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业,不论是国有的还是私营的,由于各种原因都可以产生X无效率的情况。企业管理人员可能缺乏将成本*小化或利润*大化的动力,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未达到*大利润的现状感到满意,也可能是有更容易的办法赚取高额利润,或者认为稍低的成本与稍高的利润不值得花费足够的代价以促使中层管理人员和职工更加努力地工作。无论什么理由,许多企业及其管理可能受制于人们的惰性区域,接受效率不太理想的结果。虽然任何企业的管理都会受到这种惰性区域的限制,但实践表明,国有企业与私人垄断企业使成本*小化的行动,没有面临市场竞争或完全受市场机制约束的企业那样坚强有力。后者必须接受市场配置资源的检测标准--效率,否则就会破产,难以继续生存下去。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受到政府的保护,而且政府是国有企业**的股东,不会轻易让其完全接受市场检验(有可能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在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缓冲器,对成本*小化的激情会比完全受市场约束的企业小得多,因而使X无效率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为所欲为,比如企业内部到处是“窝工”、“出工不出力”、“相互扯皮”等。
从X无效率概念出发,可得到三点启示。**,必须强调竞争。没有竞争,一个企业或某一个人很可能停留在惰性区域之内,得过且过。竞争的重要性不**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实际上涉及社会每一个成员。必须使职工感受到实际的竞争压力,才能提高他们的努力程度。第二,要尽可能使总目标与子目标协调。例如,企业强调某工作应当这么做,而某职工个人对其没兴趣,这样,目标就难以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看怎样处理不同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即使“存异”,也不影响效率。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原则不仅具有正面的、鼓励性的激励特点,更具有反面的、惩罚性的激励特点。第三,企业不宜大。���统观念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好。但是规模太大,总目标与子目标不一致之处可能越多,于是X无效率越严重。从企业的规模效益考虑,大有大的好处。何况,由于生产技术的特点,大的不一定能变小,于是就要研究企业管理体制问题了。权力下放,使下属单位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也能起到与基本决策单位变小相似的作用,这些都有助于让总目标同子目标较好地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