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礼仪内容在不同的民族中可以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日本人在相互见面时行鞠躬礼,而鞠躬的深度直接与被问候人受尊敬的程度有关;欧美人在相互见面时有行拥抱礼和接吻礼的习惯,而在行礼的方式上则因被问候人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我国的习惯则是见面时,人们相互行握手礼,双方的性别、年龄、职位高低等因素决定着由谁主动伸手握手。
同一礼仪形式在不同的民族中也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在美**庭中,子女可以直呼父亲的名字,而这一做法在中国则是传统习俗所不允许的;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以此象征女性的纯洁,而在东方传统观念中则应穿红色调的服装。可见,由于各民族的礼仪形式的形成与其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礼仪的民族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各地区、各民族在礼仪形式方面应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入乡随俗。
(二)多样性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礼仪与每个人都有联系,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各地的礼仪千奇百怪,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礼仪形式。从语言的表达礼仪到文字的使用礼仪,从举止礼仪到规范化仪式,从仪表礼仪到服饰礼仪,从宗教礼仪到风俗礼仪等,在不同的**,不同的场合,礼仪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例如,在国际交往礼仪中,仅见面礼节就有问候礼、点头礼、握手礼、鞠躬礼、亲吻礼、合十礼、脱帽礼、挥手礼等。
(三)共同性
《礼记》中写到“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就是说,如果没有公共的道德和礼仪,人民就无法正常生活,社会就会毫无秩序,**就会不得安宁。礼仪是社会各**人士所共同遵守的准则与行为规范。只要人类存在着交往活动,人们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和尊重。即使两个根本对立的**之间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社会成员交往,也需共同遵守礼仪。虽然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是对立的,但他们总是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利益或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礼仪要求,如遵守秩序、尊老爱幼等,否则,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转。一般来说,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为社会全体居民共同遵守的礼仪所占的比重则越大。
(四)时代性
一个**、一个民族的礼仪一旦形成,通常会长时间地为后人所沿袭。例如,婚礼作为人生中的大礼,自古以来就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至今也依然如此。
当然,与其他事物一样,礼仪的不变性是相对的。礼仪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它又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例如,封建社会的旧礼仪反映的是尊卑等级的封建意识,如揖首、顿首、空首等名目繁多的跪拜礼,这种礼仪形式反映的是施礼者和受礼者双方身份地位的不平等。它有碍于社会公众间进行人际交往,有碍于相互之间表示尊敬,所以它已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取而代之的是握手礼、鞠躬礼等便于人们交往、同时又能表示人们之间相互尊敬的新的礼仪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