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藏经洞
莫高窟第17窟即藏经洞。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像,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了砌封于隐室中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物品5万余件。还有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5/6,其他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账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
莫高窟的彩塑壁画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高34.5米,*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技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窟内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建于中唐时代,窟内西壁前面的佛坛上横卧着长16米的释迦牟尼涅粲像,轮廓鲜明,头形长圆,面部表情极其自然,那半合半睁的双眼,显得那么安详;那微微含笑的嘴唇,又是那么欣慰;那枕手横卧的睡姿那么平静悠远;那密集的衣纹线有规律地起伏流动。整个佛像浑然天成,富有韵律感,完全是一副睡美人的神情姿态。
石窟壁画内容丰富,包括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这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
盛唐时期的壁画金碧辉煌,精美绝伦的宫殿楼阁以倒U字形向前展开,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端居于殿宇**的讲坛上,左右是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无数比丘、沙弥、信徒环绕在殿前,正在听净土世界的无量寿经中的故事变相。壁画人物形象生动,结构严谨,建筑、楼台、光线、色彩都合乎透视学原理,堪称一幅伟大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