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
QQ咨询:
有路璐璐: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

  • 作者:当年明月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0202467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01日
  • 页数:290
  • 定价:¥2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主要讲述了从建文帝到永乐年间二十六年的历史。
    朱元璋病逝前,放心地将皇位传予皇太孙朱允炆,看似传承有序的大明江山酝酿起微妙的不安定因素。九位戍边藩王手握重兵,年少弱质的朱允炆时刻感受着威胁,开始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应声造反,由此挑动起长达四年的靖难之战。
    朱允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如何被逼得气数渐失、江山易手?朱棣从背着反贼的骂名负隅顽抗,到长驱直入、挥师入京,期间经历重重危机,多次奇迹般地死里逃生,难道果真有冥冥中的命中定数?方孝孺、铁铉、道衍……忠臣良将各显本色,造势谋臣挥斥方遒。
    这场战争的影响也迟迟没有散去,建文旧臣被赶尽杀绝,而朱允炆生死不明的下落也成为一道千古迷题。但不论如何,朱棣开始了他的国君生涯,一手缔造了一个繁荣的朝代,一个众人仰视的伟大**,大明!
    文章节选
    **章 建文帝:建文的忧虑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少年惊奇地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择后一个数字,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中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强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生猛的,公认的打仗**强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许愿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有福利保障,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吸引过来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滴血》里的兰博,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连燕王这样的狠角色看到他都要让三分。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枪,喊杀冲天。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游击队就会立刻转入地下斗争。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示威。
    该采取点措施了。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纪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早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叔叔的威胁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学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学生朱允炆,另一个是社会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对,却对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勉强对得上,却是不雅;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却灵感突发,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确是**。朱元璋很高兴,表扬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这能耐而已。
    朱允炆虽然还小,但却明白那个眼神的意义。
    另一次就严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说道: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儿乃有**)。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大概类似今天学校门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学生抢劫。
    朱允炆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正在这时,朱元璋老师过来了,他看见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此时朱允炆的反应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说话,向朱元璋表示这是他们叔侄俩闹着玩的。朱元璋这才没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本来就有两张脸,一张是给父亲看的,一张是给侄子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那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和走狗的问题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 “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却没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这是一个机会,有些话迟早要说,就***这个机会说出来吧。
    朱允炆抬起头,用忧虑的口气说出了朱元璋万想不到的话:“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要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一生运筹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这个问题问呆了,难道自己的儿子还不能相信吗?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说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话:“你的意思呢?”
    这下轮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来,要靠我还用得着问你老人家吗?这爷孙俩被这个问题弄得疲于应付,但问题还是不能不答的,朱允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用做论文的精神列出五点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于谋略计算的朱元璋听到这个计划后,也不由得开口称赞:“很好,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高兴,他的判断告诉他,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隐忧。但事情真的会如他所想般顺利吗?有没有什么漏洞呢?
    事实证明确实有一个漏洞,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段经典的对话,就会发现两个人说得都很有道理,朱元璋的判断没有错,确实没有比朱允炆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了,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据史料记载,由于他的头形不好,朱元璋曾经十分不喜欢他,但朱元璋慢慢发现,这个孩子十分聪明,背书十分在行,便对他另眼相看,*后立为继承人。
    这里也说明一下能力的问题。在我小时候,我邻居家有个小孩,才五岁就会帮家里打酱油,居然还会讨价还价,时人皆叹之,因为每次打酱油都能帮家里省一毛钱,被誉为奇才。十几年后,我偶然听人说起他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不过仍然去买酱油,**的区别是副食店的老板再也不肯跟他讨价还价了。
    打酱油只是个比方,这里主要是说明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建文的班底
    其实朱元璋也并没有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抛给毫无经验的孙子,他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帮助他治理天下,其主要成员有三个人,他们也成为后来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个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带着几分神秘感,告诉已经被确认为继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傲气,所以现在还不能用他,要压制他一下,将来才能够成大器。然后他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说来倒也滑稽,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错杀的方克勤之子,杀其父而用其子,不知这算不算是对方孝孺的一种压制。
    方孝孺自小熟读经书,为人称道,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但让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声很大,老师又在朝中为官,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两次向朱元璋**,自己却一直没有得到任用。
    我们知道原因,但当时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他就这样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见,领导的想法确实是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
    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方孝孺是**可以信任的,他一生都会效忠于你, 并能为你治理**,开创太平盛世。
    这话他只说对了一半。
    第二个人
    洪武年间,京城里的谨身殿由于没有安装避雷针,被雷给劈了。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个**宣传的,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气变化,修好完事,但在当年,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朱元璋认为是上天发怒了,便决定去祷庙祭祀,他大概是认为自己确实干了不少错事,所以这次祭祀他挑选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挑选条件是极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内(含九年)没有犯任何过失的,这在洪武朝可真是难过登天了。那个时候,官员能保住脑袋就不错了,你就是没错,说不准老朱也能给你挑出错来。这么看来,能符合要求者还真是需要一颗纯洁的心灵,至少对老朱纯洁。
    虽然不多,却也不是没有,齐德就是其中一个,他因为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并记在心中,祭祀完毕后,朱元璋亲自为齐德改名为泰,从此齐泰这个名字成为了他一生的代号。
    此人是个文人,虽未带兵,却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为他举行了一场单独面试,询问边界将领的名字,齐泰不慌不忙,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毫无遗漏,得了满分。之后又问各地的形势,齐泰这次没有说话,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上面的记载十分详细。朱元璋十分惊讶,大为欣赏。
    知道,这次面试是突然性的,齐泰并未预先做准备,说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把这些玩意儿当书来背的,还写成小册子,随走随看,其用功之热情胜似**在公交车上背单词的四级考生。
    他也将成为建文帝的重臣。
    第三个人
    这个人比较特殊,他从入朝为官时起就是朱允炆的死党,此人就是黄子澄。
    黄子澄是江西人,洪武十八年(1385),他一鸣惊人,在当年的高考中以*高分获得会元的称号,后被选拔为东宫伴读;这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工作,因为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可见其学问之深。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一直陪伴在旁,而一件事情的发生更是加深了他与朱允炆之间的感情。
    有一次,朱允炆在东阁门外唉声叹气,正好被经过此地的黄子澄看见,他便上前问原因,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人,便说了实话。他担心的正是他的那些叔叔们,万一将来要造反可怎么办才好。没想到黄子澄听后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担心,他说:如果他们敢造反,
    “诸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而已,朝廷发兵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然后他又列举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故事来鼓励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乱一定会被平定。
    朱允炆听见这些话,顿时大感安慰,他把这些话记在心中,并感谢黄子澄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脱离实际以古论今的例子,试问周亚夫在何处?你黄子澄能带兵打仗吗?
    总结以上三人,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
    书生误国,并非虚言啊!
    建文帝登基后,立刻召回方孝孺,任命为翰林侍讲,并提升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翰林学士。这三个书生就此成为建文帝的智囊团。
    当朱允炆正式成为皇帝后,他找到了黄子澄,问了他一个问题: “先生,你还记得当年东阁门所说的话吗?”
    黄子澄肃然回答道:“从不敢忘记!”
    那就动手吧,朱棣迟早要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的判断没有错,他一定会造反的!
    目录
    **章 建文帝:建文的忧虑
    第二章 等待中的朱棣:朱棣的痛苦
    第三章 准备行动
    第四章 不得不反了!
    第五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
    第六章 朱棣的对手
    第七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
    第八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
    第九章 帝王的烦恼
    第十章 帝王的荣耀
    第十一章 帝王的抉择
    第十二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第十三章 纵横天下
    第十四章 天子守**!
    第十五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显示全部信息
    编辑推荐语
    ★《明朝那些事儿》图文精印版由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
    ★原文一字不少,新增四大板块全新内容——肖像图、拓展阅读、事件进化图表、古地图四大版块
    ★超值定价,收藏必选,随书附赠**藏书票3张
    一.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矾五周年纪念回馈版,明史普及*具价值收藏版
    1.更权威: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全程演绎明朝三百年兴衰风云。
    2.更丰富:新增四大板块全新内容——肖像图、拓展阅读、事件进化图表、古地图四大版块。涉及关键词解析、历史背景及相关插图、作战图、形势图、人物关系图等。图解历史,小细节、大事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3.更精美:图文并茂,追求更加精美、舒适的装帧。
    4.更超值:全套九卷超值收藏,每本随书附赠**藏书票三张,全套藏书票共27张。
    二.近三十年来*畅销史学读本,读起来就停不下来、*易上手的明朝历史普及本
    《明朝那些事儿》自2006年出版后,迅速荣登“新浪图书风云榜”*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佳图书”;多次斩获“**亚马逊畅销书大奖”;被评为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2007—2011年度系列畅销书**名;连续多年被读者**为印象*深之书。众多名人、明星、名流的枕边书,无数人口口相传的*有阅读价值读物。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