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第修行我常常自问,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人永恒喜乐,而这种做法却不需要依赖外在刺激。当然,像我这样喜欢美食、爱欣赏美的“凡人”,**不否认感官刺激所带来的短暂美好。但一个人经验了许多大小事情后,再怎么迟钝也应该有一些醒觉与反思。甜点、鸡排、奶茶再怎么好吃,也只在初尝的那几分钟,太多了反而会腻;男女双方再怎么火热相爱,激情过后,也就消散,剩下就是要面对相处的问题;网络游戏、开心农场再怎么好玩,玩到*后也只是一种“惯性”,浑然不知意义,过量只会让眼睛坏掉,甚至中风等。
作者引用佛陀的比喻:感官的贪欲如负债一般,意即我们欠了感官接触的债,于是不停地还,又不断地举债。除非我们了解追求感官欲望的满足就像“以债还债”,否则这样的追求会成为我们**在意的事。一旦得不到所想要的,或是它不持久,我们就会不快乐,甚至会抱怨某事或他人。追求感官的满足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保留感官所接触的东西,无论是景物、声音、气味、味道或念头,都是生灭不已的。这种满足要依靠外境产生,而在生灭过程中,我们根本���有能力去改变它。
在这个譬喻里,负债的人总想还债,意指我们经常要为追求愉快的感官接触而忧心。一旦我们了解这种追求是没有必要的,这就像还清债务一样,我们不再欠感官的债,无债一身轻。正如佛陀所说的,这才是值得高兴的事。知道我们不再追求感官欲望,这种觉悟会带来很大的**感和独立感。
如我之前所说,凡人总喜欢追求感官刺激,这是难以避免的。那是在我们没有选择的状况下,也可以说我们没有尝过另一种更美好的喜乐,所以依然故我。佛陀曾经是个尊贵富足的王子,他享有世界上九成九以上的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凡人所期望的奇珍异宝、美女如云、名利双收、不用工作、不被责骂等,佛陀都经历了。为什么他要选择离开呢?难道佛陀是自虐狂,还是神经接错线了?后来事实证明,佛陀是*有智慧的人,他不选择裹着毒药的糖果,不愿意先小甘,后大苦。
无论是现在*流行的人体自愈力,或是本书讲的禅修系统,都是千年前流传下来的东西。只是很多人不相信,直到了解西药不但治标还会有副作用,人们这才开始重视祖宗的智慧。曾经,佛陀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告诉我们,人体有一套喜乐系统,它造就的幸福感远超出其他,而且你可以自己启动,不必到处去“巴结”他人、事、物。现在,这本书应世而出,我觉得也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