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汉字发展的总趋势而言,过去一般文字学著作中多着重谈简化。简化固然是一切文字发展的共有特点,却并非汉字发展的主要特点。
文字的简化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文字的简化,另一方面是整个文字体系的简化。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已发展为只用几十个不同符号就能记录一种语言的简单体系,汉字则发展为一种有数以万计的不同方块字的极庞大的体系,这就谈不上简化,而是繁化了。汉字发展之所以走这样一条道路,是由汉语本身特点决定的。
古汉语*大的特点是单音节词占优势。一个词包含的音节越少,当然同音词就越多。汉字是在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的时代产生的,所以采用了一词一字的独特形式。而后来逐渐增多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多数又是由单音节词的词组逐步固定化而形成的。所以旧有的按一词一字原则制定的字,并不因为双音节词的发达而感到使用上的不便。而且仍是一字代表一个音节。如果在借形记音法的基础上,普遍��用同音代用法,按说汉字也可以发展成为类似于日文假名那样的相当简单的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假字的发达是一种自然的进步要求。
我们今天看到的战国到汉初的古文字资料中,正表现出通假字发达的倾向。
然而,汉语中同音词特别多这一点,限制了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即使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已占**优势的情况下,我们如果规定每个不同音节都只用一个字记录,写出来的文章,仍然是会成为一种像智力游戏似的颇费猜测的东西。所以同音代用法不但绝不可以发展到排除一切异形同音字的地步,而且只能限制在相当小的范围。这样,既含记音成分而又用义符保留与词义联系的形声字,由于在区别异义同音词方面的优越性,得到广泛的发展。
汉字在发展历史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记音倾向还没有很明显时,已经通行于方言语音差别很大的广大地域。它要进一步向记音化发展,势必表现为各个方言区按各自语音的同音关系来写通假字。这就好像今天上海的商店里可以把“弹簧”写成“弹王”,沈阳的食堂里可以把“炒蛋”写成“炒旦”。但如用沈阳语音读“弹王”或用上海语音读“炒旦”,就会莫名其妙。这种在各自地区来说分明是进步的趋势,却造成了整个汉字通行的障碍。所以,复杂的方言差别是汉字向记音化发展的另一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