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读者可能要问,上面这五位同学排名位置不高,但他们的平均分数毕竟都在50分以上。而录取榜上的*后八人的平均分数却仅在45~50分,如果说上面五位同学的“石沉大海”和他们的考试分数不高有关,那又怎么解释排在*后的这八位事业成就斐然的同学呢?这个疑问成了我对录取榜的第二大悬念!
*后这八位同学(王健、高瑾、张准、王长平、曾昭权、王琎、李进隆、戴修驹)的录取一直是一个历史之谜。他们的成绩已经低到45~50分,却居然也被录取了,无怪当时的舆论中就有一种说法,认为将录取标准降到如此之低,是为了照顾某位名人之后。庚款**批的罗惠侨在1960年的回忆录中指出这位名人之后就是曾国藩的曾孙曾昭权。笔者感觉这种联系太牵强。**,曾国藩早已人亡政息,更何况名人曾孙毕竟不是名人子女,谁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来照顾一位名人的曾孙呢?第二,对于当时的富人来说,只要愿意,送子女自费留学只是举手之劳,根本不必巧立名目,暗度陈仓。那么谁是录取他们的幕后推手呢?其实,这个历史之谜的背后反映的是晚清政坛上的一场路线斗争。
对于究竟应该派什么样的学生出国留学,学部和外务部之间早就有针锋相对的观点。罗惠侨的回忆录中提道:“**轮的考试,由于学部和外务部站的角度不同,对于考生的合格与否各有自己的标准。双方各自都用自己手上的权力,用分数把自己看不上的考生刷掉。”如果罗惠侨谈到的是历史事实,我相信在是否录取*后这八名考生的问题上,学部和外务部之间一定有过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
反对录取上面八位考生的声音一定存在过。但是我猜想,这八位第二轮考试分数低的考生,很可能恰恰是在**轮考试(英文和传统文化)中成绩**的考生,一定是这八位考生**轮考试的**成绩打动了主考官的心。我知道王琏就是属于这种情况。王琎生前曾多次与人谈到他自己在**轮考试中,名列总分第二,但在第二轮考试后,自觉无录取希望,却被意外录取。我相信其他七位同学的考试情况也都和王琎的情况大同小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