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知行为观点
认知行为观点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对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的学习而产生的,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关注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对这些因素的认知。从这个观点出发,心理障碍不再被看作是在个体内部自发地产生的,而是由于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如酗酒的行为可能因酒精过量摄入后紧张和焦虑的释放而被强化。除了个体所处的环境,个体对环境中发生的事件的解释也同样重要。认知行为流派的**师会鼓励患者用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代替原先适应不良的看法。(四)人本主义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中,人格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得到别人的积极关注时,心理障碍就会产生。他会因此而变得对别人的要求和批评过分敏感,一并主要根据别人对他的反应来构建自己的个人价值。这种类型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认为自己不像他人一样有价值,他们会逐渐感到自己对生活中重要(甚至不是很重要)的事件没有控制能力。这样的感觉常常会伴有抑郁。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要说服人们相信他们拥有内在的价值,帮助他们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五)社会文化观点
当前心理学家越越来越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观点认为,给心理障碍患者贴标签,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异常行为。在一种社会文化下,当一个人被认为是异常的,其他人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对待他,同时周围的人会有意无意地��进个体表达出某种异常的行为,久而久之,个体也就慢慢接受并扮演别人给他设定的异常行为的角色。社会文化观点对于理解和**心理障碍有很大帮助,有时社会文化**还是在传统**失效时的有效方法。(六)生物心理社会的整合观点
上述不同的观点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没有一种理论和**模式能证明自己比其他模式更有效。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观点中的任何一个是不重要的,相反,整合不同的观点可以得到解释心理障碍的更完备的理论。如易感一应激模型(diathesis-stressmod-el)是一个被广泛引用的观点,该模型认为个体的基因和早期学习经验的结合可能使个体获得对不同的心理障碍的易感性(diathesis),而且提出,基因并不一定与特定的心理障碍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构成了一种更一般的易感倾向。具有这种易感倾向的个体只有当遇到超出自己应对能力的应激时才会发生心理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