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

  • 作者:刘俊 周宪
  •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045776
  •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 页数:458
  • 定价:¥4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主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是在1949年以后,它的昂然出现和蓬勃发展无疑与新中国执政者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对现当代文学进行历史梳理和价值评判,既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历史地证明无产**革命的正确性和合法性,同时也可为随之而来的思想运动、思想管理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掌控的手段(历次政治运动每每以当代文学为突破口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当代文学所具有的这种与现当代历史和现当代政治密切相关的特性,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在1949年以后受到了****的高度重视,并迅速成为大学课程中的主要构成。
    文章节选
    政治文化心理与三十年代文学
    (节选)
    朱晓进
    导言——
    本文刊载于《文学评论》2000年第l期。
    朱晓进,1956年生,江苏靖江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这是一篇研究方法和视角均具新意的研究三十年代文学的**论文。有别于以往直接从政治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观照和评判,作者采用了美国政治家阿尔蒙德(Cabriel A Almond)的“政治��化”(political culture)的理论,这一概念关注的是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感情。作者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考察它在政治与文学关系方式中的作用,以便更全面地说明文学现象的来源。因此论文的**即在于探讨三十年代普遍的政治文化心理对文学生成与发展的导向。作者以丰富翔实的资料,通过细密准确的解析,理性地揭示了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得以兴盛的政治文化依据。论文将三十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普遍阅读心理纳入研究的视野,意味着作者已经不满足通常从作家主体入手审视某种文学形态的思路。论文从接受的层面上,对三十年代来自读者群的阅读需求进行了有分寸感的定位与把握,因而清楚地梳理出接受主体的这种文学期待如何对书刊出版产生制约和引导作用,直至影响到作家的写作这一文学“消费”、“流通”与“生产”的整个过程。论文对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发展态势的形成原因,给出了一个较之过去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政治理念和现实政治决策在人们心里的投影,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某种社会文化心理,常常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就文学言之,这种社会文化心理也在左右、支配着人们对待文学的态度,从而制约了文学特点的形成。
    大革命后,在民众中,尤其是在许多青年中普遍产生了一种不满的情绪,或者说是一种“政治焦虑”,一种政治的郁积。这种焦虑或郁积总要找寻某种释放和排解的渠道,而进步书籍尤其是进步文艺作品就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了这种渠道的作用。“语言、声音、文字,在它们作为一般抽象物的时候,并无政治文化意义,但当它们与某种特定的政治心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成为政治文化的外延”①。 近些年来,大学文科的教材建设可谓突飞猛进。各类教材林林总总,百花齐放。实际上,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抓手”,教材的变化反映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诚然,教材数量增多并不足以表明教学理念的深刻转变。不少在教学**线的教师感到,虽然教材的品种很多,但是真正合用的、有特色的教材却并不多见。常见的情况是多本教材虽然体例结构有所差异,但内容上并无根本不同,只是排列组合上有所不同。这表明,教材建设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而如何改则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说到这里,我想对大学文科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看法。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应试教育主要反映在基础教育(中小学)阶段,大学基本上没有这种情况。这些年来,应试教育的某些征兆也出现在大学教育中。“背多分”的现象不再是少数,高分低能现象也随处可见。死啃一本教材,就可以得到高分。这其中一方面有学习考核方式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搞定一本教材便可过关,甚至得到高分评价。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使得教材更符合大学文科教与学的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钻研问题?
    目录
    **章 文学史观照
    导论
    选文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 陈平原钱理群)
    中国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节选)(陈思和)
    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我国文学的变革(节选)(刘纳)
    政治文化心理与三十年代文学(节选)(朱晓进)
    四十年代文艺研究散论(黄修己)
    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洪子诚)
    双重的解读——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种描述(南帆)
    延伸阅读
    问题与思考
    研究实践

    第二章 作家作品解析(上)
    导论
    选文
    读《呐喊》(雁冰)
    两个鬼的文章 ——周作人的散文艺术(节选)(舒芜)
    《子夜》的结构艺术(叶子铭)
    边城——沈从文先生作(刘西渭)
    认识老舍(节选)(樊骏)
    做了女人真倒楣?——丁玲的“霞村”经验([美国]王德威)
    路翎——灵魂奥秘的探索者(节选)(杨义)
    论张爱玲的小说(迅雨)
    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论《围城》的现代性(解志熙)
    延伸阅读
    问题与思考
    研究实践

    第三章 作家作品解析(下)
    导论
    选文
    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节选)(戴光中)
    白先勇的小说世界——《台北人》之主题探讨(节选)([美国]欧阳子)
    孤独的巴金(摩罗)
    王蒙:从纯粹到杂色(孙郁)
    马原的叙述圈套(节选)(吴亮)
    莫言与中国精神(李敬泽)
    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戴锦华)
    毕飞宇的短篇精神(汪政晓华)
    延伸阅读
    问题与思考
    研究实践

    第四章 思潮流派透视(上)
    导论
    选文
    试论“五四”时期“人的觉醒”(节选)(钱理群)
    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梁实秋)
    从“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艺思潮(节选)(李何林)
    穆旦与现代的“我”(梁秉钧)
    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丁帆王世诚)
    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
    文明与愚昧的冲突——论新时期小说的基本主题(节选)(季红真)
    延伸阅读
    问题与思考
    研究实践

    第五章 思潮流派透视(下)
    导论
    选文
    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节选)(郑振铎)
    创造社与中国现代社会的青年文化(节选)(王富仁)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鲁迅)
    革命的浪漫谛克(瞿秋白)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节选)(吴福辉)
    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胡风)
    后期浪漫派小说(节选)(严家炎)
    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黄子平)
    *后的仪式——“先锋派”的历史及其评估(节选)(陈晓明)
    延伸阅读
    问题与思考
    研究实践

    第六章 艺术形态流变
    导论
    选文
    论小诗(周作人)
    视角问题与“五四”小说的现代化(节选)(孟悦)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郁达夫)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高觉新型”(节选)(赵园)
    体现忧国情怀的“历史反省”——“文革小说”的叙事研究(许子东)
    当前诗创作的两个基本向度(程光炜)
    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回顾(董健)
    当代散文:发展轨迹、分“体”考察和作家特色——兼评“当代文学史”有关散文的表述(节选)(刘锡庆)
    延伸阅读
    问题与思考
    研究实践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