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或许经济学教师们所面临的*大挑战就是,如何将我们所研究的理论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学生们对于他们在新闻中所看到的经济事件,以及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问题会有一种天然的兴趣,但是他们却常常难以理解经济学教材中的图表和公式与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
货币金融学这门课程,可以很好地缩小这一差距。这门课程的主题占据着当今新闻的头条,如股票市场行为、银行业危机、美联储政策以及衰退的原因等。与此同时,要真正理解这些主题需要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近几十年某些重大的理论进展。
◎证券市场以及银行体系的问题源于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了分析这些问题,学生需要理解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基本概念。
◎.经济波动和美联储的政策与利率、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互影响有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当代宏观理论家的框架,对波动进行*透彻的分析。在这一分析框架中,利率是美联储的政策工具。
◎.在过去的20年中,全世界的**银行变得更加独立了。他们的政策制定变得更加透明,而且许多**银行已经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措施。引发这些变化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有关货币政策动态一致性问题的学术研究。
编写本教材的三大原则
我在本书中的目标是,以易于本科生理解的方式,将伟大的经济观点与真实的事件及政策联系起来。我采用的方法基于以下3条相关的原则:
◎.简明且严谨地介绍核心理论。当常识性的口头解释也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时,我不会使用模型;但假如模型可以让我更清晰地呈现我的观点,我并不回避使用它们。第7章有关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就是一个例子。我利用**的数值例子,来表明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会怎样导致贷款市场失灵。
◎.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相关性。本书并不包括“货币理论”这样一个独立的部分。相反,我力图在每一章中将理论与应用结合在一起。出于这一目的,本书以众多的案例分析为特色。在整个教材中穿插的案例,也强调了经济模型与真实事件之间的联系。对于每一次曲线的移动,我都会自问,这一变动可以解释什么历史事件。当我找不到答案时,我有可能跳过这一部分。
◎.舍弃不必要的材料。为了更好地将**集中于核心原理及其应用,我努力舍弃那些不必要的内容。本书在深入探究重要的历史话题时,也避免涉及“标准的”却过时的材料。我也以精要探讨金融体系为目标,在传达**的同时,避免广泛涉及每一类金融机构及金融工具。由于本书将**放在关键材料上,所以它只有18章,其篇幅比标准的货币金融学教材要少将近100页。
用案例分析缩小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每一章中的多个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视角考察本书的主题:
金融机构的视角。有关花旗集团的案例可以解释金融机构之间的合并,有关外汇交易员所采取的策略的案例可以体现对汇率的探讨。
总体经济的视角。一些案例分析探讨了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以及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通货紧缩;一些案例涉及包括大萧条、阿根廷货币局的崩溃、次级抵押贷款的惨败在内的金融危机;一些案例讨论的是当前世界各地的争论,比如中国的汇率政策;其他的案例则探讨了学生们已经在历史书籍中读到过的事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安德鲁.杰克逊(AndrewJackson)以及威廉.詹宁斯.布莱恩(WilliamJenningsBryan)时代的货币金融学。
经济政策制定者的视角。案例分析探讨了金融监管者所面临的问题,从内幕交易到银行业与商业的分离;探讨了有关货币政策的争论。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否改善经济的表现?**银行应当尝试**资产价格泡沫吗?
金融体系中个体的视角。许多案例分析探讨了很可能出现在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人们应当如何分配他们的财富,而这一分配应当如何随着年龄而改变?你应当利用固定利率,还是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来为住房融资?
关于使用本教材的建议
尽管本书只包含18章的内容,但是对于货币金融学的课程而言,它的资料绰绰有余。大多数教师在授课中都只想强调教材中的某些部分,并想稍微涉及一些其他的部分。但我建议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包括**部分,即本书的基础部分,以及第3章和第4章,因为它们给出了利率以及资产价格的核心概念。大多数教师也想深入探究第7章,即银行存在的原因,以及第11章和第12章有关货币与经济波动的核心材料。考虑到金融危机这一主题的重要性,我建议教师留出一些时间来讲授第18章。
很多时候,讲授时所应涉及的*佳章节取决于一门课程的**,下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强调金融体系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关键资料是第5章关于证券市场的内容,以及第三部分有关银行业的内容。我也建议讲授第13章的内容,因为它阐述了金融体系如何影响经济波动。
◎.强调总体经济行为的课程:这一课程应当包括第四部分有关货币与经济的内容,以及第五部分有关货币政策的内容。
◎.强调货币政策的课程:这一课程应当包括第五部分的详细内容。
◎.国际视角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关键资料是第6章有关外汇市场的内容,以及第17章有关国际货币政策的内容。我也建议讲授第2章强调跨国比较的内容,第14章有关通货膨胀的内容,以及第16章有关货币机构的内容。
[译者后记]
历时数月,这本厚厚的教科书的翻译工作终于告一段落。脑海中似乎还浮现出当初刚接到这个任务时,心中忐忑不安的情景。好在这本书的译稿终于顺利完成,虽有些担心自己水平有限,无法充分体现作者思想的精髓,但总算有足够的意志力坚持到底,没有半途而废。
一本好的教科书,不仅能做到体系完整,论述严谨,而且能够深入浅出,并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在我看来,鲍尔教授的书充分做到了以上几点。当翻译完本书时,我对鲍尔教授所付出的努力感到由衷的敬佩。
目前国内关于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的教材种类繁多,然而本书具有不同于国内同类教材的一些特点。首先,本书的体系非常完整,脉络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尽管有些内容作者并未展开,但是并不影响读者对整体的把握,反而由于本书**突出,读者既减少了阅读量,又能更好地把握整体的框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各章节的安排清晰体现出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便于读者理解。其次,本书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精选了大量的案例,帮助读者透彻理解书中的要点,以书中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金融现象。在有的案例中,作者笔调诙谐,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感觉枯燥,反而会觉得生动有趣。再次,本书尽量用简明的语言简述*基本的原理,避免了处处使用模型进行分析,从而增加读者阅读难度的弊端。而且作者在分析中所使用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的AD/AS模型,而是总支出(AE)曲线与菲利普斯(PC)曲线模型。这可以帮助读者以另外一种方式理解其他教材中相同的经济观点。*后一点,本人尤其敬佩的是,鲍尔教授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非常严谨,所有相关的公式、知识背景及可以查阅之处等均在注释中一一提及。可以说,读完这本教材,读者分析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应当会有较大提高。
本书的翻译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特别要感谢我的家人。年仅三岁的女儿非常懂事,才让我得以专注于翻译工作。感谢我的母亲,她在炎热的暑假帮我承担了全部家务。感谢我的先生姚辉,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照顾女儿,并就许多疑难问题给出了宝贵的意见。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何源,他不仅承担了部分章节的翻译工作,更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此外,还要感谢其他所有参与翻译的工作人员,他们也为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其中,范瑾、黄娟为第2章,方垒为第3章提供了帮助,冯萍、常艳为第4章及第5章查阅了大量资料,佘振芳、王东为第6章至第9章提供了帮助,袁秋菊、王雪化及杨倩为第10章至第12章查阅了不少文献,侯沁、雷军为第13章、第14章,崔殿生、刘玉兰为第15章、第16章提供了帮助,杨小畅、高德宝及代黎为*后两章提供了不少参考意见。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力争做到真实准确地再现作者的思想,但译稿中不妥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