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辛亥百年祭(函套3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辛亥百年祭(函套3册)

  • 作者:徐刚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ISBN:9787506359658
  •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01日
  • 页数:996
  • 定价:¥94.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6359658
    • 作者
    • 页数
      996
    •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01日
    • 定价
      ¥94.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辛亥百年祭》共分三册,包括:《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以及《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由徐刚编
    著。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康有为,仁者也,忧者也,先知也,
    屡次上书光绪帝建言改革维新,其思想之深刻远迈时人,一生功过众说纷
    纭。于当时之世,倡言人者仁也,且仁之于草木鸟兽,万物一体,世界共
    乐,其大同之义于今不朽。康有为辞章飞动,美文连绵,治康学者万勿忽
    略也。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梁启超之于中国,不仅是对“宪政”
    、“共和”的身体力行,其辉煌的思想更是光芒四射,至今仍是普罗米修
    斯手持的火把。梁启超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学术财富,他的《新民说》《
    少年中国说》不朽流传,为百年来不二巨著。
    “史也!史也!”梁启超为清华国学院导师之四字两叹,穿越百年风
    尘。君侧耳闻之,不雷鸣电闪乎。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袁世凯,晚清重臣,叱咤风云于民国
    初创。虽有治国之才,却终以称帝败亡。然以“窃国大盗”概括其一生,
    既不公允也失历史真实。袁世凯理繁治乱,改革实施了多项新政,从警察
    、铁路、邮电、练新军到宪政、
    文章节选
    《辛亥百年祭》共分三册,包括:《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以及《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由徐刚编
    著。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康有为,仁者也,忧者也,先知也,
    屡次上书光绪帝建言改革维新,其思想之深刻远迈时人,一生功过众说纷
    纭。于当时之世,倡言人者仁也,且仁之于草木鸟兽,万物一体,世界共
    乐,其大同之义于今不朽。康有为辞章飞动,美文连绵,治康学者万勿忽
    略也。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梁启超之于中国,不仅是对“宪政”
    、“共和”的身体力行,其辉煌的思想更是光芒四射,至今仍是普罗米修
    斯手持的火把。梁启超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学术财富,他的《新民说》《
    少年中国说》不朽流传,为百年来不二巨著。
    “史也!史也!”梁启超为清华国学院导师之四字两叹,穿越百年风
    尘。君侧耳闻之,不雷鸣电闪乎。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袁世凯,晚清重臣,叱咤风云于民国
    初创。虽有治国之才,却终以称帝败亡。然以“窃国大盗”概括其一生,
    既不公允也失历史真实。袁世凯理繁治乱,改革实施了多项新政,从警察
    、铁路、邮电、练新军到宪政、林政、实业。章太炎谓其“于臣子为非分
    ,于华夏为有大功”。此公亦新亦旧复杂多变,其功罪是非,在历史长河
    中仍可思之论之。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卷首
    **章 出亡――沧海浮槎死生
    第二章 印度――大地古国兴衰
    第三章 欧游――推求物质救国
    第四章 诗记――斯亦微言大语
    第五章 南洋――听似涛声依旧
    第六章 革命――心事苍茫为谁
    第七章 忧愤――吾土吾民吾教
    第八章 归去――依然沧海横流
    第九章 访旧――泪酒盈杯波澜
    第十章 天心――策杖云山追魂
    第十一章 先知――守望仁爱之道
    第十二章 未济――樱花明月天游
    结语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章 凌云塔下
    第二章 万木草堂
    第三章 公车上书
    第四章 础润而雨
    第五章 百日风云
    第六章 亡命生涯
    第七章 红颜知己
    第八章 三十自述
    第九章 大哉文化
    第十章 新民如梦
    第十一章 死战革命党
    第十二章 宪政波澜
    第十三章 归去来兮
    第十四章 身为党魁
    第十五章 再造辉煌
    第十六章 护国之帅
    第十七章 蔡锷之死
    第十八章 沉浮依旧
    第十九章 欧游心影
    第二十章 论战社会主义
    第二十一章 呜呼志摩
    第二十二章 “史也,史也!”
    第二十三章 寒雁先还
    第二十四章 绝笔余响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章 风云变幻
    第二章 洹上垂钓
    第三章 慷慨歌燕市
    第四章 楚望台下子弹飞
    第五章 也有风雨也有晴
    第六章 1912年
    第七章 玫瑰与刺刀
    第八章 宋教仁之死
    第九章 一统天下
    第十章 袁世凯问:何谓大手笔?
    第十一章 太炎先生
    第十二章 “二十一条”与“筹安会”
    第十三章 高处多风雨
    第十四章 这个冬天真冷
    第十五章 项城末路
    第十六章 话说功过
    尾声:民国的星空
    章太炎
    杨度
    杨仁山
    方地山与夏?尊
    李叔同
    赛金花
    袁克文
    徐世昌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序者,引言或导读之语。本书所记为一百多年间人与事。其要者:号 称“天朝大国”之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亦遂告结束,由 是生出民国肇建之始的各种新潮旧流,各路仁人志士,及其合纵连横,聚 散纠结,文采风流。其人物也众,其事件也繁,且为世纪之交,新旧杂陈 ,斑驳陆离可知。笔者以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为传主,记其生平之概 要,以他们不同凡响的跌宕起伏,而宕荡,而起伏。窃以为,有此三公则 旧朝崩坍、民国初生之风景大备矣! 然民国从何而来?康梁何功之有?袁世凯缘何而出? 每每念及古希腊贺拉斯“时间磨灭了世界的价值”一语,便心有震颤 。哲学非我所长,虽不能确切地解释贺拉斯之语,却总会生出感慨:人是 健忘者,我等概莫能外。古西哲所言,是否有时光久远之后历史被遗忘的 苍白淡薄之意?如是,则时光之矢把往昔推向遥远更遥远,而不古人心将 坠入深渊更深渊!不堪设想者为:我们寄居的世界一旦失去历史的缤纷万 象,进化更替,生灭故事,其厚重与智。慧顿没,其价值几何?因此故, 我中华大地上一百年前之苦风凄雨,悲壮惨烈,晚清当国者的愚顽贪婪, 不能不记。此一时期的黑暗与屈辱,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有如下概述:当时清王朝’“根深蒂固之闭塞风气,非自身力量所能打 破,必俟外患频来,痛惩深创,然后天朝之迷惘,始憬然以觉。首以鸦, 片战争,继之美法联军,与甲午之役,加以台湾等地之丧失,江宁、天津 、马关之辱国条约之签订”等等,丧权辱国,罄竹难书。割地一割再割, 赔款一赔再赔,列强环伺,乃至登堂入室,瓜分豆剖也。再加之天灾频仍 ,苛捐杂税,流民哀号,饿殍遍野。是时也,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中华 大地上遍布悲愁困苦、焦灼愤怨之干柴,于忧时伤国之人心之灼烤下,中 国,你在等待什么?“始憬然已觉”者何在? 无论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在任一沉闷幽暗之历史时期,期待也者, 憬然而觉者,皆离不开伟人之精神火光。中国的期待,可谓“路漫漫其修 远兮”,近代西方之思想及科学知识,自明代传教士及徐光启等先行者开 启蒙之始,又经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堵塞、苟延,其间虽有短暂之洋务运 动兴起,而**积弱,一败再败的结果已如前文略述。不妨说,这一段历 史是中华民族史上鲜有的几近亡国之耻辱史。人们渴望变革,希冀着有光 于黑暗中烧出一条裂缝来,有能使干柴成为烈焰的精神之火的进射者,可 以寻觅救国图强之路。有清一代,也曾有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 以及从陈腐守旧中拔起而放眼环球的星火闪烁,若林则徐、魏源、龚定庵 等,但随即为暗夜吞没,昏聩依旧,腐败依旧。直至康有为先是于万木草 堂讲学课徒,广布知识,再以《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力拔封建 专制赖以维持之千年道统,若春雷之先出,风暴而继作,是有康梁“公车 上书”、“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之文化与精神之火光,谭嗣同被砍 头时的血,“去留肝胆两昆仑”。其时,孙中山、黄兴等亦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为口号,奔走起事,倡言革命。然后是楚望台下枪声,清廷 惶急之下,袁世凯应运而复出矣。 想起了卡莱尔所言:“只有目光短浅的人才会叫喊:‘看这不是木柴 燃起的火吗?’”卡莱尔并且告诉我们,所谓伟人就是“离开了他干柴就 不会燃起来的火光”,而“一代人*糟糕的征兆莫过于对这一精神之火光 的普遍无视。”善哉斯言!倘若没有精神之火光,何以让形同死灰之人心 激活跳跃?何以使沉闷死寂之社会稍有活气?又何以显露腐朽败亡之原形 ?谈何变革!谈何图强!谈何新民!这样的变革大势所趋也,既无可避亦 无可免,其性质,如梁启超所言“以复古为其职志,相类欧洲之文艺复兴 。” 有论者谓所有的伟人都是孤独的,此其心境也,然其必有言说,必有 论著,其文扛鼎,其思浩荡,文起百年之衰,思接千载先贤,云何独孤? 伟人之诞生,必经历漫长岁月之磨砺,中西文化之累积,且必具有非凡之 天资,蓄之既久,刚柔相摩,火光出矣。干柴既成烈焰,一个或几个伟人 的身后必定是一群仁人志士,应先知之声而共鸣之。民国,乱世也且短暂 ,然各种人物,各有心性,各具怀抱,各领风骚,其思想之活跃,识见之 高远,著述之丰富,人物之众多,后世所不及,且皆具共同之愿望:救民 于水火,富强我中国,钩沉茫茫史料,笔者似乎得见,伟人既非圣人亦非 完人,其先知先觉,能发精神之火光,大异常人;而举凡七情六欲,则无 异也。更有可称之伟人的另一面或有可能是罪人,但,因为他们发出的火 光,或其开辟之功,我依然拥护卡莱尔所言:“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当历史的某一时期开启,在火光的召唤下集结起民众的大队,伟人的 传记便因之而更加丰富,后来人一读再读,撷取其中的若干片断,人物行 止,文字语境,可以为镜,可以外视内省,可以悲声落泪,可以会心一笑 ……如此这般,我们的七尺之躯便承接于历史中了。当今之世也,物质挤 压,精神贫乏,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文化夜以继日沉沦,有此承接,或可 使日渐平庸、行将枯槁,有白话而无文的文化人若我辈,亦或因此得一风 生水起,荒草重绿之机。 读者诸君啊,抚今思昔,不过百年,然哪有比忘却我民族曾有之先知 与伟人更可叹?更可惜?更可悲者?当你翻开书页,其春秋更替、风雨晨 昏中的一枝一叶,倘能使君心摇曳,并与任公共一叹:“史也,史也!” 则笔者万幸、书之不尽。 是为序。 徐刚 2011年4月于北京一苇斋 我离民国有多远 后记,余绪也,书成,尚有不吐不快者,或为许些倾诉,或为内心独 白,愿和读者分享者,盖写书人之往往自作多情,视他人为至爱亲朋也。 我生也晚,少小时似乎离民国不太远,父母均生于清末,民国人也, 我父于我出生三个月不及百日便病故,为我守寡终身之母亲是“半大脚” ,何故?原来正当我母亲痛苦地被裹脚时,民国取大清而代之,于是“放 脚”,比天足小比小足大,乡人称之为“半大脚”。在崇明岛西北角的一 个村子里,我母亲以走路快闻名,犹记得东邻才元好公总是笑嘻嘻地说: “元郎娘子跑得急兜兜勒!”元郎,我父之小名,“急兜兜”,又急又快 。乡人很少说“走路”,而好用“跑”字,有急迫意。方言语词的此种选 择大概与崇明岛孤悬海上,时有风暴潮没之灾相关,救灾或者逃命皆需快 跑也。相沿成习,崇明农人步速都比较快,而在女人中,我母尤甚,无论 做农活种花地或者上镇,回家时都“急兜兜”的,家门口,姐姐正带着我 翘首以盼,嗷嗷待哺,等我母回家做饭,玉米面粥,南瓜,番薯,却是热 汤热水。今老矣,浑身器官退化,唯胃尚健,我母哺育之恩也。我母生前 偶尔提及往事艰辛,亦笑言道:“亏得半大脚”!民国“放脚”,有功德 ,而创“不缠足”者康有为也。 托人民共和国之福,母亲有厚望,我六岁即开学念书,乡间老户人家 有民国时水印木刻、绘图绣像之各种旧小说,诸如《三国》、《水浒》、 《西游记》、《七剑十三侠》之类,‘便借来看,略知其意,竟从此入迷 ,乃我文学启蒙之始。我就读的初中在崇明岛亦百年名校,始创于1911年 ,设在破庙中,初小,后成高小,继而为初级中学。办学者为吾乡汤姓、 施姓之读书人,亦乡绅望族,为崇明西沙之农家子弟能知书识礼,则是办 学初衷。校名为“三乐学校”,“三乐”取《孟子》语:“父母俱存,兄 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有教育楼,两层,名“雨花楼”。有民国时旧学尚未扑尽 之流风余韵。 蒙作家出版社诸公错爱,今年年初约写康有为,并修订写于1993年、 1995年之袁世凯、梁启超二书,于是,晨昏皆与康梁、民国为伴,寻觅于 旧书故纸,康有为的一则资料称,南海之墓于1966年8月被青岛红卫兵掘而 毁之,并以其颅骨示众,震惊之余,心中默念:“我亦罪人矣!”其时, 我也在崇明岛上做红卫兵,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为着我曾经历的时代, 为着我所生活的世界走向真正的和平、美好,为着中国不再蒙受此等残暴 之耻辱,我要说:我有责任!我当承担!“人类是一体的,与宇宙万物都 是一体的,没有别人,我们全体只是一个,这是**的真相。”(刘群)也 因此,当我再读康、梁,追记康有为时,笔下有了稍有新意却更加沉重的 流淌:天造先知,于世界,光也,亮也,福也;于本人,忧也,苦也,祸 也。如是观之,康有为历劫受难却毕其一生以“铸我新中国”(康有为诗) 及世界大同为追求,此康有为之所以为康有为也!倘言离民国之远近,则 不可以岁月计,如我尚能吮吸于经典,华夏之远古苍茫、文明初始,皆可 视之、闻之、想象之,何况民国? 后记不可喋喋,徐刚词穷矣,且以纪伯伦先知之语作结: 环顾四周,你们会发现他在与你们的 孩子玩耍。 仰望天空,你们会看到他在云端漫步, 在闪电中伸臂,在雨水中降临。 你们会看到他在花丛微笑,又在树 上挥手。 我永远在沙岸行走, 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间, 高潮会抹去我的脚印, 风也会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和沙岸 却将永远存在。 晚安,亲爱的读者,愿你的梦梦着我的梦…… 徐刚 2011年4月于北京一苇斋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一九?二年春,印度大吉岭,康有为“得佳屋于翠崖”,并在林中筑 一草亭,辟有曲径,作柴床,南海书横额于草亭,名须弥雪,从曲径行, 山风飒飒,空气清新,雪山可望。 康有为游兴甚浓,同璧更是雀跃,父女二人各乘一马,自大吉岭双骑 游须弥山(今译喜马拉雅山,然其况味远不如旧译也,笔者附识),先后游 世界屋脊九日仍不知倦,“深入至哲孟雄国(今之锡金,笔者附识)之江督 都城,康有为没有想到,其英国官吏竟率国王迎于车站,南海其时早已名 满世界矣!至王宫,由王妃作陪。王妃之衣物饰品皆为中国物,并以贝叶 经相赠。”据年谱称,康有为“解带答之”,不知何带?抑或玉饰?“同 璧亦以指环赠其后”。 自一九?一年正月到印度,一九?二年又待一年,康有为果性好冶游 ,而各地官员视其为上宾,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心事重重,对中国前途之 忧患日深,而又计出无奈,逋客之言无足轻重,况千里万里之遥,听者为 谁?信者几何?然南海于家国之使命感却从未稍减,且流亡愈久、渐行渐 远而愈浓愈烈。大吉岭,离喜马拉雅山之干城章嘉峰仅八十公里,苍茫雪 峰,日月生辉而插云天,其光也,既沐印度也照中国;其高也,天造地设 ,示两大古国历史文化之悠久。彼时,正当印度亡国,中国在清朝末路之 际已成乱国,南海且闻讯中俄即将签订《西藏密约》,悲从中来,痛愤交 加,有诗记之:“望须弥山云飞,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国,闻西藏又割地 矣!” 喜马拉山云四飞, 山河举目泪沾衣; 此通藏卫无多路, 万里中原有是非。 四言二十八字,无一激昂慷慨之词,看似淡淡写 来,其实有大感叹,有大忧患,有大苍凉,且隐伏着南海一以贯之的大希 望:何时何日以何策救百姓以水火而“重铸新中国”? 先是南美洲、北 美洲之诸华商书致南海,为国事而焦虑称:义和团之乱暂已平息,而西太 后、荣禄仍握重权,光绪帝命运堪忧,清政府既要维持西太后及一应腐败 亲贵大员的**,又要赔款,财政收入早已不支,便纷纷加重税赋,民不 聊生。“保皇会备极忠义,而政府反以为逆党”,“不如以铁血行之”, 举刀枪而革命,“或可以保国保民”等等。康有为读后于一九?二年五月 在大吉岭翠崖复信,有“览书惶骇,何乃至此”句,南海在此一《答南北 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中详为分析道,其时海内外 人士认为西太后因八国联军而西逃回京之后,一会归政于光绪,二会驱逐 荣禄。因何有此想?当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联络并驱使义和团者、围 外国大**者,荣禄皆为罪魁。西太后不知乎?知之也。然荣禄善为两面 派,一则命董福祥率兵包围大**,一则又派人为**送去瓜果,“于事 成则受其功,若事败时不受其过”,但荣禄能脱身事外还因为:西后从未 怀疑过荣禄对其之忠。在西后心中丧权辱国事小,而忠不忠于其本人,则 为*大事。因而海外华商、保皇会众失望之余,群情汹汹,再言革命。 殊不知,自立军起义失败,千众喋血之惨,促成了康有为经过痛苦反 思之后的一种坚持:“此后不复再言兵事”,恪守改良、立宪之宗旨以救 中国。此乃康有为之一贯主张,而自立军起义因中国北方之乱机不可失, 且为唐才常助,不妨说,康有为只是偶然地做了一次革命者,之后又迅即 回归原有的只可立宪不能行革命的改良、改革之路,非南海心血来潮,为 一本所旧也。 康有为详论欧美各国所以致强之道,概括为“人民所以得自主,穷其 治法,不过行立宪法,定君民之权而止,为治法之极则矣”。南海所言之 “治法”,即治国之法。 欧美诸国谁*先强?英国。英国何以强?康有为详列时序以论: 明崇祯十五年英国争乱; 清康熙二十七年,英国始立议院、赋予民权; 其间为四十八年,但民权中“然尚未有选官之权”; “至道光十二年、二十八年,伦敦民党大变两次,大将军威灵顿调兵 二十万,仅而获成。” 康有为告诉南北美洲华商诸公:英国人之民权,抗争二百年而后得, 中间也曾“杀一君,流血无数”,但所追求的“求民权,行立宪”,而且 “英君主之世守如故,未尝革命也”。 康有为再以奥国即奥地利为例: 清道光十三年,奥国禁报纸、禁私会,于是民党大起,为求民权也, 并逐国王;又有普法之战侵割。“乃始予民议政权。” 至同治十年,二十三年始得民权、立宪。 “然虽逐王,奥君之世守如故,亦未尝革命也。” 又有意大利: 清嘉庆时拿破仑予民权,“复遭维也纳约之压制”; 意大利民党以七十万之众,抗争数十年,“乃起大变”; 后“萨谛尼王独立主张民权,大为民所归,于是合数十小国而成意国 ,且立帝权,更未革命矣。”P20-22
    目录
    《辛亥百年祭》共分三册,包括:《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以及《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由徐刚编
    著。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康有为,仁者也,忧者也,先知也,
    屡次上书光绪帝建言改革维新,其思想之深刻远迈时人,一生功过众说纷
    纭。于当时之世,倡言人者仁也,且仁之于草木鸟兽,万物一体,世界共
    乐,其大同之义于今不朽。康有为辞章飞动,美文连绵,治康学者万勿忽
    略也。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梁启超之于中国,不仅是对“宪政”
    、“共和”的身体力行,其辉煌的思想更是光芒四射,至今仍是普罗米修
    斯手持的火把。梁启超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学术财富,他的《新民说》《
    少年中国说》不朽流传,为百年来不二巨著。
    “史也!史也!”梁启超为清华国学院导师之四字两叹,穿越百年风
    尘。君侧耳闻之,不雷鸣电闪乎。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袁世凯,晚清重臣,叱咤风云于民国
    初创。虽有治国之才,却终以称帝败亡。然以“窃国大盗”概括其一生,
    既不公允也失历史真实。袁世凯理繁治乱,改革实施了多项新政,从警察
    、铁路、邮电、练新军到宪政、林政、实业。章太炎谓其“于臣子为非分
    ,于华夏为有大功”。此公亦新亦旧复杂多变,其功罪是非,在历史长河
    中仍可思之论之。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卷首
    **章 出亡――沧海浮槎死生
    第二章 印度――大地古国兴衰
    第三章 欧游――推求物质救国
    第四章 诗记――斯亦微言大语
    第五章 南洋――听似涛声依旧
    第六章 革命――心事苍茫为谁
    第七章 忧愤――吾土吾民吾教
    第八章 归去――依然沧海横流
    第九章 访旧――泪酒盈杯波澜
    第十章 天心――策杖云山追魂
    第十一章 先知――守望仁爱之道
    第十二章 未济――樱花明月天游
    结语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章 凌云塔下
    第二章 万木草堂
    第三章 公车上书
    第四章 础润而雨
    第五章 百日风云
    第六章 亡命生涯
    第七章 红颜知己
    第八章 三十自述
    第九章 大哉文化
    第十章 新民如梦
    第十一章 死战革命党
    第十二章 宪政波澜
    第十三章 归去来兮
    第十四章 身为党魁
    第十五章 再造辉煌
    第十六章 护国之帅
    第十七章 蔡锷之死
    第十八章 沉浮依旧
    第十九章 欧游心影
    第二十章 论战社会主义
    第二十一章 呜呼志摩
    第二十二章 “史也,史也!”
    第二十三章 寒雁先还
    第二十四章 绝笔余响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章 风云变幻
    第二章 洹上垂钓
    第三章 慷慨歌燕市
    第四章 楚望台下子弹飞
    第五章 也有风雨也有晴
    第六章 1912年
    第七章 玫瑰与刺刀
    第八章 宋教仁之死
    第九章 一统天下
    第十章 袁世凯问:何谓大手笔?
    第十一章 太炎先生
    第十二章 “二十一条”与“筹安会”
    第十三章 高处多风雨
    第十四章 这个冬天真冷
    第十五章 项城末路
    第十六章 话说功过
    尾声:民国的星空
    章太炎
    杨度
    杨仁山
    方地山与夏?尊
    李叔同
    赛金花
    袁克文
    徐世昌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序者,引言或导读之语。本书所记为一百多年间人与事。其要者:号 称“天朝大国”之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亦遂告结束,由 是生出民国肇建之始的各种新潮旧流,各路仁人志士,及其合纵连横,聚 散纠结,文采风流。其人物也众,其事件也繁,且为世纪之交,新旧杂陈 ,斑驳陆离可知。笔者以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为传主,记其生平之概 要,以他们不同凡响的跌宕起伏,而宕荡,而起伏。窃以为,有此三公则 旧朝崩坍、民国初生之风景大备矣! 然民国从何而来?康梁何功之有?袁世凯缘何而出? 每每念及古希腊贺拉斯“时间磨灭了世界的价值”一语,便心有震颤 。哲学非我所长,虽不能确切地解释贺拉斯之语,却总会生出感慨:人是 健忘者,我等概莫能外。古西哲所言,是否有时光久远之后历史被遗忘的 苍白淡薄之意?如是,则时光之矢把往昔推向遥远更遥远,而不古人心将 坠入深渊更深渊!不堪设想者为:我们寄居的世界一旦失去历史的缤纷万 象,进化更替,生灭故事,其厚重与智。慧顿没,其价值几何?因此故, 我中华大地上一百年前之苦风凄雨,悲壮惨烈,晚清当国者的愚顽贪婪, 不能不记。此一时期的黑暗与屈辱,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有如下概述:当时清王朝’“根深蒂固之闭塞风气,非自身力量所能打 破,必俟外患频来,痛惩深创,然后天朝之迷惘,始憬然以觉。首以鸦, 片战争,继之美法联军,与甲午之役,加以台湾等地之丧失,江宁、天津 、马关之辱国条约之签订”等等,丧权辱国,罄竹难书。割地一割再割, 赔款一赔再赔,列强环伺,乃至登堂入室,瓜分豆剖也。再加之天灾频仍 ,苛捐杂税,流民哀号,饿殍遍野。是时也,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中华 大地上遍布悲愁困苦、焦灼愤怨之干柴,于忧时伤国之人心之灼烤下,中 国,你在等待什么?“始憬然已觉”者何在? 无论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在任一沉闷幽暗之历史时期,期待也者, 憬然而觉者,皆离不开伟人之精神火光。中国的期待,可谓“路漫漫其修 远兮”,近代西方之思想及科学知识,自明代传教士及徐光启等先行者开 启蒙之始,又经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堵塞、苟延,其间虽有短暂之洋务运 动兴起,而**积弱,一败再败的结果已如前文略述。不妨说,这一段历 史是中华民族史上鲜有的几近亡国之耻辱史。人们渴望变革,希冀着有光 于黑暗中烧出一条裂缝来,有能使干柴成为烈焰的精神之火的进射者,可 以寻觅救国图强之路。有清一代,也曾有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 以及从陈腐守旧中拔起而放眼环球的星火闪烁,若林则徐、魏源、龚定庵 等,但随即为暗夜吞没,昏聩依旧,腐败依旧。直至康有为先是于万木草 堂讲学课徒,广布知识,再以《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力拔封建 专制赖以维持之千年道统,若春雷之先出,风暴而继作,是有康梁“公车 上书”、“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之文化与精神之火光,谭嗣同被砍 头时的血,“去留肝胆两昆仑”。其时,孙中山、黄兴等亦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为口号,奔走起事,倡言革命。然后是楚望台下枪声,清廷 惶急之下,袁世凯应运而复出矣。 想起了卡莱尔所言:“只有目光短浅的人才会叫喊:‘看这不是木柴 燃起的火吗?’”卡莱尔并且告诉我们,所谓伟人就是“离开了他干柴就 不会燃起来的火光”,而“一代人*糟糕的征兆莫过于对这一精神之火光 的普遍无视。”善哉斯言!倘若没有精神之火光,何以让形同死灰之人心 激活跳跃?何以使沉闷死寂之社会稍有活气?又何以显露腐朽败亡之原形 ?谈何变革!谈何图强!谈何新民!这样的变革大势所趋也,既无可避亦 无可免,其性质,如梁启超所言“以复古为其职志,相类欧洲之文艺复兴 。” 有论者谓所有的伟人都是孤独的,此其心境也,然其必有言说,必有 论著,其文扛鼎,其思浩荡,文起百年之衰,思接千载先贤,云何独孤? 伟人之诞生,必经历漫长岁月之磨砺,中西文化之累积,且必具有非凡之 天资,蓄之既久,刚柔相摩,火光出矣。干柴既成烈焰,一个或几个伟人 的身后必定是一群仁人志士,应先知之声而共鸣之。民国,乱世也且短暂 ,然各种人物,各有心性,各具怀抱,各领风骚,其思想之活跃,识见之 高远,著述之丰富,人物之众多,后世所不及,且皆具共同之愿望:救民 于水火,富强我中国,钩沉茫茫史料,笔者似乎得见,伟人既非圣人亦非 完人,其先知先觉,能发精神之火光,大异常人;而举凡七情六欲,则无 异也。更有可称之伟人的另一面或有可能是罪人,但,因为他们发出的火 光,或其开辟之功,我依然拥护卡莱尔所言:“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当历史的某一时期开启,在火光的召唤下集结起民众的大队,伟人的 传记便因之而更加丰富,后来人一读再读,撷取其中的若干片断,人物行 止,文字语境,可以为镜,可以外视内省,可以悲声落泪,可以会心一笑 ……如此这般,我们的七尺之躯便承接于历史中了。当今之世也,物质挤 压,精神贫乏,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文化夜以继日沉沦,有此承接,或可 使日渐平庸、行将枯槁,有白话而无文的文化人若我辈,亦或因此得一风 生水起,荒草重绿之机。 读者诸君啊,抚今思昔,不过百年,然哪有比忘却我民族曾有之先知 与伟人更可叹?更可惜?更可悲者?当你翻开书页,其春秋更替、风雨晨 昏中的一枝一叶,倘能使君心摇曳,并与任公共一叹:“史也,史也!” 则笔者万幸、书之不尽。 是为序。 徐刚 2011年4月于北京一苇斋 我离民国有多远 后记,余绪也,书成,尚有不吐不快者,或为许些倾诉,或为内心独 白,愿和读者分享者,盖写书人之往往自作多情,视他人为至爱亲朋也。 我生也晚,少小时似乎离民国不太远,父母均生于清末,民国人也, 我父于我出生三个月不及百日便病故,为我守寡终身之母亲是“半大脚” ,何故?原来正当我母亲痛苦地被裹脚时,民国取大清而代之,于是“放 脚”,比天足小比小足大,乡人称之为“半大脚”。在崇明岛西北角的一 个村子里,我母亲以走路快闻名,犹记得东邻才元好公总是笑嘻嘻地说: “元郎娘子跑得急兜兜勒!”元郎,我父之小名,“急兜兜”,又急又快 。乡人很少说“走路”,而好用“跑”字,有急迫意。方言语词的此种选 择大概与崇明岛孤悬海上,时有风暴潮没之灾相关,救灾或者逃命皆需快 跑也。相沿成习,崇明农人步速都比较快,而在女人中,我母尤甚,无论 做农活种花地或者上镇,回家时都“急兜兜”的,家门口,姐姐正带着我 翘首以盼,嗷嗷待哺,等我母回家做饭,玉米面粥,南瓜,番薯,却是热 汤热水。今老矣,浑身器官退化,唯胃尚健,我母哺育之恩也。我母生前 偶尔提及往事艰辛,亦笑言道:“亏得半大脚”!民国“放脚”,有功德 ,而创“不缠足”者康有为也。 托人民共和国之福,母亲有厚望,我六岁即开学念书,乡间老户人家 有民国时水印木刻、绘图绣像之各种旧小说,诸如《三国》、《水浒》、 《西游记》、《七剑十三侠》之类,‘便借来看,略知其意,竟从此入迷 ,乃我文学启蒙之始。我就读的初中在崇明岛亦百年名校,始创于1911年 ,设在破庙中,初小,后成高小,继而为初级中学。办学者为吾乡汤姓、 施姓之读书人,亦乡绅望族,为崇明西沙之农家子弟能知书识礼,则是办 学初衷。校名为“三乐学校”,“三乐”取《孟子》语:“父母俱存,兄 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有教育楼,两层,名“雨花楼”。有民国时旧学尚未扑尽 之流风余韵。 蒙作家出版社诸公错爱,今年年初约写康有为,并修订写于1993年、 1995年之袁世凯、梁启超二书,于是,晨昏皆与康梁、民国为伴,寻觅于 旧书故纸,康有为的一则资料称,南海之墓于1966年8月被青岛红卫兵掘而 毁之,并以其颅骨示众,震惊之余,心中默念:“我亦罪人矣!”其时, 我也在崇明岛上做红卫兵,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为着我曾经历的时代, 为着我所生活的世界走向真正的和平、美好,为着中国不再蒙受此等残暴 之耻辱,我要说:我有责任!我当承担!“人类是一体的,与宇宙万物都 是一体的,没有别人,我们全体只是一个,这是**的真相。”(刘群)也 因此,当我再读康、梁,追记康有为时,笔下有了稍有新意却更加沉重的 流淌:天造先知,于世界,光也,亮也,福也;于本人,忧也,苦也,祸 也。如是观之,康有为历劫受难却毕其一生以“铸我新中国”(康有为诗) 及世界大同为追求,此康有为之所以为康有为也!倘言离民国之远近,则 不可以岁月计,如我尚能吮吸于经典,华夏之远古苍茫、文明初始,皆可 视之、闻之、想象之,何况民国? 后记不可喋喋,徐刚词穷矣,且以纪伯伦先知之语作结: 环顾四周,你们会发现他在与你们的 孩子玩耍。 仰望天空,你们会看到他在云端漫步, 在闪电中伸臂,在雨水中降临。 你们会看到他在花丛微笑,又在树 上挥手。 我永远在沙岸行走, 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间, 高潮会抹去我的脚印, 风也会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和沙岸 却将永远存在。 晚安,亲爱的读者,愿你的梦梦着我的梦…… 徐刚 2011年4月于北京一苇斋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一九?二年春,印度大吉岭,康有为“得佳屋于翠崖”,并在林中筑 一草亭,辟有曲径,作柴床,南海书横额于草亭,名须弥雪���从曲径行, 山风飒飒,空气清新,雪山可望。 康有为游兴甚浓,同璧更是雀跃,父女二人各乘一马,自大吉岭双骑 游须弥山(今译喜马拉雅山,然其况味远不如旧译也,笔者附识),先后游 世界屋脊九日仍不知倦,“深入至哲孟雄国(今之锡金,笔者附识)之江督 都城,康有为没有想到,其英国官吏竟率国王迎于车站,南海其时早已名 满世界矣!至王宫,由王妃作陪。王妃之衣物饰品皆为中国物,并以贝叶 经相赠。”据年谱称,康有为“解带答之”,不知何带?抑或玉饰?“同 璧亦以指环赠其后”。 自一九?一年正月到印度,一九?二年又待一年,康有为果性好冶游 ,而各地官员视其为上宾,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心事重重,对中国前途之 忧患日深,而又计出无奈,逋客之言无足轻重,况千里万里之遥,听者为 谁?信者几何?然南海于家国之使命感却从未稍减,且流亡愈久、渐行渐 远而愈浓愈烈。大吉岭,离喜马拉雅山之干城章嘉峰仅八十公里,苍茫雪 峰,日月生辉而插云天,其光也,既沐印度也照中国;其高也,天造地设 ,示两大古国历史文化之悠久。彼时,正当印度亡国,中国在清朝末路之 际已成乱国,南海且闻讯中俄即将签订《西藏密约》,悲从中来,痛愤交 加,有诗记之:“望须弥山云飞,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国,闻西藏又割地 矣!” 喜马拉山云四飞, 山河举目泪沾衣; 此通藏卫无多路, 万里中原有是非。 四言二十八字,无一激昂慷慨之词,看似淡淡写 来,其实有大感叹,有大忧患,有大苍凉,且隐伏着南海一以贯之的大希 望:何时何日以何策救百姓以水火而“重铸新中国”? 先是南美洲、北 美洲之诸华商书致南海,为国事而焦虑称:义和团之乱暂已平息,而西太 后、荣禄仍握重权,光绪帝命运堪忧,清政府既要维持西太后及一应腐败 亲贵大员的**,又要赔款,财政收入早已不支,便纷纷加重税赋,民不 聊生。“保皇会备极忠义,而政府反以为逆党”,“不如以铁血行之”, 举刀枪而革命,“或可以保国保民”等等。康有为读后于一九?二年五月 在大吉岭翠崖复信,有“览书惶骇,何乃至此”句,南海在此一《答南北 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中详为分析道,其时海内外 人士认为西太后因八国联军而西逃回京之后,一会归政于光绪,二会驱逐 荣禄。因何有此想?当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联络并驱使义和团者、围 外国大**者,荣禄皆为罪魁。西太后不知乎?知之也。然荣禄善为两面 派,一则命董福祥率兵包围大**,一则又派人为**送去瓜果,“于事 成则受其功,若事败时不受其过”,但荣禄能脱身事外还因为:西后从未 怀疑过荣禄对其之忠。在西后心中丧权辱国事小,而忠不忠于其本人,则 为*大事。因而海外华商、保皇会众失望之余,群情汹汹,再言革命。 殊不知,自立军起义失败,千众喋血之惨,促成了康有为经过痛苦反 思之后的一种坚持:“此后不复再言兵事”,恪守改良、立宪之宗旨以救 中国。此乃康有为之一贯主张,而自立军起义因中国北方之乱机不可失, 且为唐才常助,不妨说,康有为只是偶然地做了一次革命者,之后又迅即 回归原有的只可立宪不能行革命的改良、改革之路,非南海心血来潮,为 一本所旧也。 康有为详论欧美各国所以致强之道,概括为“人民所以得自主,穷其 治法,不过行立宪法,定君民之权而止,为治法之极则矣”。南海所言之 “治法”,即治国之法。 欧美诸国谁*先强?英国。英国何以强?康有为详列时序以论: 明崇祯十五年英国争乱; 清康熙二十七年,英国始立议院、赋予民权; 其间为四十八年,但民权中“然尚未有选官之权”; “至道光十二年、二十八年,伦敦民党大变两次,大将军威灵顿调兵 二十万,仅而获成。” 康有为告诉南北美洲华商诸公:英国人之民权,抗争二百年而后得, 中间也曾“杀一君,流血无数”,但所追求的“求民权,行立宪”,而且 “英君主之世守如故,未尝革命也”。 康有为再以奥国即奥地利为例: 清道光十三年,奥国禁报纸、禁私会,于是民党大起,为求民权也, 并逐国王;又有普法之战侵割。“乃始予民议政权。” 至同治十年,二十三年始得民权、立宪。 “然虽逐王,奥君之世守如故,亦未尝革命也。” 又有意大利: 清嘉庆时拿破仑予民权,“复遭维也纳约之压制”; 意大利民党以七十万之众,抗争数十年,“乃起大变”; 后“萨谛尼王独立主张民权,大为民所归,于是合数十小国而成意国 ,且立帝权,更未革命矣。”P20-22
    编辑推荐语
    《辛亥百年祭》共分三册,包括:《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以及《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由徐刚编
    著。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康有为,仁者也,忧者也,先知也,
    屡次上书光绪帝建言改革维新,其思想之深刻远迈时人,一生功过众说纷
    纭。于当时之世,倡言人者仁也,且仁之于草木鸟兽,万物一体,世界共
    乐,其大同之义于今不朽。康有为辞章飞动,美文连绵,治康学者万勿忽
    略也。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梁启超之于中国,不仅是对“宪政”
    、“共和”的身体力行,其辉煌的思想更是光芒四射,至今仍是普罗米修
    斯手持的火把。梁启超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学术财富,他的《新民说》《
    少年中国说》不朽流传,为百年来不二巨著。
    “史也!史也!”梁启超为清华国学院导师之四字两叹,穿越百年风
    尘。君侧耳闻之,不雷鸣电闪乎。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袁世凯,晚清重臣,叱咤风云于民国
    初创。虽有治国之才,却终以称帝败亡。然以“窃国大盗”概括其一生,
    既不公允也失历史真实。袁世凯理繁治乱,改革实施了多项新政,从警察
    、铁路、邮电、练新军到宪政、林政、实业。章太炎谓其“于臣子为非分
    ,于华夏为有大功”。此公亦新亦旧复杂多变,其功罪是非,在历史长河
    中仍可思之论之。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卷首
    **章 出亡――沧海浮槎死生
    第二章 印度――大地古国兴衰
    第三章 欧游――推求物质救国
    第四章 诗记――斯亦微言大语
    第五章 南洋――听似涛声依旧
    第六章 革命――心事苍茫为谁
    第七章 忧愤――吾土吾民吾教
    第八章 归去――依然沧海横流
    第九章 访旧――泪酒盈杯波澜
    第十章 天心――策杖云山追魂
    第十一章 先知――守望仁爱之道
    第十二章 未济――樱花明月天游
    结语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章 凌云塔下
    第二章 万木草堂
    第三章 公车上书
    第四章 础润而雨
    第五章 百日风云
    第六章 亡命生涯
    第七章 红颜知己
    第八章 三十自述
    第九章 大哉文化
    第十章 新民如梦
    第十一章 死战革命党
    第十二章 宪政波澜
    第十三章 归去来兮
    第十四章 身为党魁
    第十五章 再造辉煌
    第十六章 护国之帅
    第十七章 蔡锷之死
    第十八章 沉浮依旧
    第十九章 欧游心影
    第二十章 论战社会主义
    第二十一章 呜呼志摩
    第二十二章 “史也,史也!”
    第二十三章 寒雁先还
    第二十四章 绝笔余响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章 风云变幻
    第二章 洹上垂钓
    第三章 慷慨歌燕市
    第四章 楚望台下子弹飞
    第五章 也有风雨也有晴
    第六章 1912年
    第七章 玫瑰与刺刀
    第八章 宋教仁之死
    第九章 一统天下
    第十章 袁世凯问:何谓大手笔?
    第十一章 太炎先生
    第十二章 “二十一条”与“筹安会”
    第十三章 高处多风雨
    第十四章 这个冬天真冷
    第十五章 项城末路
    第十六章 话说功过
    尾声:民国的星空
    章太炎
    杨度
    杨仁山
    方地山与夏?尊
    李叔同
    赛金花
    袁克文
    徐世昌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序者,引言或导读之语。本书所记为一百多年间人与事。其要者:号 称“天朝大国”之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亦遂告结束,由 是生出民国肇建之始的各种新潮旧流,各路仁人志士,及其合纵连横,聚 散纠结,文采风流。其人物也众,其事件也繁,且为世纪之交,新旧杂陈 ,斑驳陆离可知。笔者以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为传主,记其生平之概 要,以他们不同凡响的跌宕起伏,而宕荡,而起伏。窃以为,有此三公则 旧朝崩坍、民国初生之风景大备矣! 然民国从何而来?康梁何功之有?袁世凯缘何而出? 每每念及古希腊贺拉斯“时间磨灭了世界的价值”一语,便心有震颤 。哲学非我所长,虽不能确切地解释贺拉斯之语,却总会生出感慨:人是 健忘者,我等概莫能外。古西哲所言,是否有时光久远之后历史被遗忘的 苍白淡薄之意?如是,则时光之矢把往昔推向遥远更遥远,而不古人心将 坠入深渊更深渊!不堪设想者为:我们寄居的世界一旦失去历史的缤纷万 象,进化更替,生灭故事,其厚重与智。慧顿没,其价值几何?因此故, 我中华大地上一百年前之苦风凄雨,悲壮惨烈,晚清当国者的愚顽贪婪, 不能不记。此一时期的黑暗与屈辱,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有如下概述:当时清王朝’“根深蒂固之闭塞风气,非自身力量所能打 破,必俟外患频来,痛惩深创,然后天朝之迷惘,始憬然以觉。首以鸦, 片战争,继之美法联军,与甲午之役,加以台湾等地之丧失,江宁、天津 、马关之辱国条约之签订”等等,丧权辱国,罄竹难书。割地一割再割, 赔款一赔再赔,列强环伺,乃至登堂入室,瓜分豆剖也。再加之天灾频仍 ,苛捐杂税,流民哀号,饿殍遍野。是时也,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中华 大地上遍布悲愁困苦、焦灼愤怨之干柴,于忧时伤国之人心之灼烤下,中 国,你在等待什么?“始憬然已觉”者何在? 无论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在任一沉闷幽暗之历史时期,期待也者, 憬然而觉者,皆离不开伟人之精神火光。中国的期待,可谓“路漫漫其修 远兮”,近代西方之思想及科学知识,自明代传教士及徐光启等先行者开 启蒙之始,又经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堵塞、苟延,其间虽有短暂之洋务运 动兴起,而**积弱,一败再败的结果已如前文略述。不妨说,这一段历 史是中华民族史上鲜有的几近亡国之耻辱史。人们渴望变革,希冀着有光 于黑暗中烧出一条裂缝来,有能使干柴成为烈焰的精神之火的进射者,可 以寻觅救国图强之路。有清一代,也曾有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 以及从陈腐守旧中拔起而放眼环球的星火闪烁,若林则徐、魏源、龚定庵 等,但随即为暗夜吞没,昏聩依旧,腐败依旧。直至康有为先是于万木草 堂讲学课徒,广布知识,再以《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力拔封建 专制赖以维持之千年道统,若春雷之先出,风暴而继作,是有康梁“公车 上书”、“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之文化与精神之火光,谭嗣同被砍 头时的血,“去留肝胆两昆仑”。其时,孙中山、黄兴等亦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为口号,奔走起事,倡言革命。然后是楚望台下枪声,清廷 惶急之下,袁世凯应运而复出矣。 想起了卡莱尔所言:“只有目光短浅的人才会叫喊:‘看这不是木柴 燃起的火吗?’”卡莱尔并且告诉我们,所谓伟人就是“离开了他干柴就 不会燃起来的火光”,而“一代人*糟糕的征兆莫过于对这一精神之火光 的普遍无视。”善哉斯言!倘若没有精神之火光,何以让形同死灰之人心 激活跳跃?何以使沉闷死寂之社会稍有活气?又何以显露腐朽败亡之原形 ?谈何变革!谈何图强!谈何新民!这样的变革大势所趋也,既无可避亦 无可免,其性质,如梁启超所言“以复古为其职志,相类欧洲之文艺复兴 。” 有论者谓所有的伟人都是孤独的,此其心境也,然其必有言说,必有 论著,其文扛鼎,其思浩荡,文起百年之衰,思接千载先贤,云何独孤? 伟人之诞生,必经历漫长岁月之磨砺,中西文化之累积,且必具有非凡之 天资,蓄之既久,刚柔相摩,火光出矣。干柴既成烈焰,一个或几个伟人 的身后必定是一群仁人志士,应先知之声而共鸣之。民国,乱世也且短暂 ,然各种人物,各有心性,各具怀抱,各领风骚,其思想之活跃,识见之 高远,著述之丰富,人物之众多,后世所不及,且皆具共同之愿望:救民 于水火,富强我中国,钩沉茫茫史料,笔者似乎得见,伟人既非圣人亦非 完人,其先知先觉,能发精神之火光,大异常人;而举凡七情六欲,则无 异也。更有可称之伟人的另一面或有可能是罪人,但,因为他们发出的火 光,或其开辟之功,我依然拥护卡莱尔所言:“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当历史的某一时期开启,在火光的召唤下集结起民众的大队,伟人的 传记便因之而更加丰富,后来人一读再读,撷取其中的若干片断,人物行 止,文字语境,可以为镜,可以外视内省,可以悲声落泪,可以会心一笑 ……如此这般,我们的七尺之躯便承接于历史中了。当今之世也,物质挤 压,精神贫乏,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文化夜以继日沉沦,有此承接,或可 使日渐平庸、行将枯槁,有白话而无文的文化人若我辈,亦或因此得一风 生水起,荒草重绿之机。 读者诸君啊,抚今思昔,不过百年,然哪有比忘却我民族曾有之先知 与伟人更可叹?更可惜?更可悲者?当你翻开书页,其春秋更替、风雨晨 昏中的一枝一叶,倘能使君心摇曳,并与任公共一叹:“史也,史也!” 则笔者万幸、书之不尽。 是为序。 徐刚 2011年4月于北京一苇斋 我离民国有多远 后记,余绪也,书成,尚有不吐不快者,或为许些倾诉,或为内心独 白,愿和读者分享者,盖写书人之往往自作多情,视他人为至爱亲朋也。 我生也晚,少小时似乎离民国不太远,父母均生于清末,民国人也, 我父于我出生三个月不及百日便病故,为我守寡终身之母亲是“半大脚” ,何故?原来正当���母亲痛苦地被裹脚时,民国取大清而代之,于是“放 脚”,比天足小比小足大,乡人称之为“半大脚”。在崇明岛西北角的一 个村子里,我母亲以走路快闻名,犹记得东邻才元好公总是笑嘻嘻地说: “元郎娘子跑得急兜兜勒!”元郎,我父之小名,“急兜兜”,又急又快 。乡人很少说“走路”,而好用“跑”字,有急迫意。方言语词的此种选 择大概与崇明岛孤悬海上,时有风暴潮没之灾相关,救灾或者逃命皆需快 跑也。相沿成习,崇明农人步速都比较快,而在女人中,我母尤甚,无论 做农活种花地或者上镇,回家时都“急兜兜”的,家门口,姐姐正带着我 翘首以盼,嗷嗷待哺,等我母回家做饭,玉米面粥,南瓜,番薯,却是热 汤热水。今老矣,浑身器官退化,唯胃尚健,我母哺育之恩也。我母生前 偶尔提及往事艰辛,亦笑言道:“亏得半大脚”!民国“放脚”,有功德 ,而创“不缠足”者康有为也。 托人民共和国之福,母亲有厚望,我六岁即开学念书,乡间老户人家 有民国时水印木刻、绘图绣像之各种旧小说,诸如《三国》、《水浒》、 《西游记》、《七剑十三侠》之类,‘便借来看,略知其意,竟从此入迷 ,乃我文学启蒙之始。我就读的初中在崇明岛亦百年名校,始创于1911年 ,设在破庙中,初小,后成高小,继而为初级中学。办学者为吾乡汤姓、 施姓之读书人,亦乡绅望族,为崇明西沙之农家子弟能知书识礼,则是办 学初衷。校名为“三乐学校”,“三乐”取《孟子》语:“父母俱存,兄 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有教育楼,两层,名“雨花楼”。有民国时旧学尚未扑尽 之流风余韵。 蒙作家出版社诸公错爱,今年年初约写康有为,并修订写于1993年、 1995年之袁世凯、梁启超二书,于是,晨昏皆与康梁、民国为伴,寻觅于 旧书故纸,康有为的一则资料称,南海之墓于1966年8月被青岛红卫兵掘而 毁之,并以其颅骨示众,震惊之余,心中默念:“我亦罪人矣!”其时, 我也在崇明岛上做红卫兵,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为着我曾经历的时代, 为着我所生活的世界走向真正的和平、美好,为着中国不再蒙受此等残暴 之耻辱,我要说:我有责任!我当承担!“人类是一体的,与宇宙万物都 是一体的,没有别人,我们全体只是一个,这是**的真相。”(刘群)也 因此,当我再读康、梁,追记康有为时,笔下有了稍有新意却更加沉重的 流淌:天造先知,于世界,光也,亮也,福也;于本人,忧也,苦也,祸 也。如是观之,康有为历劫受难却毕其一生以“铸我新中国”(康有为诗) 及世界大同为追求,此康有为之所以为康有为也!倘言离民国之远近,则 不可以岁月计,如我尚能吮吸于经典,华夏之远古苍茫、文明初始,皆可 视之、闻之、想象之,何况民国? 后记不可喋喋,徐刚词穷矣,且以纪伯伦先知之语作结: 环顾四周,你们会发现他在与你们的 孩子玩耍。 仰望天空,你们会看到他在云端漫步, 在闪电中伸臂,在雨水中降临。 你们会看到他在花丛微笑,又在树 上挥手。 我永远在沙岸行走, 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间, 高潮会抹去我的脚印, 风也会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和沙岸 却将永远存在。 晚安,亲爱的读者,愿你的梦梦着我的梦…… 徐刚 2011年4月于北京一苇斋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一九?二年春,印度大吉岭,康有为“得佳屋于翠崖”,并在林中筑 一草亭,辟有曲径,作柴床,南海书横额于草亭,名须弥雪,从曲径行, 山风飒飒,空气清新,雪山可望。 康有为游兴甚浓,同璧更是雀跃,父女二人各乘一马,自大吉岭双骑 游须弥山(今译喜马拉雅山,然其况味远不如旧译也,笔者附识),先后游 世界屋脊九日仍不知倦,“深入至哲孟雄国(今之锡金,笔者附识)之江督 都城,康有为没有想到,其英国官吏竟率国王迎于车站,南海其时早已名 满世界矣!至王宫,由王妃作陪。王妃之衣物饰品皆为中国物,并以贝叶 经相赠。”据年谱称,康有为“解带答之”,不知何带?抑或玉饰?“同 璧亦以指环赠其后”。 自一九?一年正月到印度,一九?二年又待一年,康有为果性好冶游 ,而各地官员视其为上宾,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心事重重,对中国前途之 忧患日深,而又计出无奈,逋客之言无足轻重,况千里万里之遥,听者为 谁?信者几何?然南海于家国之使命感却从未稍减,且流亡愈久、渐行渐 远而愈浓愈烈。大吉岭,离喜马拉雅山之干城章嘉峰仅八十公里,苍茫雪 峰,日月生辉而插云天,其光也,既沐印度也照中国;其高也,天造地设 ,示两大古国历史文化之悠久。彼时,正当印度亡国,中国在清朝末路之 际已成乱国,南海且闻讯中俄即将签订《西藏密约》,悲从中来,痛愤交 加,有诗记之:“望须弥山云飞,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国,闻西藏又割地 矣!” 喜马拉山云四飞, 山河举目泪沾衣; 此通藏卫无多路, 万里中原有是非。 四言二十八字,无一激昂慷慨之词,看似淡淡写 来,其实有大感叹,有大忧患,有大苍凉,且隐伏着南海一以贯之的大希 望:何时何日以何策救百姓以水火而“重铸新中国”? 先是南美洲、北 美洲之诸华商书致南海,为国事而焦虑称:义和团之乱暂已平息,而西太 后、荣禄仍握重权,光绪帝命运堪忧,清政府既要维持西太后及一应腐败 亲贵大员的**,又要赔款,财政收入早已不支,便纷纷加重税赋,民不 聊生。“保皇会备极忠义,而政府反以为逆党”,“不如以铁血行之”, 举刀枪而革命,“或可以保国保民”等等。康有为读后于一九?二年五月 在大吉岭翠崖复信,有“览书惶骇,何乃至此”句,南海在此一《答南北 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中详为分析道,其时海内外 人士认为西太后因八国联军而西逃回京之后,一会归政于光绪,二会驱逐 荣禄。因何有此想?当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联络并驱使义和团者、围 外国大**者,荣禄皆为罪魁。西太后不知乎?知之也。然荣禄善为两面 派,一则命董福祥率兵包围大**,一则又派人为**送去瓜果,“于事 成则受其功,若事败时不受其过”,但荣禄能脱身事外还因为:西后从未 怀疑过荣禄对其之忠。在西后心中丧权辱国事小,而忠不忠于其本人,则 为*大事。因而海外华商、保皇会众失望之余,群情汹汹,再言革命。 殊不知,自立军起义失败,千众喋血之惨,促成了康有为经过痛苦反 思之后的一种坚持:“此后不复再言兵事”,恪守改良、立宪之宗旨以救 中国。此乃康有为之一贯主张,而自立军起义因中国北方之乱机不可失, 且为唐才常助,不妨说,康有为只是偶然地做了一次革命者,之后又迅即 回归原有的只可立宪不能行革命的改良、改革之路,非南海心血来潮,为 一本所旧也。 康有为详论欧美各国所以致强之道,概括为“人民所以得自主,穷其 治法,不过行立宪法,定君民之权而止,为治法之极则矣”。南海所言之 “治法”,即治国之法。 欧美诸国谁*先强?英国。英国何以强?康有为详列时序以论: 明崇祯十五年英国争乱; 清康熙二十七年,英国始立议院、赋予民权; 其间为四十八年,但民权中“然尚未有选官之权”; “至道光十二年、二十八年,伦敦民党大变两次,大将军威灵顿调兵 二十万,仅而获成。” 康有为告诉南北美洲华商诸公:英国人之民权,抗争二百年而后得, 中间也曾“杀一君,流血无数”,但所追求的“求民权,行立宪”,而且 “英君主之世守如故,未尝革命也”。 康有为再以奥国即奥地利为例: 清道光十三年,奥国禁报纸、禁私会,于是民党大起,为求民权也, 并逐国王;又有普法之战侵割。“乃始予民议政权。” 至同治十年,二十三年始得民权、立宪。 “然虽逐王,奥君之世守如故,亦未尝革命也。” 又有意大利: 清嘉庆时拿破仑予民权,“复遭维也纳约之压制”; 意大利民党以七十万之众,抗争数十年,“乃起大变”; 后“萨谛尼王独立主张民权,大为民所归,于是合数十小国而成意国 ,且立帝权,更未革命矣。”P20-2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