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QQ咨询:
有路璐璐:

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作者:张岂之
  •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51302937
  •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01日
  • 页数:205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张岂之谈中华**传统文化》文字与图片加起来,不超过20万字,这样也许更加方便读者阅读。
    《张岂之谈中华**传统文化》不拘泥于文艺创作之类的专业性研究,可从比较开阔的视野去选择性的阅读。 张岂之谈中华**传统文化_张岂之_太白文艺出版社_
    文章节选
    二、炎黄文化研究有丰硕成果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炎黄文化的研究,已经摆脱了个人手工业方式,不仅有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协同(如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等),而且在研究方式上已经跨越了个人狭小的书房,形成了学者群体性的研究方式。这里应提到1991年5月10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当时召开了以“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学术座谈会。在其影响和带动下,河南、湖北、湖南、福建、广东、陕西、天津、上海等省、市分别成立了以“炎黄文化”“炎帝研究”“黄帝研究”命名的研究会。这些研究会对于炎黄时代和炎黄文化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天,我国关于炎黄文化的研究成为学者们的群体性的学术研究,这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了。
    近三十多年来关于炎黄时代、炎黄文化的研究成果,用“丰硕”二字来形容,并不为过,至于具体数字,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中有所统计,这里从略。我只想提到这样一点,就是:关于炎黄文化,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术工作者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炎帝、黄帝与中华文明起源;2.炎黄时代、炎黄文化的内涵;3.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4.炎黄文化与民族史研究;5.炎黄文化研究与考古学;6.炎黄文化与我国区域文化研究;7.炎黄文化与我国民俗文化研究;8.炎黄文化与中华文化认同感研究等。以上分类未必准确,列举出来,足见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术工作者在炎黄时代、炎黄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还有一点,就是炎黄文化的学术研究,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将其成果列人政府所主持的文献编纂中。以我比较熟悉的陕西省来说,其首轮修志中就列入《黄帝陵志》;续修志中又有《炎帝志》,作为该省特色志书的一种,此书刚出版不久。我国其他地区类似情况很多,无需一一列举。
    三、中华文化研究有灿烂前景
    这不是口号,也不是空话,是基于以下两点思考。其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须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众所皆知,当前我国存在着一些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有些是制度环节方面的,有些则是属于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即人的内在素质方面的问题,二者相互交错。如果不注意研究并采取得力措施来提高现代公民们的整体素质,制度环节上的问题也难以解决。比如关系全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食品**法》已立法、通过,可是今天在我国市场上的食品**仍然令人担心。一个健全的社会如果没有诚信作为思想支柱,再好的立法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法律与道德的结合,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现代公民们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文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文化的普及和深化。应当承认,在文化市场上,我国文化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不能根据这一点便说我国现代公民已普遍接受了民族**文化的熏陶。
    至于真正触及人们心灵的文化资源,引导人们严肃地思考人生问题,客观地说,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岁月要努力加以弥补。我们人文学者的责任相当重大,我们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诠释、普及、宣传,也许只能说开了一个好头,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目标。因此,对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人文学术研究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在近几十年里只要身体健康,是不会“失业”的。
    ……
    目录
    序张岂之
    **辑 中华文化的源头
    追本溯源的意义
    关于“忧患”与“和谐”
    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理解
    关于中华文化的源与流
    第二辑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中国史学学派
    白寿彝先生与侯外庐先生的学术友谊
    “修辞立其诚”与冯友兰先生文风的特征
    任继愈先生的学术研究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特色
    匡亚明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
    第三辑 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关于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
    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我读《道德经》
    书院与文化会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研究
    中华文化与“和谐”理念
    儒商与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人文学术研究展望
    研究“浙学”的重要意义
    孙中山先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辑 文化自觉与文化育人
    关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博士生导师的学术责任
    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文化育人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文化理念”
    文化传承创新与大学使命
    清华的人文传统
    附录
    人文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西安日报》记者采访)
    一张岂之教授谈中国传统文化
    张岂之:“会通”精神助推人文繁盛(《儒风大家》采访)
    编辑推荐语
    文化的力量在于使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得以传承、凝聚、提升、发展,永不衰竭。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