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社会心理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社会心理学

  • 作者:郑全全著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26611
  •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01日
  • 页数:402
  • 定价:¥16.5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章社会心理学简史及其研究对象
    **节社会心理学在哲学、普通心理学中积累的阶段和描述阶段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形成为一门实验科学(20世纪2O年代)及其现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所要注意的伦理学问题
    第三章态度
    **节态度的概念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态度的改变
    **节态度的测量
    第二节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第五章认知失调
    **节认知失调理论
    第二节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
    第四节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第六章归因理论(一)社会知觉心理学
    **节归因理论诸种
    第二节归因偏见--认知的歪曲
    第三节影响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因素
    第四节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
    第七章归因理论(二)自我知觉心理学
    **节自我知觉理论
    第二节自我知觉中的归因偏见
    第三节自我障碍和习得的无望
    第四节社会比较过程及情绪归因
    第五节自我归因的应用
    第八章人际吸引
    **节吸引的定义及其理论
    第二节影响吸引的因素
    文章节选
    这里我们仅仅对实验室实验的设计简明扼要地概括成三个要点:要设计一个实验室实验
    1.必须使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上的变化;
    2.在划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时,参与者必须随机地分置于各个实验条件之下;
    3.因变量必须获得测量。
    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
    **,实验室实验能为决定因果关系的方向提供手段;
    第二,其他能影响结果的无关变量能很好地被控制;
    第三,实验者能够使自变量在多种水平上变化,能研究材料中的趋向,即自变量引起因变量变化的程度。
    虽然实验室实验是社会心理学中应用得*广泛的研究方法,但它有许多局限性,主要有:
    **,实验室实验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常常得到一点点证据;
    第二,对于参与者来说,实验室实验有人为性。由于被试可能会觉察到他是处在实验室中,因此,被试在实验条件下作出的反应不能真正代表他在现实生活中自发的反应;
    第三,我们将实验室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之普遍化的问题。这指的是,即使主试想方设法使得被试难以觉察他正作实验,但也会产生这一问题,即由于我们在人为地控制变量,在以独特的方式组织被试,这样所得的资料是否能搬用到生活中去,这种照搬是否带有危险性。尤其,实验室实验会不会丧失或损害社会关系的真正内容,这对于社会心理学来说特别重要。在社会心理学家中,关于实验室实验特别有争议的,也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相信,这确实是实验室实验的一大局限。因此,有人认为,自然实验虽然在**性方面要比实验室来得逊色,但如果考虑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的要求,即研究现实的社会群体、个人在群体中的实际活动,那末可以认为自然实验是较有前途的一种方法。
    第四,心理学实验的“命令特征”问题.所谓“命令特征”指的是实验环境中,主试对被试该作出什么样的反应这种期望,由某些线索传递给了被试。这些线索叫“命令特征”。当人们以特殊方式行动,不是因为他们对情景作典型的反应,而是因为他们做了实验者希望的行为,我们就说他们是按照“命令特征”在行动。
    第五,这个问题是有关实验者的心理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验者的偏见”。它指的是被试的成绩成了受实验者期望所影响的一个函数。
    因此,我们在进行实验室实验时,要注意这五个主要问题。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所要
    注意的伦理学问题
    一、过分干预他人权利的问题
    这个问题产生于研究者要从被试那儿获得一些较敏感的情报,如参与不道德的行动、家庭生活等等;还有如对被试进行智力或个性测验。这样做是不是干涉了个人权利?心理学家们力图防止产生干涉个人权利的问题。例如,心理学家们采用这样一些方法:对被试的反应加以保密,除了心理学研究者能接触到这些材料外,不让其他人接触。更进一步,他们还遵循“获得同意”的原则,即给被试一个机会,使他能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这个实验。当然,选择是在被告知将要进行的程序之后作的。
    二、隐瞒问题
    所谓隐瞒是告诉被试其他情况而不是真实情况。例如,在研究害怕对交往的实验中,主试先告诉被试将要给他们十分强烈的电击,然后,观察他们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加以记录。当然,实际上并没有给他们电击。在这个研究中,隐瞒是必需的,这样可以防止被试把注意力集中到要研究的互相交往活动上。心理学工作者常常在实验作完之后向被试清楚地说明实验的真实情况,如实验是怎么回事,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隐瞒等等。
    三、有害后果问题
    有害后果问题指被试在研究中可能受到的伤害,如给被试吃令人不愉快的药或给予电击。任何心理研究者避免对被试作生理上的伤害,这是一条原则。因此这种后果主要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伤害,如上述研究害怕同交往关系的实验中,被试遭受到的焦虑和害怕。在其他实验中,或许被试受到贬低、遭到侮辱或感到抑郁。跟其他心理学家一样,社会心理学家尽可能找到一个办法或途径使之避免对被试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被试知道了他们本来不愿知道的事
    这个问题可举一例说明。例如,在害怕与电击的实验中,一个被试如此害怕,以致哭泣着要求主试让她离开。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被试知道自己对紧张的忍耐程度是很低的,是个“胆小鬼”。有人说,实验者只是让被试知道了有关他自己的真实情况,但是,被试是来参加实验的,并不是来要求知道本身情况的,特别是本身的弱点的。
    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对这些伦理问题要特别注意,应该在研究开始之前就想办法防止或减少这类问题的产生。
    思考题
    1.简述心理学的五种基本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2.比较八种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3.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伦理问题?
    第三章态度
    随着一个人的成熟,随着所接触的社会事物越来越复杂,他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看法,形成了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由于各人的内在因素和所处的客观环境的不同,即使对于同一社会事物,他们所拖的态度也不相同。对宗教来说,有的人是虔诚的教徒,有的却是无神论者;对待工作,有的人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有的得过且过,傲**和尚撞**钟;对待生活,有的人挥霍无度,缺乏节制,生活很不严肃,但有人认为勤俭节约,循规蹈矩,才是美德;就在使用物品上人们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如对于牙膏来说,有的人喜欢**牙膏,有的人喜欢普通牙膏。……要了解人们为什么具有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如何改变人们的不良态度,首先就要懂得什么是态度。
    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的研究是一个*古老、*重要的领域。早在1937年,墨菲和纽科姆写道:“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中,也许没有一个概念占据的位置能比态度更接近**的了。”后来,麦圭尔(W.J.McGuire,1968)在总结该领域的研究时说:“这一课题,……似乎具有巨大的内在魅力,以至于我们期望将来的研究会一如既往并会达到一种高水平。”的确,社会心理学在态度形成和变化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并取得了许多丰硕成果。
    **节态度的概念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定义加以剖析:
    (一)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也有人指称为认识成分、信念成分。所谓认识成分,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它基本上是认知的或信息的因素。
    这种认知成分是个人知觉和判断事物时的参考。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其余部分的基础。
    这里要注意态度中认知成分与事实之间的差别,其差别表现在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不能脱离感情或评价,它总是带有评估的意义。
    ……
    目录
    **章社会心理学简史及其研究对象
    **节社会心理学在哲学、普通心理学中积累的阶段和描述阶段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形成为一门实验科学(20世纪2O年代)及其现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所要注意的伦理学问题
    第三章态度
    **节态度的概念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态度的改变
    **节态度的测量
    第二节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第五章认知失调
    **节认知失调理论
    第二节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
    第四节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第六章归因理论(一)社会知觉心理学
    **节归因理论诸种
    第二节归因偏见——认知的歪曲
    第三节影响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因素
    第四节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
    第七章归因理论(二)自我知觉心理学
    **节自我知觉理论
    第二节自我知觉中的归因偏见
    第三节自我障碍和习得的无望
    第四节社会比较过程及情绪归因
    第五节自我归因的应用
    第八章人际吸引
    **节吸引的定义及其理论
    第二节影响吸引的因素
    第三节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第九章侵犯和暴力
    **节侵犯行为的定义
    第二节有关侵犯性的理论
    第三节影响侵犯行为的其他因素
    第四节对于侵犯行为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