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页:
插图:
(2)屈服阶段(ab)
在该阶段中,应力超过σP达到ReH后**下降,随后开始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与此同时钢材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直到b点为止。在该屈服阶段内,应力丧失了对变形的抵抗能力。对于该阶段,**标准命名钢材发生屈服而应力**下降前的*高应力ReH为上屈服强度;同时,**标准还命名了下屈服强度ReL即ReL是屈服阶段不计初始瞬间效应的*低应力。在确定钢材的屈服强度时,应按**标准对不同钢种的规定,区分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
钢材在工作状态中的应力不超过屈服强度时,钢材几乎不产生塑性变形。故在设计中一般以屈服强度作为钢材容许应力的取值依据。
(3)强化阶段(bc)
在该阶段中,过b点后,钢材抵抗变形的能力又重新提高,称为“强化”,而变形则随着应力的提高而增加,且发展速度很快,直至应力一应变曲线达到*高点c处。与c点对应的*大应力Rm,称为钢材的抗拉强度。
结构设计时抗拉强度一般不直接利用。但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比值ReL/Rm(称为屈强比)却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屈强比反映了钢材工程应用中的**可靠程度和利用率。屈强比越小,钢材在应力超过屈服强度时的工作可靠性愈大,即延缓结构损坏过程的潜力愈大,且钢材不易发生危险的脆性断裂,因而结构愈**。但屈强比过小时,材料强度的有效利用率就偏低,造成浪费。
(4)颈缩阶段(cd)
在该阶段中,过c点后,钢材抵抗变形的能力明显降低,变形不再均匀,在某个塑性变形*大部位,截面急速缩小,发生“颈缩”现象。在颈缩阶段,应变迅速增加,应力持续下降,钢材被拉长,颈缩处截面越来麓小。直至断裂。
将拉断的钢材拼合后,测出断后标距,便可按下式求得其断后伸长率A:
A=Lu—L0/L0×****
式中L0——试件原始标距,mm;
Lu——试件断后标距,mm。
断后伸长率是钢材从拉伸至断裂全过程中的塑性变形,断后伸长率越大,反映钢材的塑性变形能力越大,钢材的塑性变形能力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塑性良好的钢材,不仅便于进行各种加工,而且能提高建筑结构的**性。当建筑结构中的偶尔超载时,因钢材的塑性变形能使内部应力重新分布,不致由于应力集中而发生脆性破坏;建筑结构中的钢材在破坏前,会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和较长的塑性变形持续时间,便于人们及时发现进行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