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灾害地质学(第2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灾害地质学(第2版)

  • 作者:潘懋 李铁锋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99275
  •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01日
  • 页数:272
  • 定价:¥3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潘懋、李铁锋主编的《灾害地质学(第2版)》系统地阐述了灾害地质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对灾害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了系统地概括;对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较全面地介绍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方法和**措施。 全书共分12章。第1~3章,分别介绍了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地质灾害减灾对策。第4~12章,详细论述了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斜坡岩土位移、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水土环境异常与地方病、土地荒漠化、特殊土类地质灾害、水动力地质灾害等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形成条件与机理、实例分析、影响因素、发育规律和危害方式等,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治理措施与减灾对策等进行了系统介绍。 《灾害地质学(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开设文理科公共选修课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此外,《灾害地质学(第2版)》还可供从事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参阅。
    目录
    第1章 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 1.1 地质灾害的内涵、属性与分类 1.1.1 地质灾害的内涵 1.1.2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1.1.3 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1.1.4 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 1.2 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 1.2.1 古代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 1.2.2 灾害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2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 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1.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2.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与级别 2.1.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 2.1.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一般方法 2.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 2.2.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 2.2.2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2.2.3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 2.2.4 地质灾害**工程评价 2.3 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 2.3.1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 2.3.2 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 第3章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 3.1 地质灾害减灾措施与减灾系统工程 3.1.1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与21世纪全球减灾新战略 3.1.2 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 3.1.3 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 3.1.4 减轻地质灾害的系统工程 3.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 3.2.1 地质灾害监测 3.2.2 地质灾害预警 3.2.3 地质灾害** 3.3 地质灾害管理 3.3.1 地质灾害管理的目的与原则 3.3.2 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内容 3.3.3 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手段 3.3.4 系统科学理论在地质灾害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4章 地震灾害 4.1 地震与地震活动 4.1.1 概述 4.1.2 地震波 4.1.3 地震成因与类型 4.1.4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4.1.5 地震的时空分布 4.2 诱发地震 4.2.1 诱发地震的类型及其特点 4.2.2 预防诱发地震的对策 4.3 地震灾害 4.3.1 地震效应 4.3.2 地震灾害的特点与破坏形式 4.3.3 灾害性地震实例 4.4 地震活动的监测与预报 4.4.1 地震监测 4.4.2 地震预报 4.5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 4.5.1 地震灾害损失���测的内容 4.5.2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的方法 4.5.3 地震灾害损失的等级划分 4.6 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 4.6.1 国际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 4.6.2 中国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 4.6.3 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发展趋势 第5章 火山灾害 5.1 火山与火山活动 5.1.1 火山的类型 5.1.2 火山喷发样式 5.1.3 火山喷发阶段 5.1.4 火山喷发物 5.1.5 火山的空间分布 5.2 火山喷发灾害与资源效应 5.2.1 火山喷发灾害 5.2.2 火山喷发的资源效应 5.2.3 重大火山灾害实例 5.3 火山活动的监测与预报 5.3.1 火山活动的前兆现象 5.3.2 火山活动监测 5.3.3 火山喷发预报 5.4 减轻火山灾害的对策 5.4.1 危险性火山的识别与评价 5.4.2 火山地区土地利用规划 5.4.3 与工程有关的减灾对策 5.4.4 火山应急管理 5.4.5 灾后援助与重建 第6章 斜坡变形破坏 6.1 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6.1.1 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 6.1.2 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 6.1.3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6.2 崩塌 6.2.1 崩塌的特点 6.2.2 崩塌的形成条件 6.2.3 崩塌的力学机制 6.2.4 崩塌的分类 6.2.5 崩塌的危害 6.3 滑坡 6.3.1 滑坡的特点 6.3.2 滑坡的形成条件 6.3.3 滑坡的形成机制 6.3.4 滑坡的分类 6.3.5 滑坡的危害 6.4 泥石流 6.4.1 泥石流的一般特征 6.4.2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6.4.3 泥石流的运动特征与机理 6.4.4 泥石流的分类 6.4.5 泥石流的危害 6.4.6 泥石流的灾害实例 6.5 斜坡变形破坏的监测与预报 6.5.1 斜坡变形破坏的监测 6.5.2 斜坡变形破坏的预测预报 6.6 斜坡变形破坏的**工程 6.6.1 崩塌的** 6.6.2 滑坡的** 6.6.3 泥石流的** 第7章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 7.1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7.2 地面沉降 7.2.1 地面沉降的特征与分布 7.2.2 地面沉降的危害 7.2.3 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 7.2.4 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预测 7.2.5 地面沉降的** 7.3 地裂缝 7.3.1 地裂缝的特征、类型与分布 7.3.2 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 7.3.3 地裂缝的危害 7.3.4 地裂缝灾害的**措施 7.4 岩溶地面塌陷 7.4.1 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 7.4.2 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 7.4.3 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 7.4.4 岩溶地面塌陷的监测预报 7.4.5 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措施 第8章 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 8.1 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 8.2 矿区地面变形与荒漠化 8.2.1 矿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8.2.2 矿区荒漠化 8.3 矿山与地下工程地压灾害 8.3.1 冒顶垮帮 8.3.2 岩爆 8.3.3 煤与瓦斯突出 8.3.4 露天边坡失稳 8.4 瓦斯爆炸与煤层自燃 8.4.1 瓦斯爆炸 8.4.2 煤层自燃 8.5 矿井突水 8.5.1 矿井突水的致灾条件和影响因素 8.5.2 矿井突水的危害 8.5.3 矿井突水灾害的**对策 第9章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地方病 9.1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9.1.1 表生环境中元素的迁移转化 9.1.2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的地带性特征 9.1.3 人类活动对原生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 9.2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 9.2.1 原生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 9.2.2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10章 土地荒漠化 10.1 概述 10.1.1 荒漠化的基本概念 10.1.2 土地荒漠化的类型与成因 10.1.3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0.2 沙质荒漠化 10.2.1 沙质荒漠化的分布特征 10.2.2 沙质荒漠化的成因 10.2.3 沙质荒漠化的危害 10.2.4 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 10.2.5 沙质荒漠化的** 10.3 水土流失 10.3.1 水土流失发育状况 10.3.2 水土流失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10.3.3 水土流失的危害 10.3.4 水土流失的**对策 10.4 土壤盐渍化 10.4.1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10.4.2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10.4.3 土壤盐渍化的**对策 第11章 特殊土地质灾害 11.1 黄土湿陷 11.1.1 湿陷性黄土的特征 11.1.2 黄土湿陷性的原因及其判定 11.1.3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 11.1.4 温陷性黄土的**措施 11.2 膨胀土 11.2.1 膨胀土的特征 11.2.2 膨胀土的胀缩机理 11.2.3 膨胀土的危害 11.2.4 膨胀土灾害的**措施 11.3 盐渍土 11.3.1 盐渍土的类型及其特性 11.3.2 盐渍土的危害 11.3.3 盐渍土灾害的**措施 11.4 软土 11.4.1 软土的特征 11.4.2 软土的危害 11.4.3 软土地基的加固措施 11.5 冻土 11.5.1 冻土的特征 11.5.2 冻土的分布 11.5.3 冻土的不良地质现象 11.5.4 冻土的危害及**措施 第12章 其他地质灾害 12.1 地下水资源恶化 12.1.1 地下水的特征 12.1.2 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 12.1.3 地下水水质恶化 12.2 洪涝灾害 12.2.1 洪涝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12.2.2 洪涝灾害的成因 12.2.3 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 12.3 海岸带地质灾害 12.3.1 海岸带地质灾害的类型 12.3.2 海水入侵 12.3.3 海岸侵蚀 12.3.4 海平面上升 参考资料
    编辑推荐语
    潘懋、李铁锋主编的《灾害地质学(第2版)》对灾害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的措施与方法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力求做到内容新颖,既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的目的是从学科的角度,系统阐述灾害地质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尽可能全面地论述该学科所涉及的各个研究领域,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实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