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理关系的婚姻
婚姻作为一种心理关系,由一系列大多性质迥异的主客观因素构成,结构异常复杂。由于本文的研究范围**于婚姻中的纯心理问题,我大体上将不得不忽视某些涉及法律、社会的客观因素。即使这些因素对婚姻双方的心理关系有着公认、不可否认的影响。
不论何时,当人们谈到某种“心理关系”时,总是预想这种关系是有意识的。因为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两个人之间不存在心理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关系。从其他任何角度看,比如生理学角度,他们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联系视为心理上的关系。我们应该承认,虽然我刚刚假设的完全无意识状态并未真正出现,但却有相当程度的部分无意识存在。而心理关系受制于无意识在头脑中所占的比例。
在孩子身上,意识产生于无意识的精神生活之中。*初,意识就如同独立的岛屿,慢慢结合而成为一块“大陆”,这就是大块大块的连续不断意识。实际上,进步心理发展(Progressive mental development)指的就是意识的延展。而心理关系是伴随连续性的意识**的,而非在此之前。就我们所知,意识总是自我意识。为了意识到自我,我需要能将我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有了这一区分,才可能发展人际关系。因为很大一部分的精神生活依然是无意识的,有人虽然可以做出大致区分,但区别并不完全。由于还不可能对无意识的内容加以区分,在无意识领域,就不可能发展人际关系了;在那里,自我将他者视为一体,这种原初的无意识状态仍然统治一切。换句话说,根本不存在人际关系。
当然,已达婚龄的年轻人确实具有自我意识(通常,女孩犹胜于男子)。但是,因为他不久前才从原初无意识的状态中萌发,身上肯定存在大片阴暗的区域。在这些领域内排除了形成心理关系的可能。在实际生活中这就意味着年轻男子(或女子)只对自己和他人有部分了解,因而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和他们的动因。通常,他行为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当然,他自己倒觉得无所不知、**意识。这是因为我们常常高估存在的意识。而当我们了解到自己心中的*高峰不过是漫长攀爬过程的**步时,往往?这视为伟大而令人惊叹的发现。无意识的领域越广,婚姻自由选择越少。坠入爱河的人感受到剧烈、致命的主观冲动便是明证。这种冲动在未入爱河的人身上也可能存在,只是其形式并不令人愉悦罢了。
无意识动因的本质既是个人的也是普遍的。首先是由父母影响力延续而来的动因。在这一点上,年轻男子和他母亲,以及年轻女子和她父亲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正是来源于同父母间亲密关系的力量在无意识中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他们对丈夫或妻子的选择。对父亲或母亲有意识的爱恋将促成年轻人选择与父/母相似的伴侣,?无意识的依赖则(并非一定表现为有意识的爱)则让择偶变得困难,并使其择偶观产生独特的改变。为了理解这些转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这种无意识依赖形成的所有原因,和它在哪种情况下会强有力地改变甚至阻碍有意识的选择。一般而言,父母度过的一生,除开他们故意设法舍弃的部分,都以替代的形式转入孩子身上。也就是说,在无意识的驱使下,孩子未来的发展为的是弥补父母生命中无法实现的一切。由此,才有道德观念过于强烈的父母却生出人称“不道德”的孩子,而不负责任的流浪汉父亲却有一名具有极大野心的儿子等现象。如果父母故意维持无意识?状态,则后果*为严重。以一位借口试图不破坏一门“令人满意”的婚姻而故意保持无意识的母亲为例。她会在无意识中束缚儿子,大约将他视为丈夫的替代品。如果儿子不被直接逼为同性恋,就会被迫改变选择,使其与他的本性相反。比如,他可能娶一位远不如他母亲的女子,因此无法和母亲竞争;或者他会爱上一名专横自大的女子,从而勉强将他从母亲身边带走。如果本能不受损害,选择配偶或许可以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但是它们迟早会作为障碍出现。从保存物种的角度来说,本能的选择差不多可以看作是*好的。但在心理层面来说,就并非是幸事,因为在?粹的本性和各异的个体间往往有着异常巨大的差距。而且,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纯本能的选择可能改良、激活人种的发展,个人幸福则会蒙害(“本能”这一观念当然不过是对各种大部分本性未知的机体和精神因素的统称)。
如果个体仅被视作保存物种的工具,纯本能的择偶方式显然是*好的。但是由于这一选择的基础是无意识的,只能建立起在原始人身上观测到的那种不具人格的私通关系。如果我们想在其中谈到某种“关系”,这充其量也只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关系的苍白反映。这种与某位**非个人化对象的恋爱事件完全受传统习俗和偏见的规训,和真正的恋爱关系相距甚远,可谓传统婚姻的原型。
只要理智、算计或所谓父母的爱护不去包办婚姻,而且孩子身上淳朴的本能不受错误的教育或慢慢积聚起来,又受到忽视的父母情结隐含影响的妨害,配偶的选择通常会遵从本能无意识的驱使。无意识导致不加区分,或者无意识的认同。现实的后果则是一个人预想另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与自己相似。正常的性生活作为一项显然具有相似目的的共同经历,进一步增强了统一和认同感。人们将这样的状态形容为完全的和谐,赞其为极大的幸福(“同一颗心、同?个灵魂”)。这也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回归无意识同一的原始状态正如回到童年。因此恋爱中的人才有种种孩子气的举止。甚至可以称之为回归母亲的子宫,回到那无意识无比丰富的创造的深处。毋庸置疑,这的确是一次真正的神性体验,与生命和命运非人力量的真实的交流。神超越一切的力量摧毁一切个人化的事物。个人自制的力量被打破:女人变成母亲,男人变为父亲,两人的自由都被剥夺,变成生命冲动的工具。
此时的人际关系旨在实现生物性的本能,也就是保存物种。由于其性质是集体的,丈夫和妻子的心理联系从本质上讲也具有共同性。不能被视为心理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只有在认识到无意识动因的本质,摧垮*初的认同之后,我们才能谈论心理人际关系。一段婚姻关系很少或几乎不可能不经历风险而顺顺利利地发展成为人际关系。没有痛苦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意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