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

  • 作者:田正平 商丽浩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107197161
  •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01日
  • 页数:609
  • 定价:¥52.4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发展模式的选择,传统资源的调适,制度的建设,财政的支持与运作,师资队伍的汇聚于流动等,所有这些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几乎都是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同样主题的延伸雨再现。 本书以专题的形式,深入地阐述了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事关全局的诸多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展开,视野恢弘,史料翔实,论证深入,创见迭出。本书不仅开拓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丰富了教育史的学科建设,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节选
    **编 制度编
    **章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一、洋务运动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发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三十余年,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雏形初现的阶段。现代高等教育制度雏形的初现,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步步紧逼的国际环境下起步的。清政府在教育制度上的任何革新,几乎都程度不同地与“采西学制洋器”有一定联系。换言之,现代高等教育制度雏形初现,是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伴随着早期工业现代化的追求而起步的。
    现代高等教育制度雏形的初现,又是在传统封建教育的基础上孕育的。倡导建立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人大多是一批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士绅。他们的立足点,就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封建主义。他们并不想从根本上改变封建教育制度,只是较早地感受到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不可抗拒,试图“稍变成法”,引进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某些部分,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这就决定了他们倡导的高等教育仍打上了深深的封建教育的烙印。即便如此,这些经过“断章取义”借鉴而来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芽,仍然饱受非议,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一)洋务运动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萌发的因素分析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告终。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迫使清廷打开了关闭的**,有着几千年辉煌文明的中华帝国被无情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大潮之中。
    ……
    目录
    导论模式的转换与传统的调适
    **编 制度编
    **章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一、洋务运动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发
    (一)洋务运动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萌发的因素分析
    (二)京师同文馆与洋务运动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发
    (三)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萌发时期的经验与教训
    二、清末现代高等教育制度雏形的形成
    (一)维新运动时期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
    (二)维新运动时期教育制度变革的经验与教训
    (三)“新政”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基础的确立
    (四)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与晚清高等教育发展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
    一、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
    (一)民国初年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改革
    (三)民国初年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经验与教训
    二、20世纪20年代改革高等教育制度的新探索
    (一)20世纪20年代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因素分析
    (二)20世纪20年代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
    (三)自下而上地展开:20世纪20年代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特点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育制度变革
    (一)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因素分析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
    (三)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简短评价
    四、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难以摆脱的日本影响
    (二)德国大学制度的引进与实验
    (三)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全面借鉴
    第二编 财政编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
    一、晚清高等教育财政制度
    (一)晚清**、省级政府教育财政职能
    (二)晚清高等教育经费的拓殖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财政制度
    (一)政府教育财政职能与高等教育
    (二)各级教育财政与高等教育经费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一)教育财政制度与高等教育
    (二)国民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收支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的演进
    一、晚清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
    (一)从外国教习审视中国教习
    (二)从传统官绅考察晚清教习
    二、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
    (一)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水平
    (二)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横向薪酬结构
    (三)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纵向薪酬结构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水平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横向薪酬结构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纵向薪酬结构
    第五章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变革
    第三编 教师编
    第六章 思想的论争与教师的流动
    第七章 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的流动
    第八章 学术机构的建立与教师的流动
    第九章 政治干预与教师的流动
    第十章 经济窘迫与教师的流动
    第十一章 战争压力与教师流动
    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编辑推荐语
    发展模式的选择、传统资源的调适、制度的建设、财政的支持与运用、师资队伍的汇聚与流动等。所有这些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重大课题,几乎都是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进程中同样主题的延伸与再现。
    本书以专题的形式,深入地阐述了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事关全局的诸多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展开,视野恢弘,史料翔实,论证深入,创见迭出。本书不仅开拓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丰富了教育史的学科建设,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换与传统的调适。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属于典型的“后发外生型”。对西方高等教育的借鉴、模仿、融合所引起的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和如何处理外来因素与传统资源的关系,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两个互相联系而又具有不同内涵的重要主题。
    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大凡制度的变迁,总是对原有制度的损益,总是在原有制度基础之上的扬弃。本书在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时,深入地考察了变迁的背景、变迁的特点,变迁的经验教训及变迁的成效,等等,以充分说明百年来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艰难历程和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的财政运作。对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的研究而言,这是一个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本书在收集、发掘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高等教育财政变迁、高等学校薪酬演进、高等教育收费变革三个维度,考察了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财政运作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师流动。中国近现代高等学校教师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的频繁流动。造成这种频繁流动的原因,既有大学内部的因素,更有近现代中国国情的外部制约。本书选取几所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些个案的分析,探讨了教师流动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关系。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