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吴文化论坛(1999年卷)
QQ咨询:
有路璐璐:

吴文化论坛(1999年卷)

  • 作者:徐采石
  •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563895
  •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01日
  • 页数:466
  • 定价:¥24.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吴文化论坛》是在首届吴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形成的专题论文集、文艺篇、工艺篇、民俗篇、开发篇共33篇论文,分别从考古学、人类学、史学、文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多视角、多层面地深入探讨吴文化的时空范畴、发展过程和吴文化的内涵、个性、地位,以及吴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吴文化论坛》作者大多为学术威望较高的专家、教授,对吴文化的“源远”和“流长”、吴文化的多学科性、吴文化的功能与效应等诸多方面均有新的理论发现。
    文章节选
    吴文化是熏陶精英人才的文化
    何谓中华传统文化?说法不一,据有人统计,各家定义不下三四百种之多。笔者粗浅意见是,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千百年来形成,代代相继,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文化。具体说,有三个特征:(1)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2)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不断吸纳多种文化(其中包括外来文化),并经筛选、淘汰、再创造,形成多元一体,继续向前发展的文化;(3)为多数中国人所认可、接受,因而能流传下来,甚至演化为民族心理素质的文化。
    吴文化则是区域文化,正像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越文化、闽粤文化、维扬文化、江淮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区域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其各自的个性。作为区域文化之一的吴文化,覆盖面较广,但苏锡常则始终是吴文化的**。如果以周先人太伯、仲雍奔吴作为肇始,吴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多次交融的产物;近代以来,又不断在与外来文化碰撞中生存发展,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一部分。其特点集中体现在人才素质上,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人才素质如何,则是文化层次的反映。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以及宋金对峙所发生的三次人口大南移,伴随着经济**的南移,人才南移,亦即文化**的南移。 吴文化研究很有意义,不但对精神文明来说,尤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有重大意义。我们在研究苏南现代化建设课题时,曾经议论过吴文化的问题。苏南这个地区所以能够跑在全国的前面,除了其他条件之外,例如区位优势这些条件,靠近大上海这个条件之外,显然跟吴文化有关系。吴文化在苏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研究苏南现代化不能不研究吴文化。那么究竟怎样认识吴文化?我没有研究过,因为吴文化确实是一个多学科要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请了文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各方面的学者来探讨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路子是正确的。吴文化研究至少有几个概念问题要搞清楚,我脑子里不清楚,所以求教于各位。
    目录
    吴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代序)
    吴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深入(代前言)

    探源篇
    试论吴文化
    陆沉传说再探
    从原始遗址的发现和分布试论太湖平原的海侵和成陆演变
    三山岛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报告
    太湖东部沿岸新发现的商周遗存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
    长江文化内涵和定位
    太湖流域中日文化交流管窥
    “吴”姓源小考

    经济篇
    吴文化的经济基础
    吴文化与吴经济点滴谈
    踯躅在太湖流域的谷神——太湖流域是我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

    学术篇
    清代今古文经学的关系及其演化
    吴地藏书文化传统浅析
    略论吴地状元的特色

    文艺篇
    吴歌研究七十年
    苏州宣卷的仪式歌曲及其他
    魏良辅、梁辰鱼与昆曲艺术之崛起
    小本淫词唱片目考述
    论明清吴地妇女与通俗文学
    吴文化中的童话旋律
    “探求者”与吴文化

    工艺篇
    苏绣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香山帮及其建筑特色
    茶文化在苏州园林

    民俗篇
    吴地鼠婚俗信与艺术
    吴地水神崇拜
    论稻作生产对太湖流域民间生活习俗的影响

    开发篇
    论吴文化的二重性
    论苏南文化的现代化
    太湖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编后絮语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