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源鸭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和潜伏期的感染鸭,以及病愈不久的带毒鸭(至少带毒3个月)。鸭瘟常在低洼多水地区流行。当新的易感鸭群到达污染水域往往可暴发本病。某些野生水禽感染后,可成为传播本病的自然疫源和媒介。病鸭的排泄物及尸体组织所污染的地面、水、饲料、用具、带毒鸭等都是传播的来源。此外,在购销和运输鸭群时,也会使本病由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
(2)传播途径鸭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他还可以通过皮肤损伤、交配、呼吸道及眼结膜感染;吸血昆虫叮咬也可感染。
3.症状及病变
(1)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4天,由于病毒毒力的强弱不同可能有差异。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4天。病初体温升高,呈稽留热,这时病鸭表现精神委顿,���颈缩起,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水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严重的卧地不愿走动,驱赶时两翅扑地而走,走不远又蹲伏于地上。两脚完全麻痹时伏卧不起,病鸭不愿下水。本病特征性的症状是流泪和眼睑水肿,病初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周围的羽毛沾湿,以后变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上下眼睑粘连,眼结膜充血或有出血点,部分病鸭的头颈肿大,两脚麻痹无力,两翅下垂,粪便稀薄呈草绿色,叫声嘶哑,翻开肛门可见到泄殖腔黏膜有黄绿色不易剥离的假膜。急性病例的病程一般为2~5天。自然流行时,病死率平均在90%以上。
(2)病理变化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性病变是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道黏膜留有溃疡斑。泄殖腔黏膜的病变与食道相同,但假膜黏着很牢固,不易剥离。黏膜上有血斑点和水肿。其他脏器和组织呈败血症的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