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行列式
在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中,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或近似地表示为线
性函数,因此研究线性函数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线性代数主要研究线性函数,
其中线性方程组是*基本的内容,而行列式又是线性方程组的重要工具,它在数学
及其他学科分支领域(如通信、自动化、力学等) 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工程实践
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由求解��元和三元线性方程组,引入了二阶和三阶行列式; 在
此基础上引入n 阶行列式的定义,并给出相关性质和计算方法。此外,在后面章节
中还要介绍行列式的应用。
1.1 行列式的定义
在讨论n 阶行列式之前,我们先介绍二阶、三阶行列式以及利用它们求解二
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1.1.1 二阶行列式
对于二元线性方程组
( a11x1 + a12x2 = b1
a21x1 + a22x2 = b2
当a11a22 ? a12a21 6= 0 时,用消元法解得
x1 = b1a22 ? b2a12
a11a22 ? a12a21
; x2 = b2a11 ? b1a21
a11a22 ? a12a21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引进记号
D =――
a11 a12
a21 a22――
= a11a22 ? a12a21 (1:1)
并称它为二阶行列式,也是线性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它
含有两行两列,横写的称为行,竖写的称为列。行列式中
的数称为行列式的元素,aij 就是第i 行第j 列元素,aij
的第1 个下标i 称为行下标,表示该元素所在的行,第2
个下标j 称为列下标,表示该元素所在的列。
对于上述二阶行列式的定义,可用对角线法则来记
忆,如图1.1 所示。
从上述定义可知,二阶行列式就是两项的代数和:一项是从左上角到右下角
(又称为行列式的主对角线) 两个元素的乘积,取正号;另一项是从右上角到左下角
(又称为行列式的次对角线) 两个元素的乘积,取负号。
若记D1 =――
b1 a12
b2 a22――
; D2 =――
a11 b1
a21 b2――
则x1 = D1
D
=
――
b1 a12
b2 a22――
――
a11 a12
a21 a22――
; x2 = D2
D
=
――
a11 b1
a21 b2――
――
a11 a12
a21 a22―― 像这样用行列式表示的解,形式简单、容易记忆。
例1.1 求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3x1 ? 2x2 = 12
2x1 + x2 = 1
。
解由于
D =――
3 ?2
2 1――
= 3 ? (?4) = 7 6= 0
D1 =――
12 ?2
1 1――
= 12 ? (?2) = 14; D2 =――
3 12
2 1――
= 3 ? 24 = ?21
因此x1 = D1
D
=
14
7
= 2; x2 = D2
D
= ?21
7
= ?3
1.1.2 三阶行列式
设三元线性方程组
8>
>:
a11x1 + a12x2 + a13x3 = b1
a21x1 + a22x2 + a23x3 = b2
a31x1 + a32x2 + a33x3 = b3
用消元法解得
x1 = b1a22a33 + a12a23b3 + a13b2a32 ? b1a23a32 ? a12b2a33 ? a13a22b3
a11a22a33 + a12a23a31 + a13a21a32 ? a11a23a32 ? a12a21a33 ? a13a22a31
x2 = a11b2a33 + b1a23a31 + a13a31b3 ? a11a23b3 ? b1a21a33 ? a13b2a31
a11a22a33 + a12a23a31 + a13a21a32 ? a11a23a32 ? a12a21a33 ? a13a22a31
x3 = a11a22b3 + a12b2a31 + b1a21a32 ? a11b2a32 ? a12a21b3 ? b1a22a31
a11a22a33 + a12a23a31 + a13a21a32 ? a11a23a32 ? a12a21a33 ? a13a22a31
其中,分母不为零。此表达式比二元线性方程组的解表达式要复杂得多,为了能够
将解简单表达,我们引入三阶行列式的定义。
令D=――ˉˉˉ
a11 a12 a13
a21 a22 a23
a31 a32 a33
――ˉˉˉ
= a11a22a33 + a12a23a31 + a13a21a32
?a11a23a32 ? a12a21a33 ? a13a22a31
(1.2)
称之为三阶行列式。三阶行列式的定义可以用对角线法则来记忆,图1.2 中三条实
线看做是平行于主对角线的连线。三条虚线看做是平行于负对角线的连线。实线上
三元素乘积带正号,虚线上三元素乘积带负号。
图1.2
若记D =――ˉˉˉ
a11 a12 a13
a21 a22 a23
a31 a32 a33
――ˉˉˉ
; D1 =――ˉˉˉ
b1 a12 a13
b2 a22 a23
b3 a32 a33
――ˉˉˉ
D2 =――ˉˉˉ
a11 b1 a13
a21 b2 a23
a31 b3 a33
――ˉˉˉ
; D3 =――ˉˉˉ
a11 a12 b1
a21 a22 b2
a31 a32 b3
――ˉˉˉ
则x1 = D1
D
; x2 = D2
D
; x3 = D3
D
观察三阶行列式(1.2) 发现,它有以下特点:共有3!=6 项;每一项均是位
于不同行、不同列的3 个元素的乘积;各项行下标全为123,而列下标分别为
123,231,312,132,213,321,前三项均为正号,后三项均为负号,这表明每一
项前的符号与列下标的排序有关。为了给出n 阶行列式的定义,下面给出全排列
及其逆序数的概念及性质。
1.1.3 全排列及其逆序数
定义1.1 由n 个不同数1; 2; … ; n 组成的有序数组称为一个n 阶排列。排
列1; 2; … ; (n ? 1); n 称为标准排列或自然排列。
例如1324,3241,4123 等都是4 阶排列,15324 是一个5 阶排列。对于两个n
阶排列,如果它们的排列次序一样,就称这两个n 阶排列相等,否则就称它们不相
等。易知,n 阶排列共有n! 个。
定义1.2 在一个排列中,如果一个较大的数排在了较小的数前面,就称这两
个数构成一个逆序。一个排列逆序的总数称为该排列的逆序数。
我们用(i1i2 … in) 表示排列i1i2 … in 的逆序数,例如(31542) = 5。计算排
列i1i2 … in 的逆序数方法如下:
设排列i1i2 … in 中k 前面比k 大的数码共有tk 个,则
(i1i2 … in) = t1 + t2 + … + tn =
n Xk=1
tk
例1.2 求5 阶排列31542 的逆序数。
解t1 = 1; t2 = 3; t3 = 0; t4 = 1; t5 = 0, 故(53412) =
5 Xk=1
tk = 5。
例1.3 求(n(n ? 1) … 21)。
解t1 = n ? 1; t2 = n ? 2; … ; tn?1 = 1; tn = 0,所以(n(n ? 1) … 21)
= n(n ? 1)
2
。
定义1.3 设i1i2 … in 是n 阶排列,如果(i1i2 … in) 是奇数,则称i1i2 … in
是奇排列;如果(i1i2 … in) 是偶数,则称i1i2 … in 是偶排列。
例如5 阶排列31542 就是奇排列,而对于排列n(n ? 1) … 21,当n = 4k 或
4k + 1 时是偶排列,当n = 4k + 2 或4k + 3 时是奇排列。
为了确定n 阶排列的中奇、偶排列的个数,我们引入对换的概念,并给出它的
性质。
定义1.4 把一个排列中某两个数字的位置互相调换,其余数字不变,这样一
个调换称为一个对换。
定理1.1 对换改变排列的奇偶性。
证先讨论相邻对换的情形。设排列
A
z¢}¢|¢{ij
B
z¢}¢|¢{,经过i; j 对换变成
A
z¢}¢|¢{ji
B
z¢}¢|¢{,
显然这样的对换不影响i; j 与其他数的次序关系,改变的仅是i; j 的次序。若在前
一式中i; j 构成逆序,则后一式的逆序数比前一式的逆序数少1;若在前一式中i; j
不构成逆序,则后一式的逆序数比前一式的逆序数多1,所以在此情况下,排列的
奇偶性改变。
再讨论一般情形。设排列为
C
z¢}¢|¢{ij1j2 … jsj
D
z¢}¢|¢{, 经过i; j 对换得到排列
C
z¢}¢|¢{jj1j2 … jsi
D
z¢}¢|¢{,则后一排列可由前一排列经过2s + 1 次相邻对换来实现,即
j 依次与js; js?1; … ; j1; i 对换,共s + 1 次,然后i 再依次与j1; j2; … ; js 对换,
共s 次。由于2s+1 是奇数,故由相邻对换改变排列的奇偶性得到,前后两排列的
奇偶性相反。
由此可得到以下结论:
推论1.1 当n > 1 时,在全体n 阶排列中,奇排列的个数与偶排列的个数
相等,各为
n!
2
。
证设奇排列共s 个,偶排列共t 个,把每一个奇排列都进行一次对换,则变
成s 个偶排列,从而s 6 t,同理t 6 s,故s = t = n!
2
。
推论1.2 任一个n 阶排列都可以经过一系列对换变成自然排列,并且所作
的对换的次数与这个排列有相同的奇偶性。
证首先将1 与**个数字对换,接下来将2 与第二个数字对换,一直下去,
就可以将一个排列对换成自然排列。由定理1.1 知:对换改变排列的奇偶性,如果
一个排列是奇排列,它对换成自然排列必经过奇数次对换,而偶排列对换成自然排
列必经过偶数次对换,因此结论成立。
1.1.4 n 阶行列式
通过对二阶、三阶行列式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规律
来定义n 阶行列式。
我们可以看出式(1.1) 可以写成
――
a11 a12
a21 a22 ――
=Xj1 j2
(?1)(j1 j2)a1j1 a2j2
其中,j1j2 是任意一个二阶排列。
式(1.2) 可以写成
――ˉˉˉ
a11 a12 a13
a21 a22 a23
a31 a32 a33
――ˉˉˉ
= X j1 j2 j3
(?1)(j1 j2j3)a1j1 a2j2 a3j3
其中, j1j2j3 是任意一个三阶排列。
现在我们根据上述规律来定义n 阶行列式。
定义1.5 将n2 个数aij ; i; j = 1; 2; … ; n 排成n 行n 列,记为
――――ˉ
a11 a12 … a1n
a21 a22 … a2n
...
...
...
an1 an2 … ann
――――ˉ
(1.3)
称之为n 阶行列式,它表示所有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n 个元素的乘积
a1j1 a2j2 … anjn (1.4)
的代数和,其中,j1j2 … jn 是1; 2; … ; n 的一个排列。当j1j2 … jn 是偶排列时,
式(1.4) 前面带正号;当j1j2 … jn 是奇排列时,式(1.4) 前面带负号。因此行列式
(1.3) 可以表示成
――――ˉ
a11 a12 … a1n
a21 a22 … a2n
...
...
...
an1 an2 … ann
――――ˉ
= X j1j2¢¢¢jn
(?1)(j1j2¢¢¢jn)a1j1 a2j2 … anjn (1.5)
其中, X j1j2¢¢¢jn
表示对所有n 阶排列求和。
注(1) 有时用D = jaij jn£n
或D = det(aij)n£n 表示n 阶行列式(1.3),数
aij 称为行列式D = jaij jn£n
的第i 行第j 列元素。
(2) 当n = 1 时,D = ja11j = a11,不要与**值记号混淆。
(3) 当n = 2 或n = 3 时,这样定义的二阶、三阶行列式与对角线法则定义的
是一致的。
例1.4 形如
D =
――――ˉ
a11 0 … 0
a21 a22 … 0
...
...
. . .
...
a1n a2n … ann
――――ˉ
的行列式,称为n 阶下三角形行列式。证明:下三角形行列式D = a11a22 … ann。
证D 的项的一般形式为a1j1 a2j2 … anjn,由于在这个行列式的**行中,
除a11 外,其他元素都等于0,所以j1 6= 1 时,a1j1 = 0,因而只要考虑含a11
的项;第二行除去a21 及a22 外,其余元素都等于0,因此,只要考虑j2 = 1; 2
的项,但因j1 = 1 故j2 6= 1,所以j2 = 2,这样逐步递推,知道D 的展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