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推拿总论
导 学
本章介绍了推拿学概述、推拿发展概况、推拿作用机理、治则与治法、诊断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和禁
忌证。
通过学习,掌握各种手法的操作;熟悉推拿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概况;了解推拿的作用机理和学科
的发展概况。
**节 推拿学概述
推拿,也叫按摩,是人类*古老的一种**方法,是一门传统的经验医学,同时又是一门年轻的、有发展前途的医学学科。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从事生产劳动,并与自然和社会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艰苦的劳作使急性损伤、慢性劳损和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本能的使用一些按摩动作来缓解疾患所导致的病痛,逐渐发现一些按摩手法能缓解或减轻疼痛,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渐认识到按摩对人体的**作用。进而,人们开始有目的地把按摩用于**实践,并不断地加以总结和传承,逐渐形成了推拿**体系。我国按摩疗法*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而这一体系的形成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前秦两汉时期,当时有两部医学巨著,即《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和《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作为学科名的“按摩”一称,始见于《内经》。这两部医书**次完整地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确立了按摩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引书》、《五十二病方》、《内经》和一些古籍史书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人类*早的**方法是属于物理性质的疗法,如按摩、热敷和针灸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自然**的**作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人们进一步合成了化学**。中国明代的炼丹术,就是化学**的萌芽。而现代更是发展了各种生物制剂、组织工程和基因以及干细胞等**技术。这些发展过程标志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为人类战胜和预防疾病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这些**和新的**技术在取得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多种毒副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以推拿为代表的一般不伤及人体健康的无创性**方法受到了当今社会的推崇,推��疗法在**及保健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此外,对推拿手法和相关**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加强,使得推拿疗法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从以上发展现状和规律来讲,推拿学又是一门年轻而有发展前途的医学临床学科。
“按摩”是对中医手法医学的传统称呼。到了明代,出现了“推拿”一词,此后两者并存、通用。目前我国多以“推拿”命名这一学科。古代还有很多称呼,如按跷、案?和按等。据考证,明代从“按摩”到“推拿”这一学科名称的演变,正是在按摩科被官方取消以后,这也许不是巧合。早期按摩手法种类较少,常用的按法和摩法,也就成为学科的代名词。但即便是现在“推拿”一词也无法全面涵盖这一学科,因为单从字面上理解“推”和“拿”仅是两个推拿手法种类而已。随着对外交流的全面展开,需要对推拿专业术语进行准确的翻译。目前参考中国武术(Kungfu)的译法,多将推拿翻译为Tuina。此外,还有manipulation和massage等翻译。
推拿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和当时哲学思想基础上的。推拿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引书》和《五十二病方》介绍了许多推拿手法,其中有脊柱推拿和膏摩、药摩等。《内经》共36卷162篇,其中《素问》有9篇论及推拿,《灵枢》也有5篇论及推拿。由此可以看出,推拿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一定的作用。
推拿是一门古老的经验医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推拿通过手法**来达到**目的。手法**是指操作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或借助一定的器具,在受治者的体表做规范性的动作,以**和保健为目的的一种**方法。推拿**的好坏直接与推拿手法的质量相关。因此,要掌握每种推拿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学习、模仿和练习各种推拿手法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推拿实践的积累,其中手法的基本功训练和临床实践是两个重要的方面,要熟知每种推拿手法的具体操作及推拿手法对每个具体疾病的**原理。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推拿医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医学知识背景,特别是解剖学、神经科学和骨伤科学等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掌握好正确的推拿适应证,减少推拿失误,提高**。
第二节 推拿发展概况
推拿是人类掌握*早的**方法之一,是人类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对伤痛的本能自我防护的产物。人们为了减轻或缓解病痛,会不自觉地用手抚摸、按摩或拍打损伤病痛部位及其周围部位。当使用这些本能的推拿手法使疼痛缓解后,人类逐渐体会或认识到某一种手法的作用,并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形成原始的推拿经验。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提高,使得原始本能的推拿行为发展到自觉的**行为,从单个或某几种手法发展到多个手法的运用,手法的种类也日渐丰富,成为古代的推拿医术。我国在上古神农时代就已经运用按摩技术**疾病,而世界各国的古代文明也是如此。
我国按摩的*早文字记载是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拊”、摩”、搔”等按摩手法的名称。《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有“**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出也”。这里的“**”,就是古代殷商地,现今河南安阳一带。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养生学成就的《引书》介绍了几种推拿方法用于骨伤科疾病的**,如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落枕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肠?(痢疾)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以及喉痹的颈椎后伸扳法。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五十二病方》介绍了10余种按摩手法以及药摩和膏摩,其中以摩法运用记载*多。我国**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就是秦汉时期成书的。《内经》记载了很多按摩方面的内容,如确立了手法医学的正式学科名称―
按摩,阐述了按摩手法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按摩手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膏摩的使用等。《金匮要略》**提到了“膏摩”一词,并将其与针灸和导引等疗法并列。介绍了对四肢重滞的患者可用导引、吐纳、针灸和膏摩等方法进行**。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手法“救自缢死”的操作方法,其急救手法包括了胸外心脏按摩术、按腹人工呼吸法、颈椎牵引、四肢关节屈伸法等。对此急救手法的评价是“此法*善,无不活也”,由此可见这套急救手法的成熟与有效。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救治自缢死的*早文献记载。
魏晋隋唐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推拿也进入了新的时期。按摩有了明确的**范围,膏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开始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如隋代设有按摩博士一职,到唐代又设立了按摩科,按摩医师有了系列职称。按摩教育步入正轨,进行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据《唐六典》记载隋代太医署按摩科设有按摩博士20人,按摩师120人,按摩生100人。到了唐代,按摩科设置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是教学人员;按摩生15人,为在校学生;在按摩师和按摩生之间增加了按摩工这一层次,人数为16人,是直接为宫廷服务的推拿临床人员。隋唐时期按摩科的设立,统一了以前对手法医学的混乱命名。诸如按跷、消摩、案?和按等手法医学的异称都已被“按摩”这一称谓所取代,按摩成了手法医学的法定名称。隋唐时期按摩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如《唐六典》记载,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外台秘要》说:“如初得伤寒一日,若头痛背强,宜摩之佳”。《诸病源候论》说:“..相摩拭目,令人目明”。《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方》说:“救卒中恶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隋代太医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大量的自我推拿手法,其中对摩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对当时的按摩疗法与按摩养生法也作了总结。书中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儿科疾患的推拿**,特别是膏摩法的应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保存了前人诸多的推拿资料,如记载了许多脊柱推拿手法和脊柱按压工具,如将脚掌背屈拉长小腿后部肌群,以使痉挛的肌肉放松;**大小便不通的?腹**法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早的骨伤科专著。该书**将推拿手法系统的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的**中,这对正骨手法和骨伤科推拿学派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宋金元时期,推拿临床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诊疗理论,使按摩**作用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虽然宋代太医院取消了按摩专科,但按摩仍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圣济总录》中明确提出对按摩手法要进行具体分析,而后才能正确认识按摩的作用和在临床上的应用。该书还记载了许多膏摩方,以及用中指熨目法和掌心熨目法**目昏暗和目暗,开推拿**眼疾之先河。对于“凡坠堕颠扑,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磋跌者”,强调用按摩手法复位;对骨折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后“加以封裹膏摩”。《儒门事亲》介绍了按摩具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手法助产在宋代得到了系统的发展。成书于1098年的《十产论》*早描述了因异常胎位引起的各种难产以及各种相应的矫正异常胎位的按摩手法,特别是**介绍了**胎位异常之难的转胎手法。这些发展使得宋代医生庞安时用按摩法催产获得“十愈八九”的**。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记载了利用自身体重牵引复位的各种方法,即以身体下坠力来替代拔伸手法,如髋关节脱位的倒悬复位法和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宋代还有《按摩法》和《按摩要法》各一卷,可惜均已亡佚。
明代是推拿医学再度兴盛的时期。明初按摩科重新合法化,重设按摩科为医学十三科之一。推拿手法运用于成人和小儿各科临床,保健按摩和自我养生按摩进一步发展。明代按摩在**儿科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期间一些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和《小儿推拿秘诀》等,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早的推拿书籍。按摩又有推拿之称正是从明代的小儿推拿的名称开始的。这期间,小儿推拿在中国南方地区流行。庄应琪补辑的《补要袖珍小儿论》卷十的“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是*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其中,**论述了三关、六腑等小儿推拿特定部位的定位、操作和主治,并配有手足推拿穴位图谱。“推拿”一词出现不是偶然,在明代中后期按摩科被政府取消。究其原因,有专家考证认为是手法意外的负面影响所致。当时的《类经》、《古今医统》、《幼科发挥》、《育婴秘诀》以及《类修要诀》等著作都对按摩意外进行了介绍,并有作者劝人不要接受被动按摩。可见当时这些按摩失误所致的伤害对手法医学的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明代的《保生秘要》中介绍了不少手法,如扳、搓、拿、摩、擦、掐、运、击、指按、掌熨、一指点、双手悬梁自重牵引、擦手足和搓涌泉等。《景岳全书》和《易筋经》都有推拿手法的介绍。《摄生要义》介绍了自我养生按摩及一套全身按摩保健程序―
“大度关”。清代太医院不设按摩科,除了正骨科采用手法**外,推拿基本上是在民间生存和发展。清代太医院教科书《医宗金鉴》对手法为“正骨之首务”的论述,确立了手法在正骨科的地位。该书详细论述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的正骨八法。“摸法”为诊断手法;“接、端、提”是骨折、脱位的“接骨”和“续筋”的整复手法;而“推、拿、按、摩”是**软组织损伤的手法。《医宗金鉴》提出的“骨错缝”理论,对正骨推拿和脊柱推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吴尚先于1864年所著的《理瀹骈文》将推拿、针灸和刮痧等数十种疗法列为外治法;并介绍**的熏、熨、浸、擦、摩或敷等使用方法,使得膏摩与药摩在清代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民国时期,政府于1929年的**卫生委员会议上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1936年又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由于政府的**行为使得推拿处于低谷,这迫使推拿只能在民间寻求发展。由于我国疆域辽阔,风土人情及文化习俗的差异等,推动了中国民间推拿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期间,形成的主要推拿流派有李鉴臣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丁季峰的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脏腑推按流派、腹部按导流派,“正骨推拿法”、捏筋拍打法”和“点穴推拿法”等特色推拿法也开始形成。而这一时期,西方按摩手法也开始传入我国。1910年丁保福编译了《西洋按摩术讲义》。1935年谢剑新的《按脊术专刊》全面介绍了西方的按脊疗法。随后,还有《西洋按摩术》、《推拿术新论》、《新国医讲义教材―
按摩科》和《推拿法引言》等出版发行。这些西方推拿术对推动中医运动关节类手法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讲,民国是推拿发展的另一个繁荣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天津开设按摩科。1955年,北京中医学会开设按摩研修班。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所推拿专科学校―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学制3年,开展正规的推拿医学教育(文革期间被关闭),使推拿从世代相传的“师带徒”模式走上了正规化的学校教育。1958年上海成立推拿专科门诊部,北京成立了按摩医院。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针、推、伤专业,学制设置从起初的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发展到本科学历教育。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推拿著作有:《慢性病按脊疗法》范凤源,1953年)、《新推拿法》陈宇清,1955年)、《中医推拿学》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医士学校,1956年)、《推拿学》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1960年)、《中医按摩学简编》安徽医学院附属中医院,1960年)、《中医推拿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1961年)、《小儿推拿学概要》张汉臣,1962年)、《伤科按摩术》郑怀贤,1964年)、《按摩》天津医院,1974年)和《推拿学》上海中医学院,1975年)。
1977年“文革”结束后,随着**体制恢复常态,推拿及推拿学术活动逐步恢复,推拿学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1979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性的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同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了推拿系,为培养推拿专业人员创造了条件。1986年起开始培养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推拿的临床、教育和科研培养高学历的专业人员。1987年在上海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此后,各省市中医药学会也相继成立了推拿分会,开展学术交流和推拿教育。各级推拿学术组织的建立,对推动推拿学科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9年上海中医药研究院成立推拿研究所。1996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推拿学院。全国县以上中医院相继开设了推拿科,甚至成立了推拿专科医院;许多综合性医院也开设有推拿专科或推拿门诊。1997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招收推拿专业博士研究生。推拿学术繁荣带动了推拿专著和教材的大量出版。以俞大方主编的五版《推拿学》本科教材为代表,推拿本科教材建设成果显著,该教材累计已发行了50多万本。2001年王之虹和罗才贵主编的全国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推拿手法学》和《推拿**学》出版,2003年严隽陶和王国才主编的“十五”**级规划教材《推拿学》和《推拿手法学》出版,2008年范炳华主编的“十一五”**级规划教材《推拿学》出版,2009年赵毅和王诗忠主编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推拿手法学》出版。
这期间,具有代表性的推拿专著有:1978年冯天有主编的《中西医结合**软组织损伤》、1982年骆竞洪主编《实用中医推拿学》、1985年俞大方的《中医推拿学》、1987年骆竞洪主编《中华推拿医学志―
―手法源流》。同年,丁季峰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和孙承南主编的《齐鲁推拿医术》以及曹仁发的《推拿手法学》、1988年孙树椿的《实用推拿手法彩色图谱》、1992年金义成和彭坚编著的《中国推拿》、1993年北京按摩医院主编的《中国按摩全书》、1994年丁季峰的《推拿大成》、2001年韦贵康和张志刚主编的《中国手法诊治大全》。在脊柱推拿方面,李义凯主编的《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2001年)和《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2005年)填补了中国脊柱推拿基础理论和研究及文献等方面的空白。推拿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较为薄弱,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类研究基金资助的推拿课题不断增加。具体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相关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神经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扩展到手法动力学、手法工效学和手法运动学等领域的分析。
推拿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旺盛的活力,不但没有因为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而衰败消亡,而且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加。这说明在现代高科技的条件下,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学,因其**、简便、舒适、有效的特性,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李义凯)
第三节 推拿作用机理
推拿手法通过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而对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所以,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行气**,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和增强抗病能力等作用。
一、疏通经络,行气**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等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以此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当人体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时,外则皮、肉、筋、骨、脉不用,内则五脏不荣,六腑不运,血气不和,不能发挥营内卫外的作用,则百病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