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节辩证唯物论
一、哲学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性的问题,在哲学史上被称为本体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决定了一种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按其历史演变的顺序依次经过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阶段。唯心主义则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把人的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性的东西。其代表性的观点有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说和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说。客观唯心主义将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当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存在,并赋予其**的**性,物质世界只是这种客观精神的模仿、表现、实现,因而是第二性的。代表性的观点有中国宋代朱熹的“理在事先”说、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观念”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主张物质**性,意识第二性。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要回答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被称为认识论。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问题。哲学家因此可被分为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和怀疑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