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精讲
在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主要测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本部分分为逻辑填空、阅读理解和语句表达三篇。其中逻辑填空讲解了语境分析、词义辨析、词语搭配、摹状类词语、成语几个高频考点;阅读理解讲解了主旨观点、细节理解等片段阅读的高频考点,并在其他片段阅读题目中集中讲解了一些曾经考过的小题型,另外,还对文章阅读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具体介绍;语句表达讲解了语句连贯、病句辨析、标点符号和修辞。虽然2013年没有考查语句表达题目,但从全面备考和提升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角度来说,考生需对语句表达有所了解。重要的讲解后都配备“跟踪小练习”,帮助考生及时掌握方法技巧。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希望考生能全面认识并掌握言语理解与表达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灵活应对考试中的各种题型。
**篇
逻辑填空考点精讲
专项一语境分析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狭义的语境主要指的是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广义的语境还包括言语片段之外的社会环境,如写作背景。汉语词义往往是多重的,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真正确定词语的含义。公务员考试中的逻辑填空题目单纯考查词义的题目越来越少,多数题目都把考查**放在了对特定语境的分析上。如何进行语境分析?可主要利用对应分析法和情境展开法。
考点一对应分析法
为保证答案的**性与科学性,命题人通常会在空缺处的上下文设置一些提示信息,这些信息与正确答案之间存在一定呼应关系。对应分析法就是通过揭示这种呼应关系,帮助考生寻找解题思路。
如��所示,逻辑填空题中的对应关系主要分为正对应和逆对应两种。
1.正对应
正对应,指的是文段中上下文的某些词句从正面提示了正确答案的信息。
【例题1】在消费品领域,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念是非常的,什么是高雅的,什么是大众的,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让西方饮茶习惯去茶饮料领域,他们不习惯的绿茶就永远出不了**品牌。
填入划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
A.时尚改变B.灵活占领
C.主观主导D.多元适应
解析:此题答案为C。“”与“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理解”构成解说关系的正对应。由此提示可看出这里强调的是“不同理解”,即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与此对应,C项的“主观”就呼之欲出了。再结合第二空“主导”印证,可确定本题答案为C。
【例题2】不可以想象,没有以学术作为内容的思想,将成为怎样一种思想,而没有思想的学术,这种学术还有什么价值?思想和学术它们之间没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那种
的关系。
填入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
A.非此即彼B.针锋相对
C.势不两立D.此消彼长
解析:此题答案为C。“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与“”构成概括关系的正对应。解题关键是对前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一诠释的理解。与两个“压倒”相对应,C项的“不两立”与之*相符合,故当选。
【例题3】在深化改革和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积极的和更强有力的,落实基本**卫生的公益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填入划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
A.心态信心B.姿态措施
C.行动手段D.信念政策
解析:此题答案为B。三个“更……的”结构相同,提示文段存在顺承型正对应。三者构成的是关系上的顺承,A、D两项显然不合乎这种顺承关系,排除。C项“手段”不符合文段的语体色彩,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注意:当文段中出现顺承型正对应时,如果从语意和关系上不好判定答案,可尝试从词性入手。一般顺承型正对应,各短语间为并列关系,其对应结构的词语词性应保持一致。
【例题4】我国的残疾人事业总体呈现出梯次发展的格局,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基础日渐牢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发展,其既有传统的,也有政策的,还有时代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
A.延续继承跟进B.延续传承烙印
C.延绵继承烙印D.延绵传承跟进
解析:此题答案为D。三个“有……的……”结构相同,提示文段存在顺承型正对应关系。由语意和关系不太容易得出答案,可考虑从词性入手。四个选项中除了“烙印”为名词,其他的都为动词,由此直接排除含有“烙印”的B、C。延续: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延绵:连续不断,指形态上的连贯。句中说的是残疾人事业与传统保持着连贯性,没有割断联系,而不是说完全照着传统的样子继续下去。故应选“延绵”。所以,本题答案为D。
【例题5】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已是一种。
填入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
A.苦涩奢望B.辛酸奢求
C.历练幻想D.风雨梦境
解析:此题答案为A。由**空句后的“回味”可知,这里所填的词语应与味道有关,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苦涩”和“辛酸”,排除C、D。人们常说“忆苦思甜”,故会引起回味的一般是苦味,而不是酸味,由此排除B,答案为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