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剧终人散之时,愿望永在
2006年我来到北京,除了一直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找工作,还带着这部关于电影的书稿,当时它不是现在这个长长的名字,而是书中的另一篇文章的题目,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直属的出版社,我带着书稿去拜访。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在空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出版社的社长是一个马上要退休的秃顶的白胖老头,他的身体陷在领导们常坐的黑皮沙发里。我把打印好的书稿递给他,内心对封面那个大大的题目——《爱已做完,珍重再见》十分忐忑,老头不动声色地接过来看了看,笑眯眯地对我说了些鼓励的话。那天的阳光灿烂,知了在我耳边叫。我当然被拒绝了,于是回来继续看电影继续写,就这样有了今天这本书,它如今改了名字,就像我也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我一样。
看一部电影,然后写下点什么,这个习惯这么多年一直保持了下来。那时候没有豆瓣,也没有微博,写的东西也没什么人看,不发表报纸杂志,也没有出书成册的希望,所以我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儿,也许是因为从小就太孤单的缘故,习惯了自己跟自己玩,看电影如是,写作亦如是。1990年的夏天,我在暑期的美术班学画,有**,我邀请班上刚认识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回到家,话还没说上两句,就接到北京来的电话,打电话的人是我哥哥的朋友,他先问我家里大人在不在,然后让我转告家里的大人,我父亲前天晚上入院,现在已经确诊是脑出血半身不遂。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病是什么意思,大概是他严肃的语气吓到我,我想我的爸爸可能要死了,于是放下电话我就哭了起来,朋友看了不知所措,赶紧跟我告别,临走时还借走了我的两本杂志,后来一直也没还。那一年暑假的后半部分我是在北京的医院里度过的,开学回到学校,我跟我*要好的几个朋友说我爸爸病了,朋友们随便哦了一下,不知道为什么,反倒嘲笑了我几句,就接着嘻嘻哈哈地去玩了,我在操场上使劲地仰着头,朝着阳光站了一会儿,把眼泪硬生生地憋了回去。心里暗暗发誓从此再也不和别人提这个事儿,也决不会在别人面前为此掉一滴眼泪,这些后来我都做到了。
在这样的年纪生逢这样的变故,真的是很多事都想不通,想不明白,也不知道要跟谁去说,怎么说,我的内心里有许多痛苦,许多的为什么和不知所措,但也就这样**天地长大了,大人们无暇顾及你的情绪,朋友们也无法真正理解你的感受,**的慰藉就是读书看电影。一个人要如何看待死亡和疾病,看待生命,看待生活,如何去应对痛苦,忍受孤独,看待性与爱,看待女人和男人,这些我都是从看电影中东一点西一点自学来的。因此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我和编辑商量,希望它不要被定义为一本影评集,它其实是一本随笔集,因为它说的并不是电影,不是这个导演手法如何,演员技巧如何,镜头的运用如何,3D效果如何。而是生活,只是生活。
在电影院里做一个简单的看电影的人,这是当年一个孤单的孩子,在她小小的生命里遇到的*好的一件事,后来也一直都是,即使生活很多时候让我感到绝望,电影里的很多故事让我感到更绝望,但是有时候在别人的故事里哭过,笑过,死过又活过来,却总是让我再次鼓足勇气从黑暗中走出来,再往前走一走,继续地去试着活一下。顾城说:“这就是生命的愿望和生活的绝望。它们是无关的,无论生活多么绝望,也无损生命的愿望;愿望永在,超越一切苦难之上。所以我觉得,艺术重要的不在于述说生活的黑暗,而在于述说生命的美丽。”
我想对于我来说,这才是电影存在的意义——剧终人散之时,让愿望永在。这本书,记录的是生活的绝望和生命的愿望,记录了那些对我影响深刻的电影是如何让我在生活的黑暗之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我衷心地希望你在读完此书之后,也如我一样看得到。
水木丁
2012年8月27日 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丑闻笔记》我读了小说,还没来得及看电影就被告知结局,为了喜欢的布兰切特,还是把电影看了,结局果然搞得人很扫兴,不过当时也并没有想太多。前两天和一个姑娘聊天的时候,她提醒我以前看到的一则新闻,说那应该就是《丑闻笔记》的真实版,于是突然就觉得那电影的结局让自己的不舒服如鲠在喉,一定要写篇文章一吐为快。
真实版的她当年33岁,他12岁。1996年,他们“坠入爱河”,当时的她已经结婚,有四个孩子,八个月后东窗事发,她锒铛入狱,却发现自己怀了他的孩子。第二年,他们的女儿在狱中诞生,她也获得了假释,出狱没几天,她不顾禁令,又去找他,这一次,他们在车里被警察发现,法官再也不能原谅这个女人,让她坐牢一直做到了2005年。在狱中,她再一次怀了他的孩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
八年的铁窗生涯,八年的相思苦,她出狱后,他们跑去请求法官让他们相见。这个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别人再也管不着,还好法官不是法海,终于网开一面,2005年,在同居几个月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花童是他们的女儿,还有她和前夫生的四个女儿。如今他们秘密地生活在一起。英伦的报纸上报道了他们的婚事,标题是:“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这是段不伦之恋,但是个伟大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重新看了一遍,突然明白了电影的结局,书的结局为什么和这个故事的结局如此不同,在这一系列故事里四个人——两个主人公和一个作者,一个导演,各自的立场互为对照,非常有趣。作者是女人,专栏作家出身,爱漂亮衣服,爱帅哥,游走于**社会,所以她化身芭芭拉,站在两个爱人中间,虽然尽量去理解这场情事,但忘记不了自己冷嘲热讽的本事,终究是在这么伟大的故事里只敲了一小块下来。让人感慨,就这样与永恒的作品擦肩而过,但于她也是本分,能力所致。况且这本书写在2003年,能写出书中那样的结局也已经很了不起了,谁能想到这场不伦之恋会终成正果呢,女专栏作家也不会知道。我们总以为可以嘲笑生活,结果反倒经常被生活嘲笑。但是我终究明白女作家的善良,她*终没有选择以希芭入狱为结局,还留了点希望的由头。
令人恍然大悟的是电影的结局,这个电影是2006年拍摄的,那时候两个主人公其实已经结婚,但是导演是个男人,世界也是男人的,于是男人们把故事的结局改成让女主角回归了家庭。如果真实生活中她死不悔改,那么就在电影里将她救赎,让道德高尚的丈夫再次扮演上帝的角色将她救赎,*后接受改过自新的女人,离经叛道者渴望回归,*后终于走上正途。这是男人的胜利,也是道德的胜利,这样的女人怎能让她修成正果?我觉得有趣且讽刺的是,女作者的书中和真实的女主人公自己似乎都没有提过“原谅”这种词,倒是男人编出了这样一个结局。
我呢,自然是喜欢*真实的那个结局。她就是走了,一去不回头。
于是突然明白,易卜生不是上帝,原来娜拉出走之后,也不一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即便当妓女,也未必就是*后的*坏的结局。原来,伟大的作家,真的需要勇气和胆识。原来,生活才是*伟大的作家,而就算生活真的赐予一个平庸的作家、导演永恒的灵感,他们也未必能抓得住,他们就这样与永恒擦肩而过,一辈子只能重复创造着平庸的作品。
我曾经看到过现实生活中两位主人公的一张合影。她的名字叫玛丽凯,他的名字叫维利?法劳,他们看上去都是普通人。祝他们幸福。 在冷酷和粗暴的世界里,用自己温柔的方式生存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我想做一个了不起的人。 这个世界上,粗暴是大多数普通人对待他人的方式,我们被粗暴地对待,然后又粗暴地对待别人,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循环,大多数人内心已经麻木,浑然无觉。所以,在一个连活人都不能被温柔对待的世界里,就更别说对死者的尊重了。——《只愿你曾被世界温柔相待》 她在用一辈子学习怀疑之后,学会了相信。 ——《活死人的黎明》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候就这么简单,为许多人淫荡的,叫做下贱。只为一人而淫荡的,叫做爱情。——《此生因你而放荡》 这世界上勇敢做爱的人不少,勇敢爱的人却并不多——《爱已做完,珍重再见》 痛苦是一种毒,我们憎恨它,逃避它,但有时候却对它上了瘾。——《我们中了痛苦的毒》 我们曾经相爱的城市早已经没有了天堂电影院,亲爱的,我想在荧光下飞舞的尘埃里再吻你一遍,然而这愿望终究无法再实现。——《电影院为什么这么黑》 生命,正因为可以结束它,才变得可以忍受吧。这一个**选择的意义,并非在于你*终真的去选择自杀或者活下去,而在于这个选择一直都存在这件事本身。只要你还身体健康,,只要你还能拿得到药瓶,还能扣动扳机,能站上凳子绑上绳子,能走入大海,能纵身跳下悬崖,只要你还能做这些,自由,就一直都还在。——《死是自由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