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十分忧伤, 九分在耶路撒冷
以色列东西向不宽,*窄的地方一个小时就可以驾车穿越。从死海到耶路撒冷,也只花一个多小时,高速公路从丘陵小山边一路划过,那感觉像是一部老电影。从水平面下400多米,到海拔700多米,竟似穿越了两个季节,刚才还是短打扮,到达耶路撒冷的橄榄山时,却恨不得把所有带来的衣服都穿上。瑟瑟冷风中,夕阳把*美的时刻留给了我。
耶路撒冷老城近在眼前,金顶寺是那么的耀眼,耳边萦绕着颂经的声音。这就是耶路撒冷,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城市,一个备受瞩目的地方,一个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太多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片只有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的足迹就要真真切切地留在耶路撒冷,眼前仿佛有一条时空隧道,等待着我去穿越。
从橄榄山上下来,已是华灯初上。犹大出卖耶稣的地方,现在已是一座小教堂,亮堂堂的,向上很近是纪念圣母玛丽亚的俄式教堂。山上成片成片的墓碑,在暮色中略显惨白。
哭墙——犹太人的心灵家园
耶路撒冷(Jerusalem)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两个词根组成,意为“和平之城”。自公元前10世纪,犹太大卫王定都,所罗门圣殿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的信仰**,是犹太人心中*神圣的地方。然而几千年下来,特别是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前,耶路撒冷却难以实现和平。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侵占犹太国,所罗门圣殿被毁,犹太人**次大流亡。
公元前515年,圣殿重建。第二圣殿在希律王时代扩建。
70年,罗马帝国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第二圣殿。
135年,犹太人起义失败,第二次大流亡开始。
622年,耶路撒冷开始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教时代。
1917~1948年,英国托管耶路撒冷。
由此推算主控耶路撒冷的时间,犹太教500年,基督教400年,伊斯兰教1000年。
传说第二圣殿被摧毁时,曾有天使在一段西墙上哭泣,后来只有这段不到50米长、18米高的残垣断壁存留下来,所以又称西墙为哭墙。伊斯兰教后来在圣殿山上的圣殿原址修建了金顶清真寺,以至于犹太教的圣殿终究无法在原址重建,因为重建意味着拆除现有的伊斯兰教寺院。相传圣殿山也是穆罕默德登天与亚伯拉罕对话的地方,在伊斯兰教朝麦加方向礼拜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穆斯林都是朝着耶路撒冷方向朝拜的。
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里,有老城的微缩复原模型,*大的建筑就是第二圣殿,从中可以找到哭墙当年所在的位置。现在的犹太教做礼拜时,无论身处世界何处,都要朝着耶路撒冷的方向。如果条件允许,犹太教会堂也是朝向耶路撒冷修建。
哭墙现在就是一个露天的犹太教会堂,按犹太教的传统,分隔成男女两部分。所有男性要到哭墙下,都要戴卡巴——一种圆形小帽。非犹太教徒*好也随俗,入口处就有人发卡巴。我到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时,有人在哭墙下默默哭泣;有人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心愿;有人在颂读经文,不时点着头,那是他在心中默读神的名字;也有不同肤色的犹太人在哭墙下祈祷,据说是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后裔。而在中国的开封,也曾有一支遗落的犹太部落,据讲已有几十名开封犹太人移民回以色列,他们到达耶路撒冷的**件事,就是到哭墙礼拜。据说将写好愿望的纸条塞到哭墙的缝隙中,并不是犹太教的传统,而是游客们的一个发明。
我不是犹太教徒,也不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然而一只鸽子刚好飞向哭墙,那里有野草,有生命。一阵轻风拂过,我再也无法忍住眼泪。
犹太人有自己心灵的家园,在哭墙下,他们离上帝很近,可以和上帝对话。犹太经过两个世纪的颠沛流离,又经历了“二战”中被屠杀六百万人的悲惨遭遇,才换来今天的以色列,他们终于可以有一个自己的**。
我不懂希伯来语,无法理解犹太教徒的精神世界。然而站在哭墙边,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为犹太人的坚韧?为自己无法读懂的生老病死?也许情感的世界,没有语言的界线,也没有种族的界线可以作为解释。那天,我始终没有勇气将镜头对准哭墙下犹太人祷告的脸,不想过多地打扰那份让我动容的虔诚,只是任两行泪水,在西下的暖阳中静静地流淌。
耶路撒冷的老城外,就是橄榄山。犹太人都愿意死后葬在橄榄山上,这里的墓大概有15万之多。橄榄山被约旦占领时,大量的墓地被破坏,许多千年之久的墓碑被用来修路和建军用厕所。犹太教相信救世主还没有出现,当弥赛亚来临的时候,葬在橄榄山上的这些人就会复活。
有人说,“世上有十分忧伤,九分在耶路撒冷”,我却要说,“耶路撒冷,我们不哭!”
耶稣的苦路——朝圣救赎之路
行走在耶路撒冷老城,就像搭上一列时光列车,一站接着一站,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一个千年接着一个千年,走走停停。城墙、残壁、石头,甚至是脚边碰到的一颗石子,都可能有一段故事、一段回忆。
哭墙是犹太人心灵的家园,而耶稣的苦路则是基督徒们的朝圣救赎之路。
公元30年逾越节前,耶稣带着门徒前往耶路撒冷,因言论思想被犹太教祭司们所憎恨和不容。耶稣住在橄榄山上,*后的晚餐后,被犹大出卖给祭司们。史上*受争议的电影之一,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耶稣受难记》)就是从这里讲起的。梅尔·吉布森用极其写实的风格,再现了耶稣自被捕到被钉上十字架,生前*后12小时的那一段往事,由于电影过于血腥,被定为限制级。进入耶路撒冷古城不远,有一处街边公园,十四幅画清楚地雕刻出耶稣受难的Via
Dolorosa(苦路)历程。
**处:耶稣被判死刑。昔日的古罗马总督府,现在是一所穆斯林学校,不对外开放。
第二处:耶稣背十字架。院落里有两处教堂,分别是耶稣被鞭打以及被羞辱、被戴荆棘王冠的地方。
第三处:耶稣**次跌倒。
第四处:耶稣遇见母亲。
第五处:西蒙帮助耶稣。耶稣支撑不住,在墙上留下了一个手印。
第六处:韦洛尼加替耶稣抹去脸上的汗。
第七处:耶稣第二次跌倒。耶稣的死刑判文张贴在这里,所以这道门也被称为审判大门。
第八处:耶稣安慰耶路撒冷的妇女。
第九处:耶稣第三次跌倒。耶稣在这里可以看到骷髅山的山顶。
第十处:耶稣被剥掉衣服。由台阶上去的礼拜堂现在并不对外开放,这里已是圣墓教堂的门口。
第十一处:耶稣被钉十字架。
第十二处:耶稣死在十字架上。
第十三处:耶稣被卸下。相传耶稣被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后,就放在现在圣墓教堂中的一块石板上,作安葬前的处理,石板上的花纹就是耶稣的血染成的。太多的信徒拜在这里,抚摸并亲吻石板。据说耶稣死时,天上乌云翻滚,整个骷髅山上一片黑暗。耶稣全身都是伤口,玛丽亚眼中的凄苦绝望,让人欲哭无泪。耶稣奉上帝耶和华的旨意,以救世主的名义,赎回了全人类的罪。
第十四处:耶稣被埋葬。圣墓是基督教信仰中*神圣的地方,是耶稣被埋葬和复活之处。
进到墓中参观要排队,圣墓教堂的屋顶中空,
一道极强的阳光自由泻下,寓意耶稣升到天国。耶稣死后的第三天复活,回到加利利湖区,与众门徒相见,并于40天后升天。
圣经《新约》中记载,耶稣复活后,让门徒坚定信心传讲他曾经传授的信息。追随耶稣的人发现,耶和华要通过耶稣的献身来拯救信从耶稣的所有“**、种族、语言”的人,让信徒们得到永生,于是宣告耶稣就是真正的弥赛亚,是基督,所以称他
为耶稣基督。圣经中的许多章节和故事,正在被验证……
没有回忆的人,是没有未来的
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是让人留住回忆的地方。纪念馆名字 Yad
Vashem源自圣经:“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记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Yad
Vashem就是“有记念、有名号”的希伯来语发音。
Yad
Vashem的建筑朴实无华,呈三角形的纪念馆,一端悬空,大部分位于地下。只有顶端的自然光源,照进象征着地狱一般的死亡集中营纪念馆。图片、视频、背景音乐、遇难者留下来的各种物件,一下子把参观者扯回到惨绝人寰的纳粹集中营。
档案室的四壁,满满地堆放着记录犹太人悲惨故事和德国纳粹罪行的文件夹。穹顶上照片中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却有着相同的命运。他们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屠杀的犹太人,他们的人生就定格在照片里的样子,无论是年迈、年幼、或者新婚燕尔。当时共有600万犹太人被屠杀掉,很多人甚至连照片也没有留下。穹顶正中间,天堂之光倾泻而下。
一座纪念馆,600多万犹太人被屠杀的回忆。短短的参观,万分的压抑。这里离我们很远,也不是我们的族人,但相同的感受来自人类共有的人性,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儿童纪念馆位于地下,唯有入口处露出地面。共有150万的犹太儿童惨死在“二战”的大屠杀中,耳边传来的他们的名字、惨死时的年纪,以及出生的**。在去往纪念堂的路上,有一面纪念墙,上面的那些文字是5000个犹太人社区的名字,在“二战”大屠杀中被尽数毁灭,几乎没有幸存者。纪念堂内,地面铭有欧洲22个纳粹集中营的名字。门框上的“美祖扎赫”是犹太人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人们进出时都要亲吻或抚摸它,以示对上帝的信仰。以前的“美祖扎赫”里面有真正的经书,而现在有些只是保留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