法,但与**的交流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故怎样进行**交流也将成为贯穿全书的主题。如果再有合适的机会,我们还会来谈一谈批判性思维技巧为什么会成为良好交流的助力。
1.11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新的批判性思维技巧,跟学习新的身体技能差不多。单靠人家告诉你如何去做或者单看人家做是无法学会的。你需要进行实践,这种实践常常很辛苦,但一分耕耘也有一分收获。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尽量让你轻松地学习,但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不经过大量实践练习可不行。
每章结尾处的习题与答案示例,都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好做一下这些习题,做完以后,拿来和我们的答案核对一下。我们给出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结论,但它们能教你如何运用提问的技巧。我们有意不为每章结尾的“练习3”提供答案,目的是给你机会用该章所学的知识,自己找出答案。我们希望,你可以感受到脱离我们的指导而独立解答问题的那种成就感。
正确问题小结
为了让你对本书提供的思维技巧有初步认识,我们列出了以下批判性问题。等你读完这本书时,就会知道在什么时候如何提出这些问题*有效:
1. 论题与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句的意义有歧义?
4. 价值与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5. 推理中是否存在谬误?
6. 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大?
7. 是否存在竞争性原因?
8.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9.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0. 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