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长第二用人之道是有讲究的。自古以来,求贤若渴与求才惟艰是矛盾的,可真的求到贤能之才该怎样使用呢?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就该懂得这个道理。善用人的长处,是因人成事的**要务。原文臣闻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圣人,谁能兼兹百行,备贯众理乎?故舜合群司①,随才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况非此俦而可备责耶?【夫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论其大体则弘略而高远,历纤理微则宕往而疏越;亢厉之入,不能回挠,其论法直则括据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贼迟缓而不及;好奇之入,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刚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又曰:壬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理小刚迂;策术之政,宜于理难,以之理平则无奇;矫亢之政,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公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则失其众;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刚暴;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民劳而下困。此已上皆偏材也。】昔伊尹②之兴土工也,强脊者,使之负士,眇者③,使之推,伛者,使之涂④,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管仲⑤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⑥;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⑦,请立以为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以为大司马⑧;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不罪,臣不如宾胥无⑨,请立以为大理⑩;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注释①舜合群司:舜会集百官。②伊尹:名伊,尹是官名。商初大臣。传说协助商汤攻灭夏桀。③眇者:指瞎子。④涂:通“途”,道路。⑤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出身贫贱,由鲍叔牙**,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传着有《管子》。⑥大行:接待宾客的司礼官。⑦宁戚:春秋卫国人,至齐桓公拜为上卿。⑧大司马:指军队*高长官。⑨宾胥无:春秋齐国大夫,桓公时贤臣。⑩大理:*高司法长官。意译我听说识别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的根本。,如果不是圣人,哪个人能够通晓百行,具备百科知识呢?所以,舜集合下属部众,能够根据各人的才能,授予相应的职位;汉朝表彰和排序功臣,三杰所封的官爵尊显于他人。何况面对的不是这类杰出人物又怎么能去求全责备呢?【性格阿正、志向高远的人,不善于做细致琐碎的事恃。所以应当用全面的观点看待这种人——既要看到他志��恢弘远大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处理琐碎小事的袒鲁和大意;严厉亢奋的人,不会灵活处事,这种人在法理方面可以做到有理有据,正直公平,说到变通可能就会变得暴躁而不通恃理;宽容迟缓的人,往往不讲办事效率,至于说到仁义,其为人则宏大周全而宽厚文雅,但对时势则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好奇求异的人,放纵不羁,追求新奇,运用权谋、诡计则卓异出众,以清静无为之道来考究,这种人往往违背常规而不近人恃。还可以从另一介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实行王道德化的统冶,适合于全局性、长远性的治理,用来处理具体事务就显得辽阔;讲究权谋的统冶,适合于扶危救碓,在安定太平的时局下就不会有显着的效果;匡正时弊的统冶,适合于纠正侈奢坠落的风气,靠它来冶理已经病入膏肓的**只会越弄越糟;苛刻寡恩的统治,适用于纠正朝廷里的邪恶势力,靠它来治理**机关之外的不正之风就容易失去民众;威猛暴烈的统治,适合于讨伐内乱,靠它来管理和平时期的老百姓就未免太残暴了;注重技能的统冶,宜于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用来解决贫穷衰弱,只能劳民伤财,给民众增加困苦。以上种种,都是针对某种流弊而采取的一对之计,对冶理天下都不是长远的方略。】以前,伊尹负责土木建设,让背宽壮实的人背土。让瞎子推车,驼背铺路,使人各得所宜,发挥所长。管仲曾说:“升降、揖让、进退的礼节我不如隰朋熟悉,请任命他做大行;开垦土地,聚集粮粟,发挥地利作用,我不如宁戚,请让他担任司田;在广阔的原野上让战车驰骋而有序,让战士勇往直前,听到擂鼓而让三军将士视死如归,这方面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授予他大司马;审理刑事案件,不冤杀无辜,不诬陷无罪,这方面我不如宾胥元,请授予他大理之职;敢于冒犯君颜,忠言进谏,不避死亡,不屈服于权贵,这方面不如东郭牙,请让他担大谏之职。您如果只想治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在就足以实施奏效了。如果想在诸侯中称霸,还需有我管夷吾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