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性格能帮助我们坚持信念,也能驱使我们去遵行这些信仰。每 个人对自己、对全人类、对神,都负有一种责任——就是好好运用自身所 具备的种种能力,以增进全人类的福祉。
在这方面爱默森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一向赢得我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 ,有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它种种改革运动的人找他支持,都被他拒绝。爱 默森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都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 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非常坚 持这个原则,虽然因此遭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坚持一项特立独行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 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并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 信念到底,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一次社交聚会上,话题正转入*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 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国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表示意见, 后来因为有人直截了当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 要问我,因为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 。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立场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 要地说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 ,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了大家的 尊重。因为他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在不久之前,美国人还必须靠个人的决断以求取生存。那些驾着驿马 车向西部开发的拓荒者,碰到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机会找专家来帮忙解决困 难。无论是任何危机或紧急状况,他们只有依靠自己。生病的时候,没有 医师,他们便依靠常识或家庭秘方;印第安人来攻击的时候,没有警察, 他们便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机智;要想安顿家庭,那时还没有什么建筑公司 ,完全得靠自己的双手;想要食物,更是得靠自己去索取。这些人,每当 碰到生活上的任何问题,都得立刻下判断、作决定。事实上,他们也一直 做得很好。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权威的时代。由于我们已十分习惯于依赖 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 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之所以会取代我们的地位,是因为我 们让他们这么做。
我们现今的教育趋势,是针对一种���定的性格模式来设计的,因此这 种教育方式很难训练出什么独特、有个性的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 从者,不是***,所以我们虽然很需要**人才的训练,但同时也很需 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遵从领导。如此,才不会像被送上 屠宰场的牛群一样,随波逐流。
根据教育家华德·巴比的说法,我们的孩童是依照**所需要的人格 特性来施行训练的,因此都养成了如下的特性——交际能力强、平易近人 、能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群体生活等——没有什么小孩可以例外。畏缩性 格被认为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每个小孩都必须参与游戏,都轮流当领 导人;每个小孩都必须针对每个题目发表意见,都必须讨别人的喜欢。
但是,假如要使这些**未来的主人翁,都能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愉 快地接受训练,我们必须让那些有独立个性的小孩也有发展的空间。如果 小孩喜欢阅读,不喜欢玩棒球;或是喜欢音乐,而不喜欢踢足球,都应该 允许他们能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而不应把他们看成是与群体截然不同的人 。
在一般公立学校,那些胆敢提高声音,为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提出看 法和意见的父母亲,的确需要勇气。因为通常别人会告诉他们,*好把这 些教育上的问题留给那些具有资格的专家去处理。但是,我认识一位住在 城郊的年轻人,便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儿女的教育方式讲话。他是个具有 独立思考的人,并对自己的信念信心十足。他不断提出问题,而且独自与 一般公众意见奋战。一年之后,有不少人受他的影响,选他出来当社区教 育委员会的会员。如今,不但他自己的子女受益多多,更有数百名学子因 他所提出的意见而连带受到好处。
有许多小儿科医师告诉我们要如何喂养、抚育和照顾子女,也有许多 幼儿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该如何教导子女;做生意的时候,有许多专家告 诉我们要如何使生意成交;在政治上,我们投票很少是出于个人的看法, 大部分是跟从某些特定团体的意见;甚至我们的私生活,也常常受某些专 家意见的影响。这些专家观察、制造图表,然后把意见传递给大众,让大 众去消化、吸收,并奉之为救世的福音。
大部分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伟大的 专家——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做某些事,只不过 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时髦,跟着做也可以凑个热 闹。
爱德加·莫勒常常用所谓的“群体状况”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 东西会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
“这种扼杀,正如同令人痛恨的法西斯政权一样。”莫勒在《**文 艺评论》中写道,“它鼓舞了人性中的残暴和专制成分,这正与美国社会 的理想毫不相容。
“美国的立国精神不仅在维护**的独立,并且要使人民在**中受 到尊重。假如,美国人因受威胁、贿赂,或被教育成不具独立性格的族群 ,则就难怪他们也会群集起来反对政府了。” 莫尔*后在文章中做了如下结论:“由于人类还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 ,但这也并不是他们必须变成畜牲的理由。”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难要求自己达到的诫命便是:“保持自己 的独特个性。”在这个充满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当今社会 ,了解自己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打个比方,我们便常以一 个人所属的团体或**来区分他们的属性:“他是工会的人”“她是上班 的已婚妇女”“他是自由主义者”“他是反动分子”等等。几乎我们每个 人都标有标签,也毫不留情地为别人贴上标签,这很像是小孩玩的“官兵 捉强盗”的游戏。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 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题目发表演 说,其内容如下: “无论你受到多大的压力,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 你是个具有独立个性气质的人,便会发现,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 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 护自己的独立性,可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橡皮图章的 尊严表现。随波逐流纵可一时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却也时时会干扰你 心灵的平静。” 达斯校长*后做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指出:“人们只有在发现自 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 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在1955年6月受任为纽约联合大 学的名誉校长时,也发表了如下演讲: “我们的生命意义,是要把我们所具有的各种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对 自己的**、社会、家庭,都负有责任。这是我们来到这世上的理由,也 能使我们活得更有用处。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不会有秩序 ,我们的天赋和独特个性也不能发挥——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 机会去培养自己的个性,并借以追求自己、家人、朋友,甚至全人类的快 乐幸福。” 以上谈到的种种,我想可以用圣经诗篇中的文字来描述。在诗篇第八 章中,诗人称颂上帝,认为人虽渺小,却承受上帝托负管理万物的伟大使 命。
“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 你所陈设的月亮和星宿,便说: 人算什么,你竞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 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你派他管理你所造的一切,使万物都拜服在他脚下。”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