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题解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时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从
八月至十一月,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决心终老田园。这是一
个重要的人生选择,也是陶渊明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经历。归
隐之初,他写作了《归去来兮辞》,比较清楚地交代了隐居动机,也表达了
他的隐居思想。
《归园田居》作於归来後的次年(406)春天,诗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
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後愉悦的心情。东汉张衡有《归田
赋》,陶渊明“归园田”、“归田”等词可能取自《归田赋》。这组诗是陶
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句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即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这是诗人
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山村、宁
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陶渊明少年时曾
怀抱壮志,并不安於过田园生活,那麽为什麽说“少无适俗韵”呢?原来他
想出去做一番事业,是讲究节义的,跟世俗的追求功名不同。当他发现官场
虚伪,淳朴风气已消失,做了官却不能保守节义,於是他便要保持清操,所
以回归田园。
这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同时又是一个伏笔,暗示诗人虽曾进入官场,却终於会辞官归田。
误落尘网申,一去三十年
人生常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
;作为一个以“道”(真理)为追求目标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
力组织;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日常生活所需,也需要做官。因此,诗
人不能不违逆自己的本性,奔波於官场。回头想想,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丁
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一种解释“三十年”不是实指,极言其时间之长。一
种说法认为乃是“十三年”之误,他从太元十八年(393)二十九岁出来做官
,到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归田,正好十三年。这一句看似平实的记述,
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
:“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含而不
露。
羁乌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就像笼中的鸟儿留恋着旧日的山林,池中的游鱼思念着先前的潭渊。这
两句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但不写官场黑暗,只用鱼鸟作比;诗人虽人在官场
,却似鱼鸟一样“思故渊”、“恋旧林”,进一步申明前面所说性爱丘山’
误落尘网的心境。质朴的诗句里,蕴含着激动的情思。体会到这种情思,就
能感到诗人用情的深挚。
以上六句对比写了世俗的官场和田园故乡两种场景,前者是束缚诗人的
,後者则让他身心得到自由。经过反复的考虑,诗人终於下决心放弃前者,
选择後者。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在南边的山野开垦一片荒地,回归这片田园,在这种生活中抱守自己的
愚拙,保持住性情的淳朴。“守拙”回应“少无适���韵”一因为不懂钻营取
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於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
丘山”——既有此天性,就循此天性,让人生自然地舒展。前面所写的冲突
,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
归田开荒,这对诗人来说是极艰苦的劳动。可他一点没写这种艰苦,却
转而以欣悦之笔咏唱田园的风光,以及自己在田园中的生活情景。从这里开
始的十句,诗人对田园生活进行详尽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其内心的喜悦;
他带着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来体验田园生活,庆幸自己作了这样的选择。
诗中描写的一切极为平常: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
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
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呈现出清淡平素、毫无矫揉
造作的天然之美,使人悠然神往,这岂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其
实,幻想的桃源也好,归隐的乡村也好,都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合理的社会
,应当是没有残酷竞争、没有虚伪奸诈、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
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
活中艰难’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中的描写,却仍给人以美的安慰。
方圆十余亩的宅地,八九间草屋,简笔勾勒出诗人朴素的生活,而“十
余亩”、“八九间”这种不准确的数字,也表现出了一种自由、随意的态
度。“方”,方圆、周围。
P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