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魂、世纪梦:一个平民教育家的精神苦旅
——走近叶圣陶
导言: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我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为此践履毕生。 郑振铎称他是一个“秀美的男性”,这自然说的是当年,我觉得也是。看过他各个时期的照片,奇怪的是,我以为他晚年比年轻时更“有型”。在我的心目中,他就应该是靳二平为他画的那幅油画的样子,一个长着白发、白眉、白胡子,穿着墨绿色汉装,寿眉皑皑,目光炯炯,神情柔柔,身子如树般沉稳端坐着的长者。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就是他主笔的,这个人就是叶圣陶。
说他主笔现代语文教育历史,丝毫没有夸张的意味。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书写语文教育历史的人,这些人都很杰出,才华在叶圣陶之上的,也不乏其人,然而,叶圣陶是****的。他是不经意地、逐渐地产生了影响力的,就像水蒸汽无声无息地蒸发,到了一定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漫天溢地,下起了倾盆大雨。他将毕生的才智都倾注在汉语教育上,他活得比同时代的那些同仁都长,加之他在这个领域特殊的地位与身份,使这种影响力在时空延伸中持续地扩大,以至终于一跃超越了那些曾经比他更**的人物。即便在他的身后,他的观念作为一种传统,作为语文教育文化的一部分,还在人们的无意识中发挥着作用。他是一棵大树,盘根错节、虬髯龙须,其他人渐次都成了附着于茎上的枝叶。要破解现代语文教育之谜,我们无法回避叶圣陶,无法绕过这棵巍然屹立的百年老树。
学者和作家(科学家也相似)不同。一个三四十岁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可能就已经走到了创作的**,剩下的日子做的就是一件事:重复自己。他们是否江郎才尽不重要,他们已经把生命的光彩交付给人类,这就够了。而学者对时代和后人的影响,他所取得的学术声望,既要靠他的才华,还要靠他的地位和阅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才华,而且取决于谁的地位高、命长。学术成就有一个被认识、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比文学作品的被认可要漫长得多,学术声望是需要长时间地积聚的,而学者的地位可能会缩短这个的过程。一个有才华的学者,如果过早地退场,他的学术价值尚未为学术共同体所认识,那就有可能随着学者的离去,成就随之湮灭,这对于学者来说自然是大不幸。毫无疑问,在现代语文教育界,叶圣陶绝不是***的学者,但是,他的不凡的成就,加上坚韧的生命,和作为教育界***的地位,使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泰斗。——说句题外话,年轻的学者在展露才华的同时,也请悠着点,珍惜生命也是一种学术智慧。至于是否非要当领导,我只能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它助成你,也损耗你,学者的根本还在于你的学术贡献。有时欲速则不达,“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说的就是这个理。
叶圣陶(1894—1988),出生在江苏苏州,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他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当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国文杂志》等诸多刊物的主编或编辑,还担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但是,只要你对他稍有了解,就决不会把他当作“官”,也不会把他当作这个“家”,那个“家”,就只认他是一个“语文教育家”。他的其他身份,他的一切秉性和才具,助成了他成为一个**的语文学者——一个始终眼睛向下的平民教育家。我以为这是对他的*恰当、尊敬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