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吴迪、李德方和叶万松合著的这部《古都洛阳》是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之一。它通过全面系统地研究、介绍洛阳的自然条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文物古迹等,清晰、生动、立体、可感地展现出了古都洛阳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面貌。本书为研究古都洛阳的载体,是管理古都洛阳的参考,是建设古都洛阳的保障。其内容全面,特色鲜明,集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具有“存史、释义、咨政、育人”的作用,对传承古都洛阳的城市历史文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洛阳古称“天中”和“中国”,意指其处在**的**,即“天下之中
”。其“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的优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仅是华
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还是历朝历代建都立邦的“首善之区”,是中国建
都时间*早、朝代*多、时间跨度*长的“世界名都”,更是中国历史的缩
影。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由吴迪、李德方和叶万松合著
的这本《古都洛阳》是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之一。《古都洛阳》依托大量的考
古资料,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采用理论与通俗相结合的语言,以图文并茂
的形式,全面系统地研究、介绍了洛阳的自然条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
文物古迹等,将古都洛阳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面貌清晰、生动、立体、可
感地展现出来。
导 言
**节 古代洛阳的地貌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 洛阳为“天下之中”历史地位的形成
**章 夏都斟郡
**节 远古洛阳与夏文化的考古学确认
第二节 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和主要遗迹
第三节 夏都洛阳的经济
第四节 夏都洛阳的文化艺术
第五节 夏都洛阳的社会结构与对外文化交流
第二章 商都西亳
**节 商汤灭夏建都西亳
第二节 偃师商城的布局和重要遗迹
第三节 早商王畿史迹遗存综述
第三章 两周洛邑
**节 武王伐纣与建都成周
第二节 西周洛阳的政治
第三节 西周洛阳的经济
第四节 平王东迁与王室衰微
第五节 洛阳东周王城与列国城址
第六节 东周洛阳���经济、技术与文化
第四章 秦与西汉时的洛阳
**节 秦陇襟喉三川郡
第二节 汉初刘邦与洛阳
第三节 富庶的汉河南郡和河南、洛阳二县
第四节 秦汉史迹概述
第五章 东汉帝王之都
**节 西汉灭亡与东汉定都洛阳
第二节 宏伟壮丽的**
第三节 发达的工商业都会
第四节 繁盛的文化创造
第五节 东汉史迹概述
第六章 魏晋洛京
**节 曹氏家族与洛阳
第二节 晋代魏定都洛阳
第三节 魏晋都城建设
第四节 物流仓府与**奢靡的生活
第五节 灿烂的文化荟萃之都
第六节 魏晋史迹概述
第七章 北魏洛京
**节 戏剧性的孝文帝迁都
第二节 北魏京都的政治风云
第三节 南北朝规模*大的京都
第四节 国际贸易都会与佛教文化**
第五节 北魏史迹概述
第八章 隋唐**
**节 隋炀帝营建新都与大运河的开凿
第二节 两代**的政治风云
第三节 隋唐**的文化经济盛象
第四节 国际大都会――隋唐东都城
第五节 **靡丽的隋唐园林
第六节 隋唐史迹概述
第九章 五代洛阳
**节 三代都城与两代陪都
第二节 五代史迹概述
第十章 北宋西京
**节 宋朝建立与北宋西京
第二节 西京史迹
第十一章 金元明清
**节 金元明清时期洛阳历史沿革
第二节 金元明清洛阳史迹
第十二章 洛阳新生
**节 黎明前的洛阳
第二节 洛阳新生
后记
受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会的重托,叶万松先生与我来共同主持《中国 古都系列丛书》的组织编纂工作,很高兴。因为我认为,努力出版本会会员 的一些研究成果,是本会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一项重要工作。记得在2008年 邯郸的年会上,我和徐吉军同志向叶万松副会长、许成副会长等谈及拟组织 编纂一套《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之设想。此设想一提出,得到了学会诸领导 的鼓励与支持。今年5月我们在杭州召开了《中国古都系列丛书》编纂工作 会议,确定了首批出版的书目,分别为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 州、安阳、郑州、银川、苏州。更值得羞奋的是,今年8月初大同又列入了 我们的出版规划,安排在今年年底前推出。我希望,而且也相信,随着** 批图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推动全国220余座名城古都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 与弘扬,开创古都学研究为现代社会建设服务的新局面。 中国古都学会于1983年成立至今已有27个年头,由我国历史地理学主要 创建人史念海先生创办。我们组织编写出版《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一是可 以告慰**历史地理学家、本会创办人史念海先生,二是说明我们还是能耐 得住寂寞,保持了一种扎实研究的优良学风。 何为学会?引用《现代汉语词典》说法,是指由研究某一学科的人组成 的学术团体。而中国古都学不仅研究这些古都演变的过程和现象,还研究发 现其规律,为现代城市的改造和建设、发展提供参考。这是社会赋予中国古 都学会的一项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 《中国古都系列丛书》力求成为研究古都的载体,管理古都的参考,建 设古都的保障。其内容全面,特色鲜明,集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发挥丛书“存史、释义、咨政、育人”的作用,对传承古都城市的历史文 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身为中国古都学研究的践行者,我们很自信。体会 *为深刻的是,我们在丛书规划、编纂中所表现出来的远见、行动、精神和 历史责任感。 中国古都学会在全国已有27个分会(27个古都城市的团体会员),有会员 600余名。接纳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还积极吸收各地地方史 志、文物考古、文化旅游、园林建筑、城市规划等部门有志于古都文化的研 究者。中国古都文化已深入到中华文化之核心,凝聚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具 有很强的空间辐射力与时间穿透力。系统地策划、整理、出版各古都历史文 化研究的成就,将独具地域特色的上下几千年的文脉展现出来,传承下去, 就会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增添许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地域情节。这 就是本会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 要编纂一套贯通古今的古都系列丛书,、做到学以致用,惠民于众,要 集结文化、学术、考古、出版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合作,付出艰辛的 劳动。用这种精神担当起“勇于任事”的责任,就可以推进一个古都、一个 地区的各项事业,就一定能赢得该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而带来的繁荣与富强 。 中国古都学会面临着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发展和挑战。发展的实力需 要高素质的人和高能量的团队,靠渗透在其中的规则、理念和使命。这就是 今天组织编纂《中国古都系列丛书》的基本意义。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文化作 品出现,来为中国古都学会长远发展提供深厚的推动力量。是为序。 徐海荣 2010年9月 本书是按照《中国古都系列丛书》编委会的统一安排,由吴迪、李德方 、叶万松三人编著完成,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其中叶万松承担了导言、** 章――第三章的文图;吴迪承担了第四章――第九章的文图,李德方承担了 第十章――第十二章的文图。 初稿完成后,由吴迪就各章节的安排、行文风格、文字和图版修订等方 面进行了通稿,并做了部分文字的修改和图片的增补。 《古都洛阳》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洛阳市及所属各县市文博单位的许 多支持,借此一一表示感谢。 《古都洛阳》的不少资料采自考古报告、介绍、研究文章、报道,因体 例所限,未能逐一注明,敬请原作者谅解。 由于《古都洛阳》的跨度大、时间长、内容多,加之我们的经验不足, 学识和掌握的资料有限,错漏和不足之处难免,敬请专家、学者、同仁不吝 赐教。 编者 2010年11月16日 第二节 两代**的政治风云 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大兴儒学,发展教育,官员选拔制度进行了重大的 改革,即实行科举制,通过公开的考试,把学有专长的读书人选入各级官吏 队伍,同时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些都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但是,隋炀帝好大喜功,文过饰非,凶暴残忍,穷奢极欲,豪奢浪费,尤其 是对高丽进行的三次战争的失败,促使了国内危机爆发,导致各地纷纷起兵 ,国内大乱。大业十二年(616)夏,炀帝从洛阳逃避到江都,大业十四年 (618),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在隋末的众多起义军中,由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逐渐壮大,大业十 三年(617)攻陷兴洛仓,袭击洛阳,烧毁丰都市,又攻占回洛仓,袭击洛口 仓,焚烧天津桥。是年深秋,炀帝命王世充去救洛阳,王世充军与瓦岗军大 战于邙山,屯兵于洛阳。618年五月,洛阳留守官闻炀帝被杀,奉杨侗为帝 ,改元皇泰,王世充为吏部尚书、郑国公。不久,王世充乘机发动宫廷政变 ,独掌大权,并在偃师大败瓦岗军后,东至于海,南至于江的地域均归之, 于是称郑王。隋皇泰二年(619)四月,王世充废恭帝并杀之,自称帝于洛阳 ,国号“郑”,改元开明。但因郑的立国基础薄弱,加之西有李唐、北有窦 夏等政权,故仅建立两年就为李唐所灭。 李唐灭郑的关键人物为唐高祖三子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占领洛阳后依父 令在洛阳开府,组成一个听命于他的约50人的强大的文武随从官员集团,并 在洛阳设立自己的文学馆。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太宗即位后举行的**次科举考试即在洛阳进行,并改洛阳名为洛阳宫。贞 观四年(630)六月,诏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次年九月,又命将作大匠 窦?修洛阳宫。《新唐书?太宗纪》等记载,唐太宗频幸洛阳,先后四次来 洛处理国政和外事,居住近两年。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太宗崩,高宗李 治继位。显庆二年(657)二月,高宗至洛阳宫,十二月改为东都,高宗往来 于东西两都之间,以居东都为多。永淳元年(682)四月,关中饥馑,高宗废 西京长安,令百官一律迁往洛阳,此后再未回长安。弘道元年(683)十二月 ,高宗崩于洛阳贞观殿。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不久即因为政失措被武 则天废为庐陵王。李旦继位,是为睿宗,改元文明。李旦虽为皇帝,但居于 别殿,不得参与朝政,一切政事均由武则天操纵。 武则天原为太宗才人,是在洛阳被召选人宫并得到太宗的初幸,赐号“ 武媚”,太宗病逝后在感业寺为尼。在其31岁时又被高宗召入宫中,封为“ 昭仪”。武则天机智果断,擅权谋,二次人宫后,很快取得了高宗的宠信, 655年高宗立其为皇后。武则天当上皇后的第三年(657)就劝高宗一同移居洛 阳,至神龙元年(705)病死上阳宫,先后在洛阳居住将近50年。显庆五年 (660)因高宗患风疾让她全权处理朝政,群臣并称帝后为二圣。武则天实际 执政达50年。690年,她公然以一个女性登上帝位,称为神圣皇帝,并改国 号为周,改东都为神都。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或称帝的15年里,对政治 、科举、教育制度多有改革,使太宗以来统一、强盛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 固;对洛阳宫室也有所兴废,为盛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重用酷吏 滥杀无辜和宠幸面首生活淫逸则为人所诟。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等 朝廷重臣挟中宗发动宫廷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不久病逝于洛阳上阳宫。 中宗复辟后,都居洛阳不及两年即迁往长安,到玄宗时,开元五年 (717)又不得不把都城重新迁回洛阳。在此后的20年中,玄宗在洛阳度过11 年。其间玄宗重用姚崇、宋瑕等,澄清吏制,建立了较为廉明的政府,大规 模治理大运河,恢复了南北方到洛阳的直达交通,保证了东都的物资供应。 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开元盛世”。但开元二十五年(737) 以后,玄宗日趋骄侈淫逸,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高力士、奸相李林甫,自己 专事纵情享乐,尤其是天宝初年得到杨贵妃以后终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终酿成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 。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安禄山攻占洛阳后称大燕皇帝。之后安庆绪杀父 ,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朝义又杀史思明,至763&F史朝义被灭,“安史之乱 ”先后经过玄宗、肃宗、代宗三帝历时九年始平定。叛军盘踞洛阳建立大燕 国,恰使洛阳成了战乱的**,不仅受到了叛军的残暴蹂躏,也受到了官军 及回纥兵的掳掠和屠杀,从此古都洛阳不复有武周和开元盛况。 安史之乱标志着盛唐的结束,开始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国力衰弱,政治 日益腐败,乾符元年(874)高仙芝、黄巢在山东起兵反唐。高仙芝死后,黄 巢成为**,号冲天将军,于广明元年(880)占领东都,接着攻取长安,建 立大齐王朝。中和四年(884)黄巢被灭,各路军阀在剿灭起义军中称雄割据 ,唐朝名存实亡。天佑元年(904)唐末农民军的叛徒朱温(赐名全忠)当时为 东平王,又为宣武、宣义、太平、护国、河中五镇节度使,势力强大,纵火 焚毁西京,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至谷水,将昭宗的随从200人全部杀死。 是年八月,朱温先将昭宗的旧臣30余人投入黄河,接着弑昭宗于东都椒殿, 立13岁的太子祝为昭宣帝。3年后,昭宣帝也被朱温所废杀。二**洛仅四 年多,唐王朝宣告终结。 P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